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竊聽風雲》裡,劉青雲說:“錯的事情我們都敢做,對的事情反而不敢做了 。那還活著幹嘛,還不如去死。”,這句話可以說是斯諾登事件的最佳寫照,”菱鏡計劃“竊聽事件讓美國的竊聽的惡習重新浮出水面。
- 到底是為什麼美國這麼樂意監聽呢?而且竊聽起來連自己人都不放過?
- 從美蘇冷戰到現代到底美國又做了什麼樣的竊聽佈局呢?
01.從冷戰時期養成的壞習慣
竊聽這個習慣,美國是從什麼時候開始養成的呢?這就要從冷戰時期蘇聯的先發制人的故事開始說起了。
1945年二戰結束前,整個世界局勢註定了英美蘇同盟國的勝利,世界風雲變化莫測,為了搶得戰後情報先機,蘇聯在美國駐蘇聯大使館進行監聽,想更進一步提早收集到一些秘密情報,於是就整出了一個很厲害的機器專門用來監聽蒐集情報的,但遲遲就是沒有行動。
一直到二戰結束之後,美國與蘇聯就國際上的一些權利分配問題弄的關係緊張的時候,終於讓蘇聯逮到機會,他們怎麼做呢?
首先,收集了名貴的木材,製成了一個精美的美國國徽木雕刻,再借著友好的名義,1945年8月時將這個木雕送給當時美國駐蘇聯大使哈里曼。
這個木雕裡有什麼秘密呢?司馬昭之心了吧!我們上帝視角可以知道里頭就是竊聽裝置,可卡里曼不知道啊!他將這個木雕放在大使館辦公室裡,隨後幾年間,美國換了4任外交大使,蘇聯也就竊聽了8年,直到1952年,美國才發現藏在木雕中的監聽器。
美國認為是情報戰恥辱,怎麼能讓蘇聯佔便宜,於是乎,瑞士一家名為”克里普託“的公司出現在美國的視野當中,這家公司是搞密碼設計的,為美軍生產密碼編制裝置起家的,那時美國心想:“這不剛好嗎?”,接著收購了這家公司,開始了竊聽行動。
由於很多國家都會利用他們家的機器搞資訊加密,美國先聯合德國聯邦情報局控制了克里普託公司,密碼很難破解咋辦?別那麼難不就行了!於是美國要求降低賣給其他國家裝置時的密碼強度,別人的密碼強度直線雪崩式下降,美國內心直呼自己是天才。
除了作弊之外,還進行滲透,在70年代,克里普托里頭的職員已經完完全全由美德兩國替換成他們倆熟悉的模樣。這回具體的做法就是,將偽造程式事先透過安排好的人植入即將售出的裝置中,當其他國家使用這些裝置的時候,他們就可以破解各國用來發送加密檔案。
萬事俱備,就等著割韭菜,美國透過機器開始掌控了大量的機密情報,成千上萬的情報跟下雨一樣刷刷刷往下掉,不僅如此,除了美國,其他國家也會向美國購買相關的情報,簡直一石二鳥,以色列、英國、瑞典都在這場遊戲當中,像是1982年英阿馬島戰爭的情報,英國就是最佳的受益者,而且1993年德國退出後美國就更沒有包袱了,什麼雜七雜八的盟友全部一塊監聽了。
但俗話說的好:”狗瘋起來連自己的主人都咬“,同時美國監聽魔爪也開始伸向自己人。
1972年6月17日,總統大選進入白熱化階段之際,尋求連任的尼克松總統,以二十五萬美元的經費要求前聯邦調查局(FBI)幹員,同時也是他競選總部財務顧問李迪找來五人潛入位於華府水門大廈的民主黨總部,準備安放竊聽器並竊取機密檔案,結果當日凌晨,一名叫做威利斯的警衛發現異常並報警將這五人一網成擒。
一開始,在野黨辦公室的警衛雖然抓到了這些偷裝竊聽器的神秘人士,但沒有人知道這些人是什麼來頭,就按照一般犯罪程式,交由聯邦調查局FBI探員調查,但是擔心白宮特偵組曝光的美國總統尼克松,為了阻止 FBI 探員繼續追查這件案子,甚至曾經想要讓中情局(CIA)以國家安全理由接手,眼看大選在即,只好先假裝內部調查,順利了連任。
沒想到,因帶隊潛入民主黨總部而正準備蹲苦窯的特偵組幹部在獄中突然翻供,指控尼克森心腹幕僚白宮顧問都有涉案,最後一連串的爆料讓尼克森總統在法庭上繳交了所有監聽錄音磁帶,後來才發現,原來整個白宮都是被監聽的,這就是著名的—”水門案“。
以上從蘇聯時代的不甘心,到”玩上癮“的大規模竊聽,美國可以說是一步步地將自己推向深淵,萬劫不復,然而時間來到21世紀的現代,竊聽活動還在持續著,這個時候監聽別的國家情報或者政敵對手已經不能滿足這頭野獸的慾望了。
02.網路時代—斯諾登到丹麥竊聽事件
20年前的一個夏末清晨,那是2001年9月11日,四架被劫持的飛機撞向了象徵美國政經和軍事實力的兩座標誌性建築—紐約雙子星大樓,這就是我們熟知的—”911事件“。911事件之後,美國積極地發動了反恐戰爭,其中他們希望加強對”恐怖主義“的資訊收集,透過法案迅速擴大政府竊聽及電訊監視的權力。
雖然這個法案在美國國內掀起不小的波瀾,大部分人都認為是美國政府在擴張自己的權力,911事件的根本原因其實本就不是情報網路蒐集不夠,而是知道情報而不提前進行作為,飛機都要撞上去了,大老爺們還後知後覺,可最後,在一連串的法案修正之後,歐巴馬時代還是正式上路了,可以說是換湯不換藥,在背地裡偷偷來。
