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湘潭十八鋪
一一古代驛站文化略考
文/楚國良
沒有電話、沒有汽車、沒有飛機的古代,資訊該如何傳遞?
義大利歷史學家馬可·波羅曾對當時驛鋪鋪兵有一段形象描述:“在各個郵站之間,每隔約五公里的地方,就有小村落……這裡住著步行信差……他們身纏腰帶,並繫上數個小鈴,以便當他們還在很遠的地方時,聽見鈴響,人們就知道驛卒將來了。因為他們只跑約五公里……從一個步行信差站到另一站,鈴聲報知他們的到來。因此使另一站的信差有所準備,人一到站,便接過他的郵包立即出發。這樣一站站依次傳下去,效率極為神速。只消兩天兩夜皇帝陛下便能收到很遠地方的按平時速度要十天才接到的訊息,碰到水果採摘季節,早晨在汗八里(今北京)採下的果子,第二天晚上便可運到上都,這在平日是十日的里程。”
這張“網”延續了3000多年,那些喜悅的、悲傷的,勝利的、亡國的訊息來來去去。他們也給驛鋪周邊帶去了繁榮,夥鋪、飯鋪、藥鋪、南貨店、豆腐鋪、酒鋪、肉鋪、米鋪乃至打鐵鋪一字排開。過往的高官、商賈及市井百姓也在這裡留下形形色色的故事,凝聚成具體而微的歷史。
隨著帝國的土崩瓦解,“鋪”僅僅為地名留存,而那些與鋪有關的故事卻漸行漸遠。
自清代乾隆年間以來,湘潭便有“小南京”和“金湘潭”之稱,商貿繁華“十八總”的傳說遠近聞名,那麼,你知道湘潭驛道還有十八鋪的傳說嗎?關於湘潭的城中文化,長沙學者陳先樞,湘潭學何歌勁對此作過專門探討和論述,而對於湘潭的驛站文化,雖有文章散見於網路,但大多語焉不詳,有鑑於此,本文作一專門探討,以拋磚引玉,求教方家!
——題記
驛站是古代供傳遞宮府文書和軍事情報的人或來往官員途中食宿,換馬的場所。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組織傳遞資訊的國家之一,郵驛歷史雖長達3000多年,但留存的遺址、文物並不多。
從春秋、左傳等書之敘述,可知當時通訊之方式有三種:一是“傳”,為車遞;二是“郵”,為步遞;三是“驛”,為馬遞,綜稱“傳遽”,後因車遞費用太大,漸不使用,只剩步遞及馬遞,故改稱為“郵驛”站。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組織的傳遞資訊系統的國家之一。最遠可追溯自三千多年前的商代甲骨文。
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被發現有傳遞訊息有關的文字。可見商朝時期就有可能出現了相關的驛站。
驛站是古代供傳遞宮府文書和軍事情報的人或來往官員途中食宿,換馬的場所。我國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組織傳遞資訊的國家之一。我國郵驛歷史長達3000多年,不少古代驛站名稱逐漸演化成當地地名,使古代驛站名稱得以在地名中保留。
我國古代驛站在各朝代雖形式有別,名稱有異,但是組織嚴密,等級分明,手續完備是相近的。
秦朝的郵驛統一了稱呼。春秋戰國時期,各國對郵驛通訊的稱呼都不一樣,秦朝把“遽”“馹”“置”等不同名目一概統一稱呼為“郵”。
隋唐繼續發展南北朝時的驛傳合一的制度,“驛”代替了以往所有的“郵”“亭”“傳”。
到了元王朝,由於疆域遼闊,發展交通,強化了驛站制度,這也成為它鞏固政權的重要手段,這時驛站也叫“站赤”,實際“站赤”是蒙古語驛站的譯音。
到了明代還設立了遞運所,這些獨立於驛站,專門從事貨物運輸的組織,其主要任務是預付國家的軍需、貢賦和賞賜之物。由各地衛所管理。
到了清代末期由於有文報局的設立開始與驛站相輔而行,繼而廢除了驛站。具有3000年曆史的古代郵驛制度走到了終點。
驛站分驛、站、鋪三部分。驛站是官府接待賓客和安排官府物資的運輸組織。站是傳遞重要文書和軍事情報的組織,為軍事系統所專用。鋪由地方廳、州、縣政府領導,負責公文、信函的傳遞。遞鋪用以傳遞公文。凡州縣往來公文,都由遞鋪傳送。
郵驛分陸驛,水驛和水陸兼併的共三種,各驛站都設有驛舍,驛丁,驛馬,驛驢,驛船及驛田等。
據《大唐六典》記載,最盛時全國有水驛260個,陸驛1297個。那時,專門從事驛務的員工共有20000多人,其中驛夫17000人。這是一支很龐大的郵政隊伍。驛夫又稱驛丁。根據不同的驛站等級,驛丁的配備數目不同。《大唐六典》載,唐代最大的驛稱為都亭驛,是國都所在的驛站,每驛配驛夫25人。各道陸驛分為六等:第一等驛配驛夫20人,二等驛配驛夫15人,三等以下遞減,最後一等第六等驛為驛夫二至三人。水驛則根據驛務繁閒,也分為三等:事繁水驛配驛夫12人,事閒配驛夫九人,更閒水驛配備驛夫六人。
