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進雲 莒南人,曾是一名公社農中教師,退休。熱愛鄉村文化。喜歡把所見所想寫出來,奉與大家分享。
戰爭年代的宋桂英其人其事
文/徐進雲
宋桂英(1928.3——2010.6)出生在原沭水縣新建區(現嶺泉鎮)前左山村。她為家鄉的抗日和解放事業做出過許多貢獻。曾被羅炳輝將軍誇讚是一個“大紅英”。
抗日戰爭的相持階段,我山東縱隊第二旅第五團曾常駐前左山村。一年臨近過年,五團官兵與這裡的村民搞聯歡,左山村的黨組織安排村上的進步文化人宋修武寫對聯。這個宋修武(淵子崖烈士塔的小楷字出自他手)稍加構思,便揮毫寫下“馬列主義遍天下,澤東思想布中華”,對聯張貼在村莊的北圍子門上。此時五團團長劉湧從村中走過來,他面對著大門上的紅對聯,往後退了又退,站到了適當位置上欣賞著對聯,那字,那內容,都使劉團長十分滿意。他高興地伸出右手大拇指,對宋修武說:“你真行。字好,對聯的內容更好!”
劉湧團長的住處,就安在宋桂英家的小東堂屋裡。宋桂英的爺爺宋祥光,窮苦出身,為人厚道,是當時共產黨、八路軍在這裡開闢工作的老堡壘戶。一九四一年前後的軍民反掃蕩中,宋祥光老人曾兩次把自己的衣裳送給我八路軍,用以化裝突圍。其中第一次在家裡,他把自己唯一閒置的送老壽衣找給八路軍幹部穿;另一次是他在一處閒園的秫秸藂躲鬼子,把自己身上的全套破棉衣脫給了五團二營 六連的偵察排長。
出身於這樣一個家庭的宋桂英,九歲時就因吃不上飯而被迫到本村一戶財主家當丫頭。在那裡,幼小的她受盡虐待,挨盡白眼,雖是一村卻不準回家。直到一九四一年我八路軍解放了她的家鄉沭水縣新建區,她才回到家裡與父母一起生活。家裡老人一心跟著共產黨鬧翻身的心思和八路軍官兵的良好作風、犧牲精神,都深深地刻印在她幼小的心靈裡。在我八路軍駐守家鄉的那段時日裡,宋桂英就配合大人們為黨的工作和八路軍的事務做過不少事情。
有一次,駐村的五團因軍情緊急立即撤退,無法帶走暫時閒置的一批裝備,團長劉湧在情急之下,就託付宋桂英一家想辦法把這些裝備隱藏起來。此時恰因他父親外出不在,爺爺年邁無力,宋桂英就在十分秘密的情況下,找著她的五奶奶給幫著忙,趁在夜晚把二百支步槍、一輛腳踏車和部分皮腰帶、軍裝等,全部送到村外的高粱棵子地裡藏起來。大約六、七天,敵人掃蕩過後,那批裝備安然完好地被我五團官兵來人取出。他們十分感激這位小山村的“識字班”,臨走時抽出一套衣服想送給宋桂英,但被宋桂英好言勸回。
1942年4、5月間,沭水縣學習莒南縣的做法,開展減租減息和生產自救運動。宋桂英積極參加,並在“雙減”運動中從她當丫頭被剝削的財主那裡,以地代工(錢)找回二畝土地。她跟定共產黨鬧翻身的決心更大了。她在村支部的領導下,以“識字班”隊長的職務,帶領全村女同胞開展大生產和擁軍支前工作。她們為駐地部隊做軍鞋、磨麵粉、烙煎餅;部隊官兵和軍械所缺少擦槍油,她就發動大家種蓖麻,收穫後的蓖麻帶著殼皮,她又發動老太太們用手一粒粒地把蓖麻子剝出來。一九四三年冬天,宋桂英所在的前左山村,一次就交給十字路八路軍軍械所兩麻袋蓖麻子。她們的貢獻受到我政府和部隊高度讚揚,並獎勵給村上一頭大黃牛。一九四四年二月,宋桂英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
