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美國一直以來的防禦重點是哪裡?那麼可以肯定地說,就是美國的北部和西部。
原因很簡單,世界上唯二兩個可以對美國造成核彈威脅的國家只有中俄。而這兩個國家要對美國發射傳統的洲際彈道導彈,那麼路線上要麼是從北冰洋上空,跨越北極飛過去,要麼是從太平洋上空飛越過去。
但是如今中國的一次飛行器試驗,卻嚇壞了包括美國在內的整個西方世界。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據英國《金融時報》與10月16日所做的獨家報道上說,中國在今年的8月份試射了一枚像是高超音速導彈的高超音速飛行器,而這種具有高超音速飛行器的效能讓美國情報部門感到意外。
如果只是普通的飛行器試驗,美國人當然沒有什麼可緊張的,但是這次的試驗離奇之處在於,這種飛行器是一種“可攜帶核彈頭的高超音速導彈”,而且發射的方式上非常非常特立獨行。
這種飛行器在被打入高空後,直接進入了低軌道空間飛行,然後足足繞地球一週後才向目標進發。《金融時報》引述“3名瞭解情報的人士”透露,這枚“高超音速導彈”最終在偏離目標30多公里的位置落地。
雖然精度上有些差,但是如果裝備的是核彈頭,那麼這個精度完全是可以接受的。這個實驗結果讓美國不少軍事評論家感到震驚,有知情人士表示:“我們不知道他們(中國人)是怎麼做到的。”
顯然,這種具有搭載核彈頭能力的高超音速導彈的效能,讓美國的情報部門倍感意外。很快美國國防部發言人,就公開表示對中國軍事發展表示擔憂,並且還說這會加劇本地區及其他地區緊張局勢。
但是10月18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則在記者會上表示,此次試驗是一次例行的航天器試驗,目的是用於驗證航天器的重複使用技術,對於降低航天器使用成本具有重要意義,可為人類和平利用太空提供便利,廉價的往返方式。
對於這個發言,美國人顯然並不買賬。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就表示了他的擔憂,他說,美國正在密切關注中國先進武器系統的發展。
而且他們還表示,擔心中國繼續尋求的軍事能力,美國歡迎激烈的競爭,但不希望這種競爭轉化為衝突。
不過美國嘴上這麼說,心裡可是一點都不平靜。在高超飛行器的研究領域,美國落後了中國可能十年都不止。
之前美國開展過一系列的,高超聲速武器的試驗,但是全部都以失敗告終。今年的幾次高超聲速飛行器試驗,也全部失敗。
對此美國曾有人痛心疾首地表示,美國現在的狀態,完全阻擋不住萬一有人使用高超聲速武器,對美國進行突然襲擊式的打擊。
而美國國防部,自己也對自己之前的失誤進行了檢討。按照美國人自己的說法,美國人在冷戰後過於執著於在伊拉克和阿富汗去打治安戰,而忽略了真正的威脅來源。
這幾十年的時間裡,美國人一直在鑽研如何對付路邊炸彈,或者對付恐怖襲擊,而真正有滅國之力的武器研究,美國自己早已經被忘在了腦後。
而且這種武器的出現真正讓美國難受的地方在於,現在美國已經沒有辦法像冷戰時期那樣做出有力回應了。
在冷戰時期,為了防範中蘇裝載核彈的洲際導彈從天而降,美國的防禦體系都集中在阿拉斯加和西海岸一帶。這裡有美國最密集的防禦體系。
但是現在中國的新式超高聲速武器,可以在繞地球一圈後的任何地方對美國發動打擊,比如美國的南部地區,那裡幾乎是不設防的地帶。
如果有彈道導彈可以從那裡射過來,那麼美國根本沒辦法做出有效回應。尤其是考慮到超高聲速武器有著5倍以上音速的速度,而且未來很可能還會進一步提高。
這樣的武器打過來,美國目前所有的防禦體系,都將跟白紙一樣不堪一擊。到時候別說什麼防禦了,可能導彈都打到頭上了,美國的預警體系還沒來得及反應。所以這也就難怪美國會有人吃驚地說,完全無法想象中國是怎麼做到這一點的。
其實中國做到這一點的原因很簡單,一直以來,美國依靠其強大的國力,在各種領域不停地對中國進行打壓。長時間的壓迫,自然會讓中國對可以有效反擊美國的技術,投入大量的資金和精力去研究。
而彈道導彈技術和超高聲速技術,正是中國多年來苦心鑽研的強項。在美國深陷中東泥潭的時候,中國科研人員就已經在持續努力地研究,如何能製造出完全突破美國現有防禦體系的新式武器。
而超高聲速飛行器,正是他們的努力成果之一。這項技術一旦廣為裝備中國軍隊,那麼就以為目前美國一切防禦體系,都將難以抵擋中國的新式武器攻擊。
而美國的狂妄自大,又讓他們完全忽視了這個領域內中國正在突飛猛進地前進這個現實。正如著名文學作品《三體》裡說的那樣:弱小和無知不是生存的障礙,傲慢才是。而美國的傲慢,正在讓他們為此付出高昂的代價。
有人計算過,如果美國從現在開始在高超聲速領域對中國奮起直追,那麼至少需要十年時間和上千億美元的持續投入。
可美國現在偏偏做不到這一點,隨著美國的債臺高築,美國的軍費支出又總是捉襟見肘,如今美國已經很難像過去一樣大把花錢了。
而且就算美國肯投錢,美國現在研究領域人才斷檔很嚴重。優秀人才都跑去華爾街炒股了,想悶頭苦幹搞科研的人才已經越來越少。從這個趨勢上來看,美國想在這個領域反超,恐怕並不容易。
作者/郭老師
更多軍事國際相關事實,以及觀點評論請關注,也可以在評論區留言共同談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