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時光匆匆,人生路上,我們在向前行進,忽而停駐時,才發現,白髮悄然來到,故人乍然間離去,傷悲間,醍醐灌頂:原來,不知不覺間已走過了童年、青春,現在來到了中老年光景中。這一歷程,好像只是眨眼間的功夫,留下的只是如煙往事,點滴回憶。
好想時光倒流,讓往事更添生色,讓回憶不言苦澀。可誰能做得了時間的主人?只有與時俱進,過好當下,讓未來的回憶中遺憾皆無為好。
當代著名作家肖復興的散文集《願時光能緩,故人不散》,正是回憶的凝結,為我們再現了他一生走來的路上,雖流年暗換,但歲月結晶,那些在記憶中的人、事、物,都溫情地在文字中生成了畫面,使讀者在閱讀中,心被一縷縷陽光般的溫暖包圍著,感嘆著世間的真善美的光芒。
作家肖復興,在北京城長大,在北大荒插隊,當過教師,做過編輯,他的多篇作品,被選入全國中小學語文教材。他的散文不論題材如何,都帶有一種潤澤生命、溫融生活的韻味和深沉,讀後暢快中有著對人生的思索與改觀。
時間如白駒過隙,且翻開《願時光能緩,故人不散》,一起走入作家肖復興的回憶中,感受暖陽照耀的美好。
01. 在母親的愛裡,攜善而行
作家狄更斯說:“沒有無私的、自我犧牲的母愛的幫忙,孩子的心靈將是一片荒漠。”
世間,最偉大的愛是母愛。我們在母親的懷抱中,最是安然,我們在母親的愛的環繞中,最是幸福。在母親的陪伴下的一路歡樂中,我們沒有發現母親那漸彎的腰從何時開始,那一頭黑髮又何時變成了灰白的色調。
作者的母親,在他的心目中更為偉大,她是他的後母,但給予他的愛不遜於親生母親一絲一毫。所以,他真切地說道:“世上有一部永遠寫不完的書,那便是母親。”他表達對這份母子情深的方式,是把記憶中的母親寫進了他的作品中,把母親善良的性格鐫刻在字裡行間中,這種善良他從小受益,這種善良他想透過文章溫暖人間些許蒼涼。
他的母親,在三年自然災害時,為了省出一人的飯,把自己的18歲親生女兒嫁到內蒙古。作者幼小的心靈受到了震撼,第一次動情地喊了“媽媽”,這一聲中,母親從不言出多年的委屈一刻間消融了,她的善良,讓同樣善良的孩子知道了自己是幸福的,自己是個有母親的孩子。
他的母親,會花心思:包花邊餃子來區分肉餡與素菜的餃子,把長得好看的花邊肉餡餃子給了孩子吃;他的母親,冬天裡會把孩子的被拿到外面曬太陽,吸足了陽光的被鋪成被窩狀,孩子鑽進去,只感到暖乎乎的;他的母親會聰明的節省花銷,支援作者去買喜歡的書;他的母親,會在窗前與燈光一起等待作者下班回家;他的母親,會找機會鍛鍊身體,只為不拖累孩子;他的母親,會陪著作者一起聽她聽不懂的音樂,只要孩子喜歡……
母親,她的一顆心,都放在了孩子身上,而自己呢,卻很少想到,她的生命裡,孩子是天。這也許是天下所有母親的模樣。
而之於作者,母親系後母,這樣的無私奉獻,更見不凡。但是自從那一天“媽媽”喊出了口,後母的身份就變成了真正的母親。是母親的善良,讓作者享受著世上最偉大的母愛,是母親的善良,教會了作者以善待萬物,從而,在人生路上,攜善而行,一篇篇作品中,善的光輝充盈在文字中,感動著無數讀者。
02. 在書的給養中,攜真而行
毛主席說:“飯可以一日不吃,覺可以一日不睡,書不可以一日不讀。”可見愛好讀書的人,把讀書看得是多麼重要,這應是我們當代人學習的楷模,而我們之中又有多少人做到了天天讀書的好習慣?
