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江白馬關,有一座鹿頭山,古時又稱鹿頭關。鹿頭山上有一座祭祀三國時蜀漢軍師龐統的靖侯祠。離靖侯祠不遠處,有一座兀立的小山包。山頂上長滿了野草、地勢平整,遠遠一看,和周邊的丘陵小山並無區別,走近一看,就會發現山的側面露出來的都是層層疊疊的岩石。
羅江地區最常見的岩石是青石、砂岩,但這座小山露出來的岩石卻不一樣,不但黝黑,而且堅硬如鐵。岩石中間嵌滿了無數大大小小的礫石,在陽光下,隱隱發出金屬的光澤。繞山細看,整座小山就是一塊大石頭,當地人把這塊大石頭稱作點將臺。在周邊的山谷裡,到處零零散散分佈著這樣的石頭,但離開了鹿頭山,這樣的黑石頭卻很少見了。
為什麼鹿頭山會有這些黑石頭?民間有很多傳說,但要說起來,這些傳說都與點將臺有關。關於點將臺的傳說,有兩個版本。
第一個版本和張飛有關。說是東漢末年,群雄逐鹿,劉備在軍師龐統的輔佐下,準備從鹿頭山攻取成都。鹿頭山是進入成都的最後一道屏障,正如杜甫《鹿頭山》所寫:“及茲險阻盡,始喜原野闊。”翻過鹿頭山,便是百里平原,只要攻下鹿頭山,大軍便可直抵成都。不料,龐統在鹿頭山落鳳坡誤中埋伏,被亂箭射殺,讓奪取成都陷入困境。緊要關頭,劉備調來五虎上將張飛,誓要奪下成都。鹿頭山與成都之間是雒城,守將名張任,是一員猛將,正是他設下埋伏射殺了龐統。張飛立下軍令狀,誓死要捉住張任,攻下雒城。張飛定下計策,利用夜色進軍,在金雁橋伏擊張任。進軍當晚,張飛在點將臺處連夜點兵,為了激勵將士奮勇向前,張飛發誓,所有將士必須在天明前點完,保證到達埋伏地點;若是到了天明,還未點到的將士就會化為石頭。點將臺以及周邊的那些黑色石頭就是那些到了天明還未點到的將士化成的。
那一戰,雒城守將張任被殺,之後張飛率大軍長驅直入,兵臨成都,益州牧劉璋自盡,劉備以成都為都城建立了蜀漢政權。
傳說的第二個版本和諸葛瞻有關。說是三國末期,魏國大將鄧艾奇襲成都。鄧艾繞過天險劍門關,偷渡陰平關,突然來到鹿頭山,那時鹿頭山下便是綿竹關。綿竹關一過,便是一馬平川,蜀漢都城成都再無屏障。要想成都安全,必須死守綿竹關。鎮守綿竹關的大將是諸葛亮之子諸葛瞻,因為綿竹關地處蜀漢腹地,駐軍幾乎沒有參加過前線戰爭,缺少實戰經驗。面對突如其來的魏國大軍,諸葛瞻帶領的蜀軍無力對抗,但綿竹關的存亡,涉及到蜀漢存亡。諸葛瞻決定在鹿頭山與鄧艾大軍決一死戰,誓將魏軍擋在成都大門之外,點將臺正是諸葛瞻禦敵點將之處。蜀漢將士在諸葛瞻的激勵下,竭盡全力,拼死奮戰,直殺得血流遍野,終因實力差距不敵魏軍。蜀國將士紛紛倒在魏軍的刀劍之下,屍橫遍野,諸葛瞻和兒子諸葛尚也未能倖免。傳說蜀漢將士戰死倒下後,便化作這點將臺一帶的黑石,形成一道屏障,阻擋魏軍的進攻。
戰爭終以魏軍勝利而結束,綿竹關失守,鄧艾大軍直抵成都,蜀漢政權土崩瓦解,劉禪投降,蜀漢滅亡。後人為紀念守衛家園死難的蜀漢將士,便把這裡稱作倒灣,意為蜀漢將士倒下之處;而那些黑色的石頭,就如穿戴盔甲的將士們,千百年來,依然履行著守護成都的重任。
兩個傳說,主角不同,卻同樣悲壯。兩場戰爭,一攻一守,但都是為了爭奪鹿頭山,鹿頭山失守,成都的大門便被打開了。有人說,羅江是“蜀道門廳”,或許,這便是根源。(周建華)
來源:華西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