直到2013年6月3日,一個名叫斯諾登的程式設計師小夥子,透過華盛頓郵報、衛報發表了令人震驚的事情,那就是美國其實一直以來都打著”打擊恐怖主義“的名義,行監聽所有美國民眾的事實,而這個計劃被美國國家安全域性(NSA)稱作”菱鏡計劃“,這個訊息讓全世界都震撼了,因為平常人們常用的Facebook、YouTube、微軟、蘋果等都參與了蒐集資訊的計劃中。
稜鏡監聽系統可以實現對網路行為的實時監控和記錄搜尋,它主要監控的物件是美國九大網際網路公司的所有使用者群體,而且不只是蒐集美國國內使用者,還包含這些軟體服務的外國使用者,收集的內容上至個人資訊下到人與人之間的對話記錄和照片,幾乎全部囊括了大大小小的資訊。
雖然各大網路公司紛紛宣告,但顯然沒辦法消滅人們的怒火,甚至一度有新聞指出,美國資訊量大到完全無法分析,因為收集到了許多無用的資訊,無法預先得知真正有用的資訊,間接導致了”波士頓爆炸“的恐怖攻擊事件。
一直到最近,美國都還有監聽的行為陸陸續續被曝光了出來,據丹麥廣播公司報導披露,2012年至2014年期間,丹麥情報局(FE)曾經幫助美國國家安全域性竊聽監視包括德國總理默克爾在內的歐洲政客通話。
歐洲政要上網、通聯、搜尋都被美國全盤監控,美國國家安全域性利用與FE合作之便,進行了大量的情報蒐集和監聽活動,因為國際光線都會經過丹麥,所以剛好可以從中擷取資訊。
雖說“稜鏡門”事件後,惱怒的德國總理曾經親自給美國前總統打電話,美國承諾不再對德國進行監聽。實際上呢?監聽技術反而更加先進了,而且還在歐洲找了其他歐洲國家來幫忙繼續監聽歐洲。
在70年代我們看到的是,美國監聽的方法還是比較使用傳統的磁帶的監聽方法,主要蒐集人與人之間的對話情報,或者是更早之前利用事先植入後門的方式,破解密碼加密內容,隨著21世紀,網路資訊化時代的到來,美國反而更”與時俱進“地升級了他的竊聽技術,蒐集起了海量的網路資訊,網路技術的蓬勃發展反而成了美國竊聽的溫床,究竟為什麼美國會如此熱衷竊聽呢?
03.為什麼美國會如此樂意監聽?
單就字面上的意思”竊聽“,白話一點說就是”偷聽“,”偷“本質上就是一種竊盜行為,就如同我們平常在小時候在學校中和小夥伴分享秘密,兩人之間的私密對話都不希望被人家知道,被偷聽到了都會很不開心,畢竟”不問之取,則為偷“,被人家偷聽都不好受了,更何況是在不知不覺當中的”竊聽“。
但無論怎麼說都是一種為了自己利益驅使下的產物,為了滿足某種利益,進而會有這樣的行為產生,就像我們也會想要偷聽人家的小秘密一樣,可能是為了好奇,也可能是懷疑自己曾經的小夥伴是不是背叛自己。
在戰爭時期,大家都希望能夠搶先一步獲取敵軍的資訊,提前做好情搜,好讓自己無往不利,美蘇冷戰時期就是在這種類似”戰時“的狀態,所以美蘇兩國使出了渾身解數想要搶得先機拿到對方的情報而進行監聽的行為,可以說是戰爭時代下的產物。
而美國911事件所帶來的菱鏡計劃竊聽行動,看似好像是在為了打擊犯罪所有的預防性行為,但實際上就是一個”不相信任何人“的心理狀態,要知道除了靠”竊聽“,因為其實還有很多情報蒐集方法,若能夠妥善利用這些蒐集到的情報,早一步分析,911事件是不是就不會發生了呢?
而且現在非戰爭時期做一些沒必要的資訊蒐集,就只是美國為了擴張自己的權力所找的藉口罷了,這讓我們想到了古代帝皇,權力越高的時候,越沒有辦法相信身邊的任何人,會去懷疑所有人,像是明代錦衣衛就是一個很相似的例子。
自從菱鏡計劃之後,世界各國就開始針對網路安全的部分進行深度的研究,網際網路使世界變成了真正的“地球村”,讓世界人民過上了“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生活,現代化的市場、技術、生產、運營以及服務系統都以網際網路連為核心,密不可分。
電子商務、網上交易的廣泛應用和安全防護措施不夠完善為網路攻擊提供了可趁之機,網際網路中的個人資訊成了最寶貴的資產,萬一保護不當,將會被有心認識利用,小至詐騙集團,大至國家安全的影響。
有趣的是,近期美國與丹麥的竊聽門事件,無疑是美國對於歐盟的網路安全政策的一種藐視,讓歐洲國家格外跳腳,其實歐盟國家都有一種心照不宣感覺,美國雖然對外宣稱:“停止對歐盟領導人的監聽”,可想也知道美國絕不會放棄對他們的監聽。
這次之所以這麼憤怒,是因為在他們家中居然出現一個內鬼—丹麥,但世界沒有真正的盟友,就如同德國聯邦議院調查竊聽事件委員會負責人森斯伯格直言:“這與友誼無關,與道德倫理上的願望無關,而只與利益有關”,在利益的驅使之下,我們只能且戰且走,一步一步如履薄冰。
部分參考資料來源:
- 劉瑩:美國秘密偵查的強化措施——“9·11”後美國對竊聽與電訊監視的變革
- 趙若雲/武 傑:對新時代網路安全的系統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