讀書有什麼好處?為什麼從古至今,那麼多文人墨客視讀書為天下第一要事,作者是這樣認為的:“讀書也是一種修合,不是給別人看的,也不是為別人讀的,更不是為功名利祿讀的。讀書人的德性,心知書知,天知地知。”讀書,是對自己一種最好的修整,是對心靈與靈魂最好的豐盈。
作者肖復興,如許多作家一樣,對書痴迷。在初二時,一直心怡書店的3本書,苦於沒錢買,後私下拿家裡5元錢,把這3本書買下,結果遭到父親的一頓打,這得之不易的3本書,也被視為貴重之物,一直被作者儲存著,見證著青春和時光留下的愛書的一份心情的晶亮。
當作者在圖書館的儲藏室,面對著小山一樣的新中國成立前出版的老書時,被震撼了,他寫道:“我像是跑進深山探寶的貪心漢一樣,恨不得把所有的書都攬在懷中。”這是一個嗜書如寶的讀書愛好者的真實心聲,那份“貪婪”,是世上最值得誇耀的讚賞。
在書中,作者用自己多年讀書的經驗總結到:“一生讀書始於詩。”他真切地道出,孩子的精神與心靈方面的滋養不能忽略,而詩的教育是最佳的選擇,詩不會讓現在的孩子,從小就開始過於實際,實用,實惠。這份真摯的倡議,是從心底湧出的對當代孩子的關心與愛護,這也是作者在多年書的給養中,攜真前行,總結出的前瞻性的真正意義上的閱讀指導。
03. 在行走的路上,攜美而行
青春文學作家八月長安曾說過:“這世上有些事就像一場不知名的花開,粗心的人只嗅到香,有人卻會停下來問一問,記住它的樣子。”
作者肖復興,在路上,那些行色匆匆的人群中,從來不會找到他的身影。他對路邊的風景,也從來不會一視而過。
他鐘情於老北京的花、樹,心縈舊事的情懷在文字中跳動。
百花的生日那天的花朝日,到寺廟賞花,做佛事。那崇效寺的牡丹,花之寺的海棠,天寧寺的芍藥,法源寺的丁香,雖然在現今的北京,不再展現昔日的盛況,但在作者的筆下,卻舊跡可尋,舊景依然,成了作者記憶中的光亮。
作者去尋北京真正的老樹,它們是歷史的印跡和見證世事變遷的功勳。魯迅先生曾住的補樹書屋前的那棵老槐樹,現在枝葉參天,有一百多歲的高齡;吳興會館那棵老皂莢樹,溝壑縱橫,枝幹遒勁,在整個北京城都是屈指可數;那榆樹大院的老榆樹,在賽金花的怡香院後面,茂盛蔥蘢,比賽金花青春常在……那些記憶中的老樹,有的還倖存,有的卻成了在回憶中的健壯老樹。
時代的車輪在向前進,舊的事物有時沒有與時代的腳步同行,但那份曾存在的美,一直在作者的記憶中瘋長葳蕤,還有一絲悵惘,一絲失落,只因歲月流轉,物換星移。
作者說:“也許,不該怪罪我們的城市,也不該怪罪人生的匆忙,是我們自己的眼睛和心磨得粗糙和麻木。” 我們的眼睛和心,本是向陽而美的,我們不妨停下每天匆匆的腳步,仔細觀察一下,春天來時,草是怎麼一點點綠的?花是怎麼一點點開的?在領略到別樣的境界時,感受不用一文錢就能輕鬆獲得的大自然無私給予美感與快樂,腳步不再只為物質奔忙,還可以為一片景、一棵樹、一朵花而停駐,這是美的召喚,是作者的期望。
作者有一段話,言出了人的一生的最好況味:“人的一生,如果真的有什麼事情叫作無愧無悔的話,在我看來,就是你的童年有遊戲的歡樂,你的青春有漂泊的經歷,你的老年有難忘的回憶。”
流年不知何時換了模樣,走過的歲月悄悄地在我們的腦海裡鐫刻。那過往的酸甜苦辣,都似一罈老酒,芬香醇厚,有時讓我們在醉意中,想回到過去再享一次諸多美好,有時讓我們在醉意中,想回到過去,把一番愁悵人生改寫。
但回不去的過去,只能讓我們關注當下的時光,當下即是生活,過好現在,才是最明智的抉擇,鑄就未來的回憶中沒有憾悔,盛滿每一份真善美的溫情。
願我們的人生無悔,流年暗換,歲月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