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古玩界那可是魚龍混雜、市井江湖、人生百味皆能見到的一個群體。
有人混跡半生,空有專家供奉的頭銜,卻往往有眼難識金鑲玉;有的人見識雖淺卻奈何財星高照頻頻撿漏。
真可謂是“一眼真,富貴半生;一眼假,皇子無家”。
1.3億的稀世珍寶
2008年1月新年伊始,北京華都飯店便迎來了當年的第一場拍賣會。
這場拍賣會的壓軸之寶乃是一件“袈裟”,名為“乾隆緙絲陀羅尼經被”。無數古玩界的老蟲都想在這次拍賣會上一見它的真容。
整場拍賣會的展品幾乎沒有一件引起人們的興致,直到壓軸拍品“乾隆緙絲陀羅尼經被”出現之後便將拍賣會推向了高潮。
最終這件“乾隆緙絲陀羅尼經被”被人以6500萬的價格拍下,加上拍賣行的佣金,拍得這件“袈裟”收藏者足足花費了約7200萬元。
隨著交易錘的敲下,這件“乾隆緙絲陀羅尼經被”最終的買主被確定。
由於拍者不願將自己的資訊公開,於是在這場拍賣會結束之後,這件“乾隆緙絲陀羅尼經被”便與拍者一道消失在了人們的視野之中。
一直到2010年,這件“乾隆緙絲陀羅尼經被”再次出現在“中美宏凱威的拍賣會”上,一神秘男子竟花了1.3億元將其拍下。
短短2年的時間,價格竟然破天荒地上漲了一倍。那麼這件“乾隆緙絲陀羅尼經被”究竟是何物,能夠引起人們這般重視呢?
陀羅尼經被是何物?
要想了解“乾隆緙絲陀羅尼經被”的價值,那便要從陀羅尼經被開始說起。
“陀羅經被”又叫“往生被”、“陀羅尼衾”。外形看起來就像是一見僧侶穿著的袈裟並無起眼之處。
但上面所撰寫的乃是藏文或梵文的的諸佛菩薩真言密咒及諸佛菩薩、金剛力士的功德名號。
在清代時,“陀羅經被”的使用需得到皇帝的諭旨,尋常人家根本不可能見到。因此“陀羅經被”對於尋常百姓來說是個極為陌生的事務。
據當時的佛教徒認為,“陀羅經被”之上有著高僧法號以及經文的加持,因此功德無量。
但凡逝者,無論男女老幼,若是能夠在其殯天大禮之時覆蓋其身,便可使亡者罪滅福生,於中陰身時免除世間一切魔障之難,身心安樂的得到阿彌陀佛的接引,往生於西方極樂世界。
即便因為生前罪業深重不能往生極樂的,只要是披了陀羅尼經被到陰間,閻王見了都得,恭敬三分。
雖然陀羅尼往生被的使用不拘物件,無論男女,信教與否都能使用但是“陀羅經被”的製作卻十分考究。
幾乎是尋常百姓之家所不能擔負的,加上封建社會的禮教等諸多方面的因素,“陀羅經被”在明清兩朝只被允許使用在皇室葬禮或是一部分有著重大功績的王公大臣身上。
雖說皇室對於“陀羅經被”使用可追溯明初之時,但是由於明朝皇帝對於道教的篤信要多過佛教,因而在明朝出土的皇室陪葬物品中,目前尚未發現有“陀羅經被”的記載。
因此曾有人質疑“陀羅經被” 用於皇室殯葬禮儀的說法是否是謠言。
為了證明“陀羅經被” 的價值,無數專家學者將目光聚焦於清代的皇室墓葬出土文物。
因為清朝自康熙之後皇室大量沿用漢人皇室的習俗,實行土葬。
由於清朝皇室篤信藏傳佛教,所以從康乾時期開始大量地將“陀羅經被” 用於皇室葬禮,晚清時期“陀羅經被” 的使用才有皇家擴大到王公大臣的身上。
可惜的是,清代王室的墓葬所出土的文物極其有限。除了被孫殿英盜掘的清東陵外便無其他。
可在當年孫殿英從清東陵挖出的寶物中卻未有“陀羅經被” 的記載,難道一切都是謠傳?
