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2月,日本軍隊攻入了新加坡,開始了一段令人膽戰心驚的恐怖統治。日本人用機關槍和刺刀,用毆打辱罵,和一顆顆滾滾落地的人頭,很快就讓當地人服服帖帖。
一天下午,一名華族青年走過一座橋時,突然被一名日本哨兵叫住。哨兵突然揮動步槍上的刺刀,把他頭頂上的帽子挑了下來。接著,狠狠地打了他一巴掌,命令他跪下,再一腳踢在他胸口上,把他踢倒在地。
被挑落在地上的那頂帽子,是一頂澳大利亞的軍帽。不久前,英國和澳大利亞軍隊在守衛馬來半島的戰役中遭遇慘敗,倉皇南逃,士兵們丟盔卸甲,隨意地丟棄武器和衣帽。那位青年也跟著人家撿了一頂軍帽,想著以後日子艱難,說不定啥時候就能派上用場,沒想到用場沒派上,卻給自己招來了一場橫禍。
幸運的是,日本哨兵沒有殺他,在毆打侮辱了他一頓之後,命令他原路返回。他沒有多話,服從了命令,暗中慶幸撿回了一條性命。
那個青年是新加坡的首任總理和國父,李光耀。
1. 檢證
日本的侵略改變了每一個人的生活。戰前,18歲的李光耀是新馬地區最好的學校萊佛士學院的學生,他天資聰穎,成績優越,在學院裡名列前茅,準備考取女皇獎學金,到英國留學。戰爭打亂了他的計劃,英國人跑了,學院停課,或許永遠都不會再重開了。
不能上學或許只是小事,能不能夠生存下來才是。佔領新加坡後,日軍燒殺搶掠。他們肆意搜查行人,搶走他們身上值錢的物品。或者借搜查之名,闖入居民家中,把值錢的東西拿走。
一小隊日本兵闖進李光耀家中,毫不客氣地住了下來。李的母親為戰亂儲存的大批食物,全部被日本人搶走。他們隨意向主人發號施令,稍有不滿,一個耳光就打過去。李只能戰戰驚驚,小心應付。
接著,為了報復東南亞華人曾捐款支援中國抗日,日軍發起了所謂“檢證行動”。他們命令所有年輕的華人到指定地點集合,接受撿證。李光耀也是其中之一。日本士兵在華人青年身上蓋一個“檢”字,或者命令他們集合在一旁,等待新的指令。
輪到李光耀時,日本人隨意揮手,要他站在一旁集合。李本能地覺得不對勁,就請求讓他回去收拾一下東西。日本兵或許是沒聽懂,或許是不耐煩聽,同意他回去。李躲了一天多之後,再到相同的檢證站接受檢證。這一次,他幸運地矇混過關,日本人在他身上蓋了一個“檢”字,就把他放走了。
那些被集合起來的青年,後來被反綁起雙手,運送到海邊,用機關槍掃射屠殺。戰後,新加坡中華總商會進行了調查,找到了許多遺骸,他們估計有5萬到10萬華人在檢證行動中遭到屠殺。日本方面只承認屠殺了6000人。
二十多年後,李光耀作為新加坡總理,訪問日本時,為檢證行動中遇害的華人向日本索賠,利用這些賠款來促進新加坡經濟的發展。
2.生存
一系列的狂暴行動過後,日子漸漸平靜下來,日本成為新加坡的新主人,已經成為無法改變的現實。
李光耀意識到無法繼續上學,開始尋求謀生的途徑。他做了很多嘗試,什麼能做就做什麼,同時留意著新出現的機會。他當過書記員,做過黑市經紀人,當過英文編輯,與萊佛士學院的同學一同生產膠水,甚至當包工頭……在混亂的時世中,展現出了強悍的生存能力。不但活了下來,甚至還攢了一些錢,使他能夠在戰後到英國去留學。
製作膠水的經歷令人印象深刻。日據時期,物資十分緊缺,市場凋敝,物價飛漲。李光耀留意到新加坡十分缺少膠水,認為其中有商機。他找到萊佛士學院一位學理科的同學,出資讓他調配膠水,確保配方中所需材料成本不高,且能夠輕易獲得。
調配成功後,他們在自己家中生產,貼上標牌後銷售出去,賺了一大筆錢。
1944年,戰局對日本越來越不利,盟軍在各個戰場上逐漸向日本反攻。李光耀擔心英軍反攻回來時,會發生巷戰,把新加坡市區變成煉獄戰場。他決定物色一個安全的新住處來躲避戰亂,在獨自前往馬來西的金馬侖高原打探了一圈之後,他決定開展行動,租出原有的房子,遷到高原上去。
這時候他卻發現,他被日本憲兵盯上了。
3.憲兵
李光耀當英文編輯的地方,是日本的新聞報道部。日本人收聽路透社、美聯社等英美等國的電臺廣播,把它們的內容刊印出來。李的工作是,幫他們校正漏缺字和錯字。
他前往金馬侖高原,並準備辭職的一系列行為,遭到了日本憲兵的監視,日本人懷疑他。日本憲兵的總部,設定在市區內,原本歐美白人的住宅裡。那裡不時傳出被訊問者撕聲裂肺的慘叫聲,把人嚇得毛骨悚然;日本人利用這種聲音來起震懾、恐嚇。不論是誰,一旦被日本憲兵帶走,就很難完好地活著回來了。
李光耀感到後背一陣發涼。不過,他很快冷靜了下來,深思熟慮之後,他決定不做出任何反應,放棄去金馬侖高原的計劃,仍舊留在當地,照常去當黑市經紀人,繼續以只關心柴米油鹽的升斗小民的面目出來活動。
他相信只有這樣,日本人才會停止對他的疑心。最危險的地方,才是最安全的地方。他硬著膽子,在日本人的盯梢下,像沒事人一樣,照常生活。
他的推斷是準確的,兩個月後,日本人停止了對他的跟蹤。這時候,距離日本戰敗已經不遠了。
4.洗禮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對新加坡來說,頗為幸運的是,盟軍這時候並未反攻到這裡,這裡不需要再經歷一次戰火的洗禮,而是以和平的方式投降交接。
沒過多久,以印度兵為先驅,英國人逐漸回來了。
只是,經歷了一場傾覆,經歷了三年多血和火的洗禮之後,舊秩序再也回不來了。所有人的命運都被戰爭所改變,有人付出了生命,有人承受了難以恢復的創傷,也有少數頑強而幸運的人,經歷了一段艱難時世的洗禮後,變得更加強大。
讀李光耀的回憶錄,我對李這一段經歷印象深刻。我覺得這段經歷,充分地體現了李作為一個實用主義者,所具有的特點。整理在這裡,既是做筆記,也希望分享出來,或許對你同樣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