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是北宋傑出的文學家,他也深受禪宗的影響。禪宗早在唐代就非常盛行,到了北宋更得到了大力發展,文人墨客甚至都以向禪而感到自豪。而東坡先生因為仕途遭遇坎坷,也希望在禪宗那裡尋找到人生的歸宿,於是便有意無意地接觸了佛禪思想,並創作了很多禪詩。
自從被貶黃州之後,先生就在人生低谷中奮力掙扎,而幫助自己走出困境的,正是這些佛禪經典、以及與僧侶們的交往,詩人也從中理解了更深層次的人生真諦。下面介紹蘇軾的一首禪詩 ,想象豐富,禪意濃濃,更令人深受啟迪。
贈龍光長老
北宋:蘇軾
斫 得龍光竹兩竿,持歸嶺北萬人看。
竹中一滴曹溪水,漲起西江十八灘。
蘇軾一生坎坷,更是宦海沉浮,他曾多次被貶,在他花甲之年還被貶到惠州。此後不久又被放逐到儋州,直到他年終前一段時間,才被獲准渡海北還。途中他經過廣東韶關的龍光院,受到住持的熱情款待,於是留詩紀念。
蘇軾儒釋道兼修,更有佛家慧根,也經常與僧侶們往來。早在他擔任杭州知府時,就深入研究過禪理,所以龍光的長老才與他談得非常投機。蘇軾也感覺很久沒有如此心情舒暢了,更在詩中抒寫了禪趣。
作者先寫眼前景況,“斫 得龍光竹兩竿,持歸嶺北萬人看。”龍光寺歷史悠久,寺院中有很多古松蒼柏,也種植了一些青竹。竹為歲寒三友之一,也象徵著百折不撓的精神,高風亮節計程車大夫們都非常欣賞它。他請人砍下寺院中的兩根竹子, 然後將其拿到五嶺以北,給千萬人觀看。
蘇軾一生都與竹有著深厚情結,也因愛竹而流傳了很多佳話。他曾說,不可食無肉、居無竹,還寫過很多關於竹的詩詞。比如“料得清貧讒太守,渭濱千畝在胸中”,由此還貢獻了胸有成竹這個成語。
“竹兩竿”,令人想見寺院中鳳尾森森、龍吟細細的清幽景象,也委婉地盛讚長老的超塵脫俗。詩人希望以此感化眾生,並暗喻自己節操如故的深意。先生本想終老儋州,沒想到大難不死,還能返回嶺北,心中立刻湧起一陣喜悅之情。
宋代曾有高僧寫過兩句禪詩,“舊竹生新筍,新花長舊枝” ,意味著世人若要懂得無為大法,就要感悟不生不滅之妙理。而蘇軾直接就將寺院的青竹砍斷帶走,也表明他深信人生滄桑,又包羅永珍;凡塵之中因果迴圈,也是緣聚緣散。
後兩句抒寫得益於禪學、而終身不懈的心境,“竹中一滴曹溪水,漲起西江十八灘。”龍光院的青竹之中藏有光大禪宗之水,詩人斫之持歸,正可見先生對其非常崇拜,也表達了對禪境的傾慕。而用一滴水進行灌溉,竟能漲起西江十八灘,也是先生的奇思妙想。
韶州府曹溪在府城東南三十里,源出狗耳嶺西流合湞水。至唐時有禪宗六祖、慧能大師居此,大興佛法。所以,曹溪又是六祖惠能的別號。“西江”,即長江; “十八灘”,在長江的支流贛江上。
詩人身受曹溪竹水的感染,心受禪學靈氣的激發,也變得更加豁達。他坦然地對待人生的各種磨難,也彰顯出詩人機鋒四溢的禪學功力。
蘇軾在海南時發現城東有兩口井,相去咫尺而異味,井水出自岩石罅隙,先生細細品嚐,便悠然地說,“我尋白龍不見,今知其在此安家了!”詩人善於想象,也希望利用自己的博學和人格魅力,去感染和激勵更多的青年才俊。
縱覽蘇軾的這首禪詩,禪意濃濃,也啟迪深厚。作者因為一次偶然的探訪,既結識了寺院的長老,聆聽了他的很多教誨,也得到了曹溪竹水,更希望其能澤被後人,啟迪凡塵,也算是自己的一點微薄貢獻。
其實更多的人認準的是蘇軾的高風亮節,就如那挺拔中空的青竹,正象徵著詩人偉岸不屈的品性。所以不僅蘇軾愛竹,就連詩佛王維也經常吟誦竹。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體現了一種清靜安詳的境界,更讓詩人們可以靜心於喧囂的塵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