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政第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語譯】
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於做學問;三十歲,說話做事都有所成就;四十歲,通曉了人世間的各種道理而不至於迷惑;五十歲,知曉天道;六十歲,聽別人言語,都能很順耳;到了七十歲,便隨心所欲,任何事情都不會越出規矩。”
【解讀】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一般古代在每個整數後面都加一個“有”字,“十有五”,就是十個又加五個。這句話的意思是,我十五歲的時候就立志學習。“志於學”十五歲時立志於做學問,十五歲前把那些古聖先賢的著作基本都讀過了,之後就立志做學問。
“三十而立”。首先是精神上的獨立,然後才是事業上的成就。“立”還有“有以自立,則守之故而無所事志”的意思,說明人生的方向更加明晰堅定,講學傳道,教化萬民。
“四十而不惑”。四十歲就不迷惑了。他是對什麼不迷惑了呢?在孔子三十五歲的時候,魯國發生內亂,當時三桓——季孫氏、孟孫氏、叔孫氏這三個家族的勢力非常強大,他們攻打魯昭公,魯昭公和孔子就逃到齊國,在齊國,孔子被一些大夫陷害,三十七歲時又回到魯國,這也是孔子四十歲左右發生的事情。所以這個“四十而不惑”就是指孔夫子在遭受了這些打擊後,他對人生、對國事就不迷惑了,但是還沒到對天道不迷惑。
“五十而知天命”。只有到五十歲的時候才對天道不迷惑,所以是五十知天命,“天命”就是天道,自然界執行的天規律、大法則。因為孔子在五十歲時讀懂了《易經》,《易經》既講人道又講天道。
“六十而耳順。”“耳順”就是耳朵聽什麼都順耳,有人罵你和誇你,聽著都很順耳。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到了七十歲,可以隨心所欲,但是不違背規矩。這個境界太高明瞭,“從心所欲”指的是外在的行為,外在的行為沒有離開自己的心,這種自然而然的流露都沒有違背規矩,都符合禮儀。
文章內容來源於《張其成全解論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