莒南縣於一九四四年初開展的大參軍運動中,巾幗模範梁懷玉,以身許配村上報名參軍第一人的光榮事蹟,也深深打動了宋桂英那顆向黨的紅心。她在村上積極配合支部領導,廣泛發動婦女、識字班參加動員參軍工作。恰在這時,駐板泉崖的我山縱二旅的一位首長夫人臨產,部隊透過地方區政府,要求徵調一位可靠的女青年前去服務,為了工作方便,還要為其辦理當兵入伍手續。新建區的領導馬上就選中了左山村的宋桂英。就這樣宋桂英到山縱二旅五團當了一名後勤兵。在部隊,她勤快能幹,除悉心照料產婦的一應生活事務,後還又積極主動為部隊官兵縫補和拆洗衣被,給負傷沒去醫院的戰士包紮傷口,行軍中為首長或負傷的戰士背水壺等等。一段時間之內,她的工作成績受到廣大官兵的高度讚賞。
有一次,部隊首長命令宋桂英和後勤上的老楊大爺,由莒南板泉去蒙山附近遞送一封秘密信件(有說是羅司令員親筆信)。宋桂英學著戰士們接受戰鬥任務的樣子,舉起右手向領導敬個軍禮說:“保證完成任務!”因為送信路途遙遠,全靠步行,不光穿越解放區,還要跨越就像莒縣夏莊等日偽的大片和多處佔領區,弄得不好,不光兩人生命不保,部隊的機密還可能被敵人截獲。臨行前,部隊領導做了周密安排:他們把老楊和宋桂英打扮成要飯的父女倆,破衣亂衫遮身,提籃手棍在握,宋桂英好好的一雙板子腳,也被多層的裹腳布纏成一頭尖的地瓜樣,滿身滿臉塗了髒灰土,頭上紮起了一個假辮辮,被搓成條狀的那封機密信,也被藏到桂英頭上的那條髒兮毛亂的辮子裡;老楊除一身丐服、一臉髒兮,還用小米油在臉上粘上了假鬍子。化裝完畢之後 ,部隊給這爺倆四個雞蛋做行程中的盤費。他(她)們就這樣上路了。
“父女 ”倆日夜兼程奔赴向前。途中的諸多艱難困苦無需細敘。僅就跨越日偽封鎖線,每一次都是對這兩位壯士的生死考驗。有一回她(他)們初次途經日偽封鎖線,剛到炮樓不遠處,敵人就向他們開槍,子彈從兩人的頭頂嗖嗖穿過,桂英有些驚慌失措,往前的腳步就有些錯亂。此時老楊馬上悄聲說道:別怕!靜下心,看我來對付,你跟好。端著槍的幾個敵人衝過來攔住去路,齊刷刷地把刺刀對準了兩人的臉上,一個鬼子嚷到:什麼地幹活?老楊裝出可憐巴巴的樣子指指嘴巴和肚子,意思是說“要飯吃的”。敵人用懷疑的目光不斷地打量著二人,還又翻看了一下桂英胳膊上挎著的破提籃,見無可疑,就把他們放過了。還有一次,桂英二人在遭受敵人的嚴密摸身搜查之後,每人的後身各又捱了敵人的兩槍托,才又放行。就這樣兩人一次次地闖過封鎖線,並又翻山越嶺,歷盡苦難,終於把那封秘密信件送到蒙山腹地的我軍那處指揮部。
回途中,宋桂英在山路上跌倒後滾下山溝,一條腿骨折了。同行的老楊把她從山裡救護轉移,並背一陣扶一陣地把桂英送到一處解放區的衛生所,做了簡單包紮,然後又轉到我軍一處戰時醫院接骨治療。期間,時任新四軍副軍長兼山東軍區副司令員羅炳輝將軍,知道了宋桂英的事蹟後,深受感動,還並親到醫院看望。將軍俯身握著病床上宋桂英的手稱讚說:宋桂英同志,你真了不起,你是一個大紅英!
