朱向:
福建省政協常委,朱熹第26代裔孫、香港朱子文化交流協會會長。自2008年開始,致力參與以“走朱子之路”為主題的兩岸及港澳地區研習交流活動的組織、策劃工作,並傾力宣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給青年學生帶來什麼?
“能給他們帶來陽光、營養與智慧。當前,不少青年學生開始‘熱捧’文創產品,街頭巷尾的‘漢服控’青年也贏得不少回頭率……走近他們,讀懂他們,你會發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他們身上正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改變青年學生什麼?
“能在他們心中種下自信、向上的種子。無論將來他們成為科學家、藝術家,還是公務員、人民教師、公司職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道德品格、精神觀念和思想文化,都會讓他們受益終身。”
正是基於這樣的理解與認知,福建省政協常委、朱熹第26代裔孫、香港朱子文化交流協會會長朱向全身心投入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事業。如今,一晃10多年過去了,再次望向手中上百份港澳臺青年學生赴閩開展中華文化交流活動後寄來的心得感悟信件,他不由百感交集。
為有源頭活水來
說話穩重、走姿從容、吃飯端正……朱向給很多人的印象是溫潤如玉、謙謙君子,甚至還有些可愛。
“見老者,敬之;見幼者,愛之……”接受記者訪談時,他還能“搖頭晃腦”地一字不差將《朱子家訓》背誦下來。
朱熹,集孔孟以來儒學之大成而創立朱子理學,與孔子一道,壘起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兩座高峰,被譽為“北有孔子,南有朱熹”。他一生七十餘載,在閩北度過了62年的漫長歲月,並在武夷山、建陽、政和、建甌、延平等地成長學習、著述講學、立說授徒,影響遠播東南亞和歐美等地。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美好的,也是有用的。”朱向從小就隨父母嚴格學習朱子文化。“小時候晨起,我們每天要端坐在家中木桌前,一字字誦讀《朱子家訓》。每天一名篇、一名句,都是必修功課。”
傳統文化如影隨形般影響著朱家的每個孩子。在372字的《朱子家訓》裡,朱向一直對“斯文不可不敬,患難不可不扶,守我之分者,禮也”這句話情有獨鍾,引為座右銘。他認為,對有知識素養的人要敬重,對有困難的人要幫助,這些都是做人的本分。
十年如一日,他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出身名門,但朱向從不以此自居。在他看來,這不是一個符號、一個名頭,而是一種精神、一種力量,“我們傳承弘揚的不僅僅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事業,更是一份對文化、對社會的責任。”
對朱向產生深遠影響的第一件事,是7歲那年的開筆禮。
《朱子家禮》中記載的中國古代禮儀包括通禮、開筆禮、成人禮、婚禮、祭祀典禮等等。“我們常看見學堂上,兒童額頭點硃砂,就是開筆禮,意為‘點朱啟智’。”朱向說,當年他還要書寫“人”字,“一撇一捺,做一個正直的人,只有人做好了,在社會上才能成為頂天立地的人,報效祖國。”
2010年10月22日,農曆九月十五,是朱子誕辰880週年,也是對朱向產生深遠影響的一件事。
彼時,兩岸朱子後裔齊聚朱子出生地福建尤溪,參加盛大祭祀典禮。“從五夫鎮的紫陽樓走來,走進興賢古街、朱子巷、考亭書院……我們循著祖輩的生活脈絡,一同尋找文化的痕跡。”回憶初次前往朱子故里的情形,朱向不由得哽咽。他激動地說,原來文化是有生命力的,在共同的文化根源、共同的文化認知裡,我們輕易有著共同的震撼與驕傲。
那一刻,他明白了父親心中裝著的土地與情懷是何模樣。
那一刻,故鄉的概念在朱向心底,瘋長起來。
他說,就那麼幾天旅程,只要一出門,四周人說的都是熟悉的鄉音,舉手投足都是和自己一樣的生活習慣,“我更加堅信,朱子文化交流對於兩岸及港澳地區人民思想文化的溝通無障礙。”
此後,九屆海峽兩岸“走朱子之路”研習營、四屆港澳臺大學生“走朱子之路”研習營……年復一年,朱向踏實地組織、策劃全球中華傳統文化交流交往活動,越是專注越是停不下來了,真應了朱子名句——“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文化有一種向上的力量,不僅屬於過去,更屬於未來,將激發每個人去發揮自己的力量,把民族的力量也充分凝聚起來。”朱向說。
根植文化育後生
一座千年古鎮,為什麼能令許多訪客心馳神往、激情感慨;一條研學線路,為什麼會令一個個青年學生不知疲倦、精神亢奮參與其間?