就在人們幾乎要放棄對“陀羅經被” 的尋找的時候,一件意外的事情卻發生了。1979年,慈禧地宮對外開放,大量專家對地宮內的文物作了搶救性的挖掘。
在整理當年重新入殮時的慈禧遺物時,專家們在地宮的香冊寶座上發現了這一件已經嚴重受潮,黴跡斑斑的“陀羅經被”於是專家們便組織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對其進行修復,終於在2013年的9月在河北遵化清東陵保護區得以展出。
至此人們才見到了皇室所用的“陀羅經被”的真容。
但隨之而來的疑問又出現在了人們的心間。眾所周知,當年孫殿英所掘毀的除了慈禧太后的陵寢以外,還有乾隆皇帝的陵寢。
既然慈禧太后下葬時的“陀羅經被”被找到了,那乾隆皇帝的“陀羅經被”又在哪裡呢?
撿漏王秦先生
原來2008年1月北京華都飯店的那件拍品正是乾隆皇帝所用的“陀羅經被”。說起乾隆皇帝所用的這件“陀羅經被”被發現的故事,其中又有另外一番曲折。
事情是這樣的。在2005年北京的一次古董拍賣會上。出現了一件十分不起眼的藏品,至於來歷幾乎沒有人能夠說得清。
以至於拍賣行的工作人員與上一任的收藏者都一致認為這就是一件極為普通的袈裟。
當時拍賣行給出的起拍價是8萬元,但是與那些來頭不小的字畫瓷器相比較起來,這件“破布袈裟”又怎麼會入得了人們的法眼呢?
果不其然這件“破布袈裟”最終流拍。
雖然這場拍賣會上所有人都不看好這件袈裟,但偏有一名姓秦的先生以前就看出了這件袈裟的不同。
雖然沒能近距離看個究竟,但就其敏銳的觀察力,隱隱中就能感覺這件袈裟非尋常之物。
但奈何當時秦先生的手中只有4萬元,就連起拍價都達不到。在看到這件袈裟流拍之後,秦先生立即打電話從親朋好友那又借來了5萬元。
在拍賣會結束之後,秦先生立即找到了拍賣行,協議用起拍價將這件袈裟買了下來。
拍下袈裟的秦先生小心翼翼地將其帶回了家。回到家後,秦先生立刻對其研究了起來。
在拍賣會上秦先生就隱隱地看見這件袈裟上面有著一些花紋。
回到家後,秦先生將這件袈裟放到燈光下才發現這件當時自己所見的那些花紋是在袈裟的夾層之中。
於是秦先生立即找來工具小心翼翼地從這件袈裟的一個邊角處挑開縫線,之後的發現讓秦先生嚇了一跳。
原來在開啟邊角的縫線之後,秦先生髮現這件袈裟中間有一個夾層,裡面縫著的是一個被面,背面上用藏文,漢文,滿文,梵文四種文字密密麻麻的繡著尼羅經和許多高僧大賢的法號。被面的四周都是極為精美的繡紋。
秦先生一直研究古玩,對於古玩也是頗有建樹。
看到這裡,秦先生的心中已經有所猜測,雖然不能肯定是流落已久的“陀羅經被”,但初略斷定下來也能直到這件袈裟價值不菲了。
於是秦先生又找到了自己的一個玩古玩的好友,將這件袈裟拿給這位朋友進行鑑定。由於怕引來麻煩,秦先生去找這位朋友時都是悄悄的。
經過朋友的一番鑑別,發現這件袈裟中間夾層的被面是用上等的青藏野生藏羚羊絨製成的,光是這個被面就價值不菲。
再從年代上看,織物成品的年代應該超過百年。另外這個被面的製作工藝叫做緙絲,緙絲工藝所製作布料一直有“織中聖品”之稱。其工藝複雜程度非比尋常。
進行緙絲織造時各色緯絲僅在圖案花紋需要處才與經絲交織,而經絲則縱貫織品全幅,即古書所載的“通經斷緯”,工藝極為複雜,寸幅難求。
正因為如此緙絲織造的織物多用於皇室貢品。
秦先生手中這件“陀羅經被”是正黃緞底的緙絲長2米,寬1.38米,面積接近3平方米。
就秦先生手中袈裟這麼大的一張被面若用緙絲技術紡織下來的話,至少需要三年的時間。
