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有堅強的意志,我們有顆永不殘廢的心……社會主義是我們的靈魂,黨就是撫育我們成長的母親……”這是參加抗美援朝的退役軍人塗伯毅永遠也忘不了的歌謠。他被美國汽油炸燬的臉好似在訴說著那個年代的跌宕起伏,如果沒有像塗伯毅這樣的英雄,抗美援朝戰爭就不會結束得如此之快。當然了,那個時代的偉人也起了很大的作用,毛主席就是其中之一。
抗美援朝即將停戰之夕,本該繼續鞏固國力的毛澤東卻突然調30大軍入朝,旋即就爆發了朝鮮戰場最大的金城戰役。究竟是哪些突發的因素讓他下了這種決心?接下來讓我們層層揭開事件的神秘面紗。
首先來講講中蘇關係在這個事件中起到的影響。蘇聯長期支援中國革命,是第一個與新中國建立外交關係的國家。1957年11月,毛澤東參加十月革命慶典活動,並且提出社會主義要“以蘇聯為首”。但在後來的發展中,我國敏銳地發現回頭照搬蘇聯模式、“稱兄道弟”的做法並不適合我們,反而很容易激生矛盾。
中蘇矛盾萌芽於20世紀20年代土地革命,毛澤東認識到蘇聯指示的社會主義道路不適合工人階級並不廣闊的中國國情,進而決定發動農民革命,使無產階級登上歷史舞臺,找到了適合自身的發展道路。朝鮮戰爭期間,朝鮮分為北朝鮮和南朝鮮,此時南朝鮮被西方控制著,北朝鮮被社會主義國家所掌控。50年代初毛澤東想要統一寶島臺灣,希望友方蘇聯派遣空軍進行援助。但此刻,朝鮮主席金日成提出了更豐厚的利潤,如果蘇聯肯為朝鮮做後盾達到統一朝鮮的目的,朝鮮將每月送十噸鉛給蘇聯,這不僅能解決蘇聯緊缺物資的困境,還能幫助蘇聯達到軍事化模式的境界。在利益的誘惑下,斯大林選擇與金日成為伍。
而此時胃口大漲的美國想徹底消滅北朝鮮,聲稱要打過鴨綠江邊境。蘇聯的態度在此刻又發生了微妙變化,蘇聯覺得中國選擇走自己的道路,並不會為蘇聯馬首是瞻,反而如果美國能控制中國的“鴻圖霸業”,蘇聯可以趁機挾制住中國。但是站在金日成,和毛澤東堅定的決心收復的角度上,蘇聯最後還是出了空軍協助中國大敗美國,維護朝鮮半島安全。毛主席透過這次戰爭明白蘇聯和中國不可能一直維持兄弟關係。再後來,斯大林很不情願地按照我國提出的條件締結了新的《中蘇同盟條約》,並且在簽訂條約後,還在經濟供給上斤斤計較。所以蘇聯不管給中國多少好處和幫助,都是需要有利益回報的。因此,毛澤東派遣30萬大軍入朝,不僅是保障新中國經濟恢復和建設工作的順利進行,還是繼承中國以差勢裝備勝優勢戰艦的寶貴經驗,穩定了朝鮮戰爭的局勢,最重要的,還是向蘇聯表明了我國的態度,如果蘇聯方面敢發生什麼變化,我國就有一戰到底的決心。
其次是上甘嶺戰役。上甘嶺一役極其慘烈,但卻打出了我國國威。“誰能把蘋果送進坑道,就給誰立二等功”,這是當時為了激勵將士鬥氣的一句豪言。將士們靠著這樣的毅力在坑道口接水喝,在困境中不斷磨鍊自我,與敵人反覆爭戰14晝夜,殲滅1000多人,繳獲大量機槍,自動步槍等軍事物資。此次戰爭中,有為祖國開路擋在槍口而家喻戶曉的黃繼光,也有無數獻出生命仍要衝鋒陷陣扔出手榴彈計程車兵。也正是在這一場戰鬥之後,我們總結出來,只有將戰爭打出來了,談判桌前的腰桿才能真正硬起來。
上甘嶺戰役的勝利,展示了我國不屈的姿態,打出了我軍的團隊精神和艱苦奮鬥的精神,為抗美援朝的勝利奠定了基礎。曾經有過這麼一句話:美國人真正開始對中國起防備之心的就是上甘嶺戰役。由此可見這場戰鬥對此後的重要性。毛澤東也正是看到了這一點,便決定從南朝鮮調30萬大軍培養他們的戰鬥力來彌補上甘嶺慘重的損失,從現代的角度來看,毛主席的做法也的確很高明。每一代新人都要有弘揚愛國主義的精神,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本領和勇於責任擔當的品質。只有不斷髮展,新老交替的中國,才能不斷積澱發展光輝,進而生生不息,歷久彌新。