今年7月20日,雖受疫情影響,福建省政協港澳臺僑和外事委聯合香港朱子文化交流協會還是如期以“線上+線下”的方式,成功舉辦了第四屆港澳臺大學生“走朱子之路”研習營活動。
於一條“網線”上,來自十幾所高校的200多名青年學生,在“雲端”沿著朱子入閩、出生、成長、講學、著述、終老環環連線的“朱子之路”,透過現場影片連線、觀看直播講座、線上研學旅行等形式,在仿效理學家“遊學”中,漸悟全球化視野中的“朱子學”。
“走朱子之路”研習營活動則緣於朱向2015年的一件提案。
2008年,朱向參與組織策劃的海峽兩岸“走朱子之路”研習營,至今已舉辦九屆,逐漸成為閩臺文化交流史上一件有影響的盛事。“2013年,我有幸成為一名福建省政協委員,開始有了更多溝通渠道,更多交流平臺。”
“我也開始意識到,將有一個更高、更大的平臺去推動朱子文化的傳播。”朱向告訴記者,經過一年多的調研,他自2014年提交《讓“走朱子之路”成為兩岸三地青年學生文化交流的品牌》提案後,於2015年又提交了《把“走朱子之路”活動納入福建省對外文化交流重點專案》提案,建議成立省一級協調機構,結合兩岸朱子學研究協會等民間團體,共同規劃打造“朱子之路”線路圖,形成以朱子文化遺蹟為主的“朝祭觀光之旅”。
隨後,朱向的這件提案很快得到福建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廳、省旅遊局的回覆,一致認為“走朱子之路”活動對喚起港澳臺青年學生的民族認同感和自豪感具有積極意義,並表示將進一步開展好“走朱子之路”活動,打造朱子文化品牌,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如何在更高層面推動“走朱子之路”研習營活動,讓活動能夠越走越“遠”、越走越“長”?朱向與不少參與提案辦理的同志,不約而同想到了——福建省政協。
2017年,在福建省政協的多方推動下,首屆“八閩文化之旅”香港青年夏令營活動啟動,取得了很好的反響;2018年,首屆港澳大學生“走朱子文化之路”研習營活動再啟動,使港澳青少年充分感受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紛紛發來感悟心得……
此後,“走朱子之路”研習營活動一步步構成了如今閩港澳臺青年學生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交流新平臺,受到廣泛好評,被稱之為“傳承文化之旅”和“心靈契合之旅”。同時,也成為福建省政協港澳臺工作的亮點和品牌。
深情爾爾,源於熱愛。
朱向講述最多的,還有福建省政協主席崔玉英的鼓勵。
“崔主席多次批示和指示要把這項有意義的文化交流活動,辦出特色,創出品牌,並多次在政協工作報告中讚許此項活動。”他激動地說。
在研習營活動中,朱向總是被感動。
“朱老師帶著我們在此相聚學習,我們深刻感悟朱子理學精髓,為修身立志、治國平家、人生幸福提供精神文化引導。”
“正如朱子所言,為學須先立志。我們定將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世紀大業中貢獻青春力量。”
……
心追往聖,聚同化異。一屆又一屆,在青年學生身上,朱向看到的是一種敬畏、一種德行、一種守護……
情牽履職總是詩
雖然看起來略為嚴肅,實際上,朱向是個感情很細膩的人,十分念舊。哪怕是十多年前的文稿書籍,都被他一一妥善收藏,分門別類碼放整齊。
不得不說,對重情的人而言,過往經歷就像一位老友,能幫他總結過去,也能讓他展望未來。
立足當下,展望未來。在朱向看來,離不開責任與擔當。站在政協委員的立場,他希望,透過建言獻策,“讓國家變得更好”。
在今年1月上旬召開的福建省政協十二屆四次會議期間,朱向又提交了一件為傳承朱子文化鼓與呼的提案。
作為一名“老政協”,僅從2016年到2020年,他已先後提交了《推動閩臺朱子文化交流,增進兩岸青少年思想聚同》《把福建書院文化打造成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平臺》《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薪火相傳》《鼓勵港澳臺師生來閩開展中華文化交流》等提案,均得到相關部門的較好答覆落實。
今時今日,他的建言愈加成熟。
今年初,在調研中,針對如何進一步發揮朱子文化對港澳臺青少年融合的影響力?朱向繼續呼籲,要持之以恆舉辦“走朱子之路”研習營活動,將其打造成為傳承中華傳統文化活動品牌。
朱向提出,要深化體驗式交流,創新交流形式和內容,並加大活動的宣傳力度,在尤溪、武夷山建立“朱子文化國學交流基地”,以“走朱子之路”研習活動為主題,結合參觀考察、文化交流、學術研討等活動,深入瞭解八閩多元文化特色,打響八閩文化之旅活動品牌。
