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日軍奉行武士道精神(指以不惜命的覺悟為根本,為實現個人於集體、團體的價值,儘可能的發揮自己的事能力)。整個日軍在戰鬥中十分崇尚白刃戰,也源於這種喪心病狂的喜愛,日軍的每一把步槍上都安上了刺刀,他們甚至能在輕機槍和衝鋒槍上都加裝刺刀。熱愛白刃戰,再加上受過系統的刺術訓練,使得日軍的拼刺刀技術十分過硬。
二戰期間,日軍對武士道的推崇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白刃戰無疑是勇敢、不惜命、敢於犧牲的最直接體現形式。日本軍隊喜歡拼刺刀是受其傳統觀念的影響所致,沒有緊跟世界軍事潮流。日本陸軍學習的是十九世紀末的法國軍隊,而那會法國軍隊特別強調火力掩護下的集團刺刀衝鋒。就像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的八里橋之戰,英法聯軍的炮火併沒有打垮清軍,但2個步兵連的刺刀衝鋒卻徹底擊垮了幾萬清軍。
而在抗戰之前的國內戰爭中,中國軍隊對白刃戰不能說不重視,但普遍沒有進行過針對性和系統性訓練,以黃埔軍為班底的中央軍白刃戰水準,可能還不如將大刀當做制式裝備的西北軍。包括八路軍和新四軍的前身——紅軍,由於條件極為艱苦,在白刃戰上也沒得到系統的訓練。這就導致抗戰初期,中國軍隊在和日軍的白刃戰中,吃了很大虧。
自抗戰爆發以後,無論是國軍還是八路軍,在和日軍的白刃戰都落於下風。日軍如此強的拼刺刀能力,為何中後期不敢和中國軍隊白刃戰?
一,在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後,美國逐漸取得了戰爭的主導權,日軍則節節失利,很多精銳部隊都在太平洋的小島上“玉碎”了,補充的兵員素質急劇下降,拼刺技術也大打折扣。
二,除此之外中國軍隊面對日軍的刺刀戰術之所以經常吃虧,還有另一個原因,那就是中國軍人的體質普遍不如日軍。抗戰前期,日本新兵的平均身高166,平均體重56KG,入伍後隨著軍事訓練,體重還會有所增長。但中國軍隊在伙食和營養補給上遠不及日軍,這就造成了一種情況,中國軍人的身高並不比日本兵矮,但是體重普遍比日本兵輕10~20斤。不要小看這十幾斤體重的差距,它能讓日軍在白刃戰中獲得很大的優勢。
但隨著抗戰的局勢逐漸穩定下來之後,兩國軍隊體質差距過大的局面也得到了改善,而大生產運動(抗戰期間,中國共產黨在其控制區域內發動的一場軍隊屯田和鼓勵生產的群眾運動,改善了士兵們的生活條件)之後,八路軍的營養狀況有了根本性的改變,平均體重上漲了20斤左右,已經基本達到了抗戰初期鬼子兵的平均體重。而日軍新兵的體重則一降再降,到1944年已經降低到50公斤以下,二戰打窮了日本,士兵營養補給不足,體能也自然下降。
三,中國解放軍的刺殺術是經過血浴洗滌出來的,在抗日戰爭中宋哲元的大刀隊擅長近戰搏擊以冷制熱使鬼子聞之喪膽,八路軍與新四軍又把大刀做為編制裝備。抗日戰爭時期日本陸軍擅長白刃戰,單兵訓練中以刺殺訓練為重。日軍刺殺訓練嚴格、技術精湛,而且士兵配有帆布防護帶來防護腹部。日軍的新兵都儘可能進行喪盡天良的對活人的刺殺訓練以練膽。這使得他們的新兵在白刃戰中佔有一定優勢。八路軍開始的刺殺技術不敵日軍,一方面體能不如對方,另一方面中國軍隊的刺殺技術主要源於北洋軍,在動作上不如日本刺殺簡單有效。而且漢陽造和三八式相比,漢陽造槍身短,刺刀短,刺刀品質也不如對方。八路軍刺殺技術是在學習日本刺殺技術的基礎上不斷提高的,乃至後來成為解放軍陸戰必訓併成為該領域的強項。
從1939年年初起,八路軍總部連續發出兩期整軍訓令。1940年八路軍各部隊開始了有計劃的輪訓工作。整軍中大部分時間是進行技術、戰術訓練。為了提高短兵相接的本領,刺殺技術的訓練被提升到了一個非常高度。經過數次整訓之後,在抗戰末期八路軍指戰員已經可以應付各類白刃戰了。
後來到了抗日戰爭的末期,這時的八路軍已經開始區域性反攻,而當時老百姓普遍反映“鬼子不行了”,“又矮又瘦”。這個時候,雙方身體條件易勢,日軍遇見八路軍,只是遠距離交火,基本不敢主動挑起白刃戰,只能躲在炮塔裡進行射擊。
由於現代軍事技術的發展,各國相繼都淡化對拼刺的訓練。《中國人民解放軍刺刀拼殺技》一書,對刺刀拼殺有詳細的分解,刺法不是簡單的技法訓練,它糅合對戰時地理環境等諸多的考慮,在技術上不光重視刺刀和槍托的殺傷力,還注重腿法的使用;在戰術上不但使用了:快,穩,狠。還注重:騙,閃,防,詐。在戰略上更是強調利用周邊環境避實就虛最大限度的提高生存能力。可以說,這簡單的拼殺法在訓練中使人不自覺地就提高了一種精神威懾力和一種無畏的氣概。透過這樣的訓練即使手中無刀也可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