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關心考古和文化遺產保護事業,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各地各部門認識到考古工作的重要性,加大了對考古事業的支援力度。全國考古工作者團結奮鬥,積極努力,使中國考古學進入了蓬勃發展的時期。河南雙槐樹河洛古國和二里頭夏代後期都城遺址、浙江良渚大型水利壩、四川三星堆古蜀國都邑遺址、陝西石峁巨型山城和周原西周都邑遺址、江西海昏侯墓、新疆通天洞遺址、青海熱水血渭大墓等一大批重要考古發現展現了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隨著我國國力的增強和國際地位的提高,越來越多的考古機構和考古工作者走出國門,在近30個國家開展考古和文化遺產保護事業,使中國考古的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顯著增強。新中國70多年的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飛速發展,為考古學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
透過對百年考古發展歷程的回顧,可以獲得很多啟示。首先,加強對考古資料的闡釋才能充分實現考古學的社會價值。隨著國家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自己國家和民族歷史的興趣越來越濃厚,對以探索過去歷史文化為己任的考古學的興趣也越來越濃厚。中國考古學的一大特點是,研究的物件是自己祖先遺留下來的文化遺存。每一個發現都可以為民眾瞭解自己祖先創造的中華文明增加新材料,滿足民眾更多地瞭解自己祖先創造的文明,瞭解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展過程的意願。然而,考古發掘出的遺蹟往往表現為廢墟,出土遺物除了部分墓葬出土完整的隨葬品之外,也往往是殘破的。由於考古學是一門比較專門的學科,一般民眾往往缺乏系統的專業知識,難以瞭解這些考古材料究竟說明了什麼歷史,需要考古工作者對這些遺蹟和遺物所蘊含的歷史文化資訊進行闡釋。讓大地的遺蹟和博物館裡收藏的文物活起來,就是要把考古發掘成果中蘊含的歷史文化資訊揭示出來。因此,考古工作者能否對這些考古資料進行正確的闡釋,對於完成考古學肩負的使命是至關重要的。
其次,多學科融合是考古學發展的必由之路。由於考古學科所具有的侷限,僅僅依靠傳統考古學本身的知識很難準確全面地闡釋出土遺蹟和遺物所包含的歷史文化資訊。考古學要會同各個相關學科,共同做好考古遺址和遺物的研究闡釋工作。
考古學研究過去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幾乎所有的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的學科都可以與考古結合而發揮作用。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考古學可以說是各個學科中一門最大的交叉學科。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來,自然科學技術手段被越來越廣泛地運用於考古學研究中,成為當代考古學的一個重要特點。例如,在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中,幾乎所有自然科學的大學科都參與了工程,對中華文明起源形成與發展的環境背景、資源的獲取、工藝技術的進步、人群遷徙與文明交流互動等進行了全方位的研究,取得了顯著的成果。然而,相比於自然科學技術在考古研究中的應用,中國考古學與人類學、民族學、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藝術學等各種人文社會科學的結合卻較為滯後,很少共同進行研究,制約了考古資料中蘊含的豐富資訊的深入全面闡釋,這是今後考古學發展亟須加強的方面。特別是對於歷史規律的總結,歷史經驗的借鑑與啟示,都需要考古學和其他人文社會科學共同承擔。
百年考古歷程還啟示我們,考古學能夠增強文化自信,為民族復興提供精神動力。中華先民們創造了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對世界文明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這些除了少數歷史文獻中有所記載之外,絕大多數都是中國幾代考古人透過一個個考古發現和研究知曉的。可以說,考古學對於增強民族文化自信所發揮的作用是無可替代的。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認識歷史離不開考古學。”“歷史文化遺產不僅生動述說著過去,也深刻影響著當下和未來;不僅屬於我們,也屬於子孫後代。”五千年文明是我們的無比寶貴的精神財富。中國考古學展現了中華文明取得的輝煌成就,展現了屹立於東方的中華民族的形成與發展過程,展現了中華文明所具有的非凡凝聚力和向心力以及開放包容的博大胸懷。這些都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文化基因和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我們可以從中華文明五千多年的歷史經驗中得到借鑑和啟示,從數千年積澱的中華文化基因中獲取精神力量,這也是中國考古學對於民族偉大復興所具有的獨特作用之一。
(作者為中國社科院歷史學部主任、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