一九四七年,宋桂英因受傷殘疾不能適應部隊戰鬥生活,領導批准她復員回鄉。回鄉後她立即被充實到前左山村黨支部。她以更加飽滿的革命熱情投身於村上的土地改革等一系列轟轟烈烈的農村革命工作中。一九四八年下半年,莒南縣再次選派和組織部分幹部南下,支援前方開展黨的革命和建設工作。宋桂英被鄉、區、縣選定為參加“南下”物件,並在十字路接受了簡短的行前學習和培訓。學習培訓結束的當天中午,宋桂英揹著一個小籠屜布包袱回到家,就告訴他媽說她要參加南下,這陣子就走。媽媽問她南下是上哪裡?她說:我也不知道要上哪裡,反正就跟著大家一塊兒走,聽從領導安排唄。媽媽聽了這些後,態度十分堅決地說:“俺不能叫你去!”她媽一邊說著,一邊站在門口,扎煞著雙臂攔著。宋桂英見與媽媽商量不成,就要硬著跑出去。她背起那個剛剛放下的小包袱 ,想從媽的一條胳膊下鑽出去。這時她媽眼看攔不住,就放開嗓子叫喊:“他爺爺!他大大!快來吆!大妮要跑啊!”聽見呼聲的爺爺,跑過來給兒媳婦助陣。桂英的雙腿被媽用雙臂緊緊地摟在懷裡,媽的雙手十指交叉打著鐵釦兒。閨女身上的那個小包袱也在她媽的指揮下,被剛剛記事的三弟弟給解下來。她弟弟把姐的包袱放到磨頂上,開啟一看,裡面僅有從十字路捎回來的兩個高粱煎餅和一頭大蒜。
抱著閨女腿的媽媽抱累了,就癱坐在天井的土地上;桂英就一直被勒抱著,站在她媽的身子前。僵持中的母女倆,都在不斷試圖向對方做些說服。媽在如訴如泣地絮叨著:家裡數你大,走了你就沒個掌當的,再又兵荒馬亂的,跑外頭怕你性命有閃失-----。桂英就如乞似求地對媽講:我是黨的人,已經報名南下了,不去就是犯錯誤,定好了今下午五點前就在板泉崖侯齊出發的,您不能再這樣不放我!終究裡誰也沒有說服誰,僵持中好幾個小時過去了。媽見天色不早了,自己也抱累了,就鬆開了抱閨女的那雙手。獲得“解放”的宋桂英,顧不得從十字路跑到家、又在天井裡被媽絆押好幾個小時的所有勞累,在媽鬆開雙手的一剎那,她便撒腿就往外跑了。跌跌撞撞中跑過二十五里路,來到板泉崖區公所,一位同志告訴她:帶隊的那個盧指導員見你沒有按時來,知道可能家庭不同意。隊伍已經開走好久了。徹底失望的宋桂英,一路眼淚一路哀嘆回到家。一個為黨、為人民做出更好更大貢獻的工作機會,就這樣與年輕有為的宋桂英同志失之交臂了。
時年二十歲的宋桂英, 南下“一鬧”之後,她那封建意識十分嚴重的家庭長輩們感悟到,這閨女早該找主兒了。應著“閨女大了不可留,留來留去是個愁”的鄉言俚語,宋桂英婚事就被家裡老人提到議程上。她媽託鄉鄰為媒,在沭河西的小梁家村物色到一戶人家,並在當年裡,宋桂英就出嫁了。
出嫁前後,原本滿腔革命熱情的宋桂英,親身感受到,一個熱血青年,面對傳統的封建習俗和小農意識,去服從,那會勢必影響或耽誤自己的革命事業和工作。因此她哭過、鬧過,曾經試圖擺脫家庭對自己的束縛。但她沒有成功,最終還是按照老人的意願,匆匆走上了成家立業的傳統生活路子。可不服輸的宋桂英,在婆家,依然保持著那份本真的革命工作熱情,在一片新的天地裡,繼續為黨和人民的事業不懈地工作。
她曾先後擔任過臨沂縣洪瑞區婦聯主任、三官廟鄉武裝部長和小梁家村三十多年的黨支部書記等職務。一九五零年她被選為省人民代表,去濟南參加英、勞模大會,並在會上作典型發言,省府授她“五星級英、勞模”獎章。從一九五三年她擔任小梁家村主要領導職務起,到一九八六年她退休 ,當地的縣鄉幹部和村民群眾都一致稱她是小梁家村的“頂樑柱”。
(本文在寫作中,多次採訪前左山村現年八十歲的老黨員、原黨支部書記宋邦太同志;河東區鄭旺鎮退休教師張克生同志也為該文寫作提供許多幫助;還又參考了河東區鄭旺鎮教師林凡瑞同志所寫《宋桂英傳奇》一文。在此一併感謝。文中所敘如有違史實之處,還望知情者給予指正。)
圖片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