另外,這件“陀羅經被”雖然經歷了一百多年的時間,但是品相完整,圖文清晰可見,有著巨大的歷史研究價值。
僅好友這麼一說,秦先生當時就倒吸了一口涼氣。難道自己真的撿了一個大漏?但就朋友所說的這幾個特點,這件袈裟的價值就已經超過9萬元了。
於是在朋友的幫助下,秦先生又找到了佛教協會的弘道法師來幫忙鑑寶。
弘道法師在看了被面上的經文後看了給秦先生解釋道:世間但有善男信女在往生只是如有人為其默誦經文,說是逝者自行誦經。
可以減少業力的作用,使得逝者的亡魂在中陰身的狀態下能夠得到佛陀的接引,不墮地獄,不入輪迴,得以永生。
一般善男信女死後多由僧人為其誦經加持。而使用祭品加持的多是有身份的人。
這件“陀羅經被”上面繡著尼羅經,還有密宗大法師,諸佛的法號,想必定是皇家之物。
聽了弘道法師如是一說,秦先生心中有數。南史料記載“陀羅經被”在清代的皇室中雖然使用普遍,但是能夠用藏緙絲編制的“陀羅經被”作為入殮品的只有乾隆與慈禧兩人。
上面經文的目的是讓逝者在中陰身時免受西天諸神的考驗,中陰身不墮地獄之用。
由於之前慈禧所傳那件“陀羅經被”已經被博物館收藏修復,那麼自己手上的這一件無疑就是乾隆皇帝的那一件了。
那為何乾隆皇帝的這件“陀羅經被”會出現在拍賣會上呢?
孫殿英有眼不識金鑲玉,錯將黃金當黃土
當年孫殿英欲逐鹿中原,奈何軍費不足所以一直以來難以施展抱負。於是為了籌足軍費,孫殿英在一夥土夫子的慫恿下幹起了摸金校尉的活兒。
孫殿英以軍事演習的名義炸燬了清東陵慈禧與乾隆的陵寢。製造了驚天動地的東陵劫案。
墓室炸開之後。孫殿英從中盜取的珍寶數不勝數,其中包括了慈禧口中的那顆728克拉的夜明珠。
除此之外還有無數的奇珍異寶。與慈禧的陵寢一樣,乾隆的陵寢中所盜掘出來的寶物也有很多。
除了歷代的名家墨寶真跡之外,還有其脖子上戴著的一串玉佛珠以及一把九龍寶劍。
但是孫殿英畢竟是草莽之人,在將這些真金白銀與奇珍異寶劫掠一空之後便將慈禧與乾隆的屍骨隨意擺放,連同一起隨意擺放的就包括了兩件“陀羅經被”。
當時在場的一個士兵蹭著四下無人悄悄的將乾隆皇帝的“陀羅經被”帶了出來。想著即便是皇家的一件普通日用之物,流到市場也定能換兩個酒錢。
於是就這樣,在民國政府重新封閉清東陵之後,這兩件“陀羅經被”,一件流落於民間,一件被塵封在墓室之中。
這件“乾隆緙絲陀羅尼經被”在古玩市場上幾經轉手但都買不起價格。
因為能認識此物的人少之又少,加上兵荒馬亂的年代飯都吃不飽又有多少人願意收藏這件晦氣的裹屍布呢?
最後只能是謊稱是一件高僧坐化時候的袈裟,才能勉強值幾個錢。
以至於秦先生在拍賣行見到這件“乾隆緙絲陀羅尼經被”時,拍賣行的拍品清單上說記錄的都是“袈裟”。
終於秦先生在向多位專家請教之後,確定了這件“乾隆緙絲陀羅尼經被”的價值。又輾轉託幾位信得過的朋友聯絡了拍賣行對經被進行估價。
最終在2008年1月以6500萬的價格拍出。而在2013年“慈禧陀羅尼經被”公開展出之後,“乾隆緙絲陀羅尼經被”的價格更是一路飆升。
直到2018年時,竟然又翻了一翻,達到了驚人的1.3億。
秦先生可謂是當之無愧的幸運兒。玩古玩的人雖多,但是真能撿漏的人卻屈指可數。
“乾隆緙絲陀羅尼經被”成交之後,有不少人覺得秦先生應該繼續收藏,因為這件經被的升值空間實在是太大了。
但是秦先生卻不這麼認為,在秦先生看來,撿漏雖好,但執著於物就不太明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