再來講講美國在這30萬大軍的背後,起到了一個什麼樣的作用。此時的朝鮮戰場在杜魯門領導下表現非常糟糕,前後投入戰場的兵力總數超過200萬人,但是傷亡、失蹤總人數約為57萬人(比越南戰爭多出10倍),美國人遲遲走不出朝鮮戰爭的陰影,後續十多年裡美國又陷入越南戰爭的泥潭裡和古巴導彈危機的恐慌中。相比之下,出身軍隊的艾森豪威爾自身優勢就更凸顯出來了。美國財閥,群眾和軍火商急需推選一位能打勝仗的總統,以扭轉朝鮮戰爭悲慘的局面。
在《8-52作戰計劃》中,美軍計劃空軍演練,以絕對的空軍優勢在平壤以南進行大規模登陸作戰,同時轟炸和突擊中國境內,阻斷中國的援軍。看似完美的計劃被有充分洞察能力的毛澤東察覺到了,他連夜作出了三大總結:
第一,美軍肯定要趕在抗美援朝結束前登陸內地;第二,肯定要從朝鮮半島西海岸登入作戰;第三,具體登入地點肯定在清川江至漢江之間。
接到毛澤東的指令後,我國軍隊立即做出部署,隨即將三十萬大軍部署在清川江至漢江之間,防止敵軍登入,並且取得了卓越的效果。值得一提的是,新婚不久的毛岸英主動請纓加入中國朝鮮志願軍,有人阻止過毛主席,想讓主席勸阻毛岸英,可是主席卻說:“每個人都有責任為祖國拋頭顱,灑熱血,我的兒子也不例外……”。
戰爭從來都是冷酷無情的,在空中戰鬥機大規模的轟炸下,毛岸英壯烈犧牲,失子之痛在毛主席心裡久久迴盪不去,但毛主席也深深地明白:戰爭總會有人犧牲,或重如泰山,或輕如鴻毛,岸英的死是為繁榮昌盛的祖國鋪路,是全中國人的驕傲。
美軍在登陸前特地派出密探探查我軍行蹤,他們發現預定登陸地點都被我軍佔領。在這以後,艾森豪爾徹底明白,自己拿中國軍隊沒有辦法了。那些希望透過戰爭大發橫財,將世界人民的生命視如草芥的資本家和政治家也徹底明白,和中國較量,只有一個結果,那就是自討苦吃。1935年6月18日,李承晚私自俘虜中國戰俘,並且把他們送到南韓的軍隊充軍,但他沒想到的是,毛澤東料事如神早就設定好了“陷阱”等著李承晚跳,其中的錦囊妙計就是這突如其來的30萬“神兵”。為了拉開與美國的差距,教訓南韓李承晚破壞中美停戰協議的陰謀詭計,毛澤東與彭老總商量調30萬大軍的以此來鍛鍊新人的計策值得肯定。
毛主席在抗美援朝戰爭中雖然沒有親臨戰場,但是同樣也貢獻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下面就列舉三點供大家參考。1. 在相對的優勢下做出絕對的政策。毛主席知道美軍在戰爭結束後不會善罷甘休,特地調30萬大軍把守重要佔據點,打破美國以攻平壤以南為首的攻略決策。
2. 戰鬥的勝利狠狠打擊了李承晚及其背後勢力,這大大增強了我國在談判桌上的底氣,使得後面的談判順風順水,並且在此期間各種摩擦也減少了很多。
3. 透過這一役,我國更加凸顯了自身的實力,不僅因此增強了國際地位,而且也與很多其他的關係得到了改善。同時我國解放軍的作戰能力也得到了提升,綜合素養更上了一個臺階,任何一個國家的軍隊想要走向現代化,都是要經歷血與火的淬鍊的,只有從戰爭中滋養自己,才能走向更強。
即使沒有抗美援朝戰爭,中美爆發戰爭也是必然,中蘇關係依然會惡化……戰爭的本質就是國家之間的利益,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中國革命始終要將主動權牢牢地攥在自己手裡,毛澤東調30萬大軍也正是做到了這一點。評價一場戰爭的錯與對,我們要看這個犧牲和代價是否值得,是不是造福人民,維護國家的和平與安寧。抗美援朝沒有任何毛主席的私利,是他從國家和人民利益出發做出的正確選擇,我們不應忘記主席的偉大功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