同時,他認為,活動應重在思想引領、增進共識,讓青年學生親見親力親為,感受朱子理學的深刻內涵,在互動交流中提升青年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程度,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增進對祖國的認同感和向心力。
“建議組織更多的青年參與‘走朱子之路’研習活動,透過與在閩學生的交流互動,進一步加深對八閩文化的瞭解”“要靈活運用青年學生喜聞樂見形式,突出朱子文化主題,結合學習茶文化、閩南文化、客家文化、媽祖文化等,豐富研習內容”……回首間,圍繞朱子文化這個“老話題”,朱向已十餘次踏上武夷山市,還利用的都是週末時間。
他笑言道,在一次次調研中,不知不覺,養成了一個習慣,凡事總要實地看個清楚、問個明白。“寫提案光有熱情是不夠的,必須深入調查、認真研究、精心思考。”為此,他寫的每一件提案都講究“原汁原味”,在下筆前不先到實地轉一轉、聽一聽、看一看,“掰扯清楚”一番,無論如何是寫不下去的。
談及履職多年的心得時,朱向說:“有多少付出,就有多少收穫!”他行走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道路上,且思且悟、且踐且行、且鼓且呼,一路付出,一路收穫。
如今,朱向的建言被多方採納。2019年,福建全省高校共組織90批次近2000名閩港澳臺學生參與國情實踐活動;2020年,閩港行業青年交流活動也已開展7批,共有220名香港計程車、速遞、創科、教師等行業的基層一線青年參加了交流活動。
未來,福建省還將以朱子文化為主軸,聚焦青年社團和“首來族”兩個重點,以“一節多點”的方式,發動各地團組織開展青年聯歡節系列活動,促進兩岸及港澳地區青年共同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因為有情,所以執著。當回頭再看來時的路,那裡到處是朱向現在的“註腳”。
訪談最後,記者不禁又憶起朱向最初的兩個問題,或許,賦予時間以意義,用傳承讓情懷落地,是他在堅守,卻沒有道破的初心。
記者手記:“心燈”長明
方踏進朱向辦公室的人,總會被兩樣東西吸引:一幅寫有“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的書法作品和一本《朱子家訓》,皆是與宋代大儒朱熹有關的事物,這裡的主人家身份,從這些細節便可見一斑。
初識朱向,不緊不慢的語調,有著傳統文人的儒雅和內斂;再談,發現有著不一般的洞悉和敏銳,再加上笑聲朗朗的言談,如沐春風般的配合與細心,不得不說,這是一次愉快的訪談。
而在與朱向的對話過程中,我原有的一些文化觀念,也漸漸有了新的認識角度。
“中國的崛起與復興離不開文化認同。”朱向這句樸實話語令我印象深刻。
“術是小道,育是大道。”他認為,最成功的教育,應是喚醒——喚醒自我,喚醒他人,“帶動一個人一生前行的最佳引擎,莫過於內心萌動的自覺前進動力。”
在他看來,朱子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貢獻,很重要的一點也是育人——如何做一個有品格的人、對社會有擔當的人。“我作為朱子後裔,也有一種責任,應該有文化傳承的擔當。”
“‘走朱子之路’研習營活動,便是青年學生走進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個視窗。”自2013年成為福建省政協委員開始,朱向就致力於藉助福建朱子文化遺存豐富的載體,搭建文化交流的橋樑,並逐漸助力將其打造成一個傳統文化交流的品牌。
800多年前,朱熹為使得“聖經賢傳之旨,燦然復明於世”,留下儒家理學名著《四書集註》。如今,“行走”千里,跨越閩港澳臺,深入調研考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朱向,亦在沿途留下腳印、留下思考,留下了諍言良策。
拿著資料,開車跑遍全香港大中小學校,已成為朱向的日常。他不僅與校長、老師打交道,還注重傾聽家長、學生的意見建議。經歷得多了,感受也就多了,他把這些所看所想所感,結合本職工作,都融入自己的提案中。
在八閩大地,他積極參與組織、策劃兩岸及港澳地區“走朱子之路”研習營活動,努力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魂”在青少年心中紮根。
在朱子故里,他和港澳臺青年共讀共學、朝夕相處,實地走訪武夷精舍,順路攀登天遊峰,領略摩崖石刻文化,泛舟九曲,品味朱子《九曲棹歌》神韻,還建立微信群,成為大家的“朱老師”,結下深厚友誼……
初心如磐,“心燈”長明。不管是“朱子後裔”“朱委員”,還是“朱老師”,身份不同,不變的是那一盞為中國夢培根鑄魂的“心燈”。
原文刊登於2021年10月19日《人民政協報》第8班 委員故事
記者:人民政協報記者 王惠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