三、湘潭古代的驛道和鋪
驛道,是自古以來朝廷通往東西南北地方州府之間由朝廷官府管轄的道路。據史料記載:自京城北京通往各省城,由朝廷管轄的路叫官馬大路,簡稱官路;由省城通往各重要城市,由各省自管的路叫大路;由大路分出來通往各鄉鎮的,由地方分管的路叫小路。清代的驛道,官道通往全國各城市,再由大路聯結各小路通向各縣城、集鎮,形成了一個較為完整的陸路交通網。驛路按一定的里程設驛站(鋪),超過50公里的設大站,不到50公里的設小站,亦稱腰站。
古時的交通工具,基本上是騎馬或駕駛馬車、牛車,所以驛道的路面一般寬不過5尺。路面大多鋪以砂石,也有部分鋪以條石。長沙到湘潭百餘里路,在古代是段漫長的路程。驛道沿途有9個驛站,即新開鋪、黑石鋪、大託鋪、暮雲鋪(暮雲市)、昭峽鋪、蒿塘鋪、團山鋪、板塘鋪、南岸鋪。在南方,一般縣以上驛道設定,是五里一堆(墩),十里一鋪。堆,高地亭屋,是古代供路人平安歇腳之地。鋪,驛站,古代供官員途中食宿、換馬的場所。
有史料記載,一般百姓士紳從湘潭縣城出發去長沙,通常是走水路,自觀湘門登舟順水北行,過文昌閣、竹鋪港、鷂子巖、炭塘子出湘潭界,順江而下,至坪塘、觀音港、漁灣市而達濚灣市,對岸即是長沙城大西門。這段水路無需車馬勞頓,只是費時較長,當時行程通常需要一天。
官員走驛道自然快捷一些,從湘潭去長沙自南岸鋪往東北行,經板塘鋪、團山鋪、蒿塘鋪、昭峽(霞)鋪入暮雲司至長沙。湘潭境內共設六個驛站,這就是湘潭河東的6鋪。
湘潭去衡陽,自觀湘門登舟逆湘江而上,從湘潭下攝司過了湘江,一上岸就是易俗河的飛羊鋪,然後是李樹鋪、谷塘鋪、茶園鋪、長嶺鋪、柱塘鋪、中路鋪、黃茅鋪、白石鋪、西衝鋪、青石鋪、南衝鋪。這就是湘潭河西的12鋪(驛站)。湘潭的驛站,去長沙沿途6鋪,去衡陽沿途12鋪,共18鋪。
板塘鋪地處湘潭市東部偏北地區,是長潭驛道上的湘潭境內第四個驛站。
自清末1911年廢除驛站後,1913年春,湖南都督譚延闓以軍事運輸為目的主持修建長沙至湘潭的公路,按汽車通行標準在原驛道基礎上改建成長沙至大託鋪一段。後因軍閥混戰,譚督軍三起三落,公路修修停停,直至1921年10月1日長潭公路終於修成通車。長潭公路是中國第一條標準汽車公路,路線約有一半是沿著原來的驛道從長沙向南延伸到湘潭,在湘潭境內途經的驛站有團山鋪、板塘鋪。由於板塘鋪所處集市人口眾多,工業歷史悠久,正處於長沙、株洲、湘潭的三角地帶,且臨近湘江,湘贛鐵路橋從此處跨越湘江,因此設有火車站,水陸公鐵交通便利,始終保持繁榮,為湘潭城區人口聚居地之一。
新中國成立後附近一帶建設有湘潭紡織印染廠、湘潭紡織機械廠、湖南玻璃有限公司、湖南五菱機械集團等多家大中型企業,板塘鋪所在的湘潭市嶽塘區現已成為湖南省重要工業基地。長株潭城際鐵路橫穿板塘鋪,並在板塘鋪南部設有城軌車站“板塘站”。
2、團山鋪
團山鋪位於湘潭市東北嶽塘區境內107國道附近,距縣城10公里。舊時為長潭驛道中途驛站之一,歷為小集鎮,因1921年長潭公路通車時公路偏離驛道,團山鋪集市逐漸沒落。現為湘潭市嶽塘區荷塘街道團山村。在107國道旁有公交車站點。乘坐長株潭城鐵到荷塘站下車,到團山鋪也很近。
3、飛羊鋪
唐朝天寶八年(749年),湘潭縣的縣治移至洛口(今易俗河鎮)。故該地的飛羊鋪成為湘潭縣總鋪,也是湘潭最大的驛站。由於湘潭自秦漢以來就是通往衡州、兩廣、雲貴的要道,飛羊鋪作為縣總鋪要接待來往的巡檢官員,要安排住宿、餐飲、休息。總鋪有幾十匹驛馬,百多名驛役,除了負責接待,還要負責全縣沿線18個驛站的管理事務。
宋代元符元年(1098年),湘潭縣的縣治移至今湘潭市觀湘門直街。縣總鋪隨遷至觀湘門,直至1911年全國取消驛鋪驛站。歷史上的飛羊鋪遺留下來有幾景,其中硯井就是最具特色之一。
1995年9月28日,湘潭縣縣治移址重回易俗河。20多年來,易俗河作為湘潭縣縣城在改革開放大潮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007年湘潭縣被評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標兵;2018年,入選全國縣域經濟投資潛力100強,並榮登“2018中國幸福百縣榜”。2020年,入選全國縣城新型城鎮化建設示範縣城。
4、茶園鋪
茶園鋪位於湘潭縣東南部107國道附近,距縣城車程35公里。茶園鋪以當地茶園多盛產茶葉而命名。舊時為潭衡舊驛道中途站之一,歷為小集鎮。但潭衡公路通車以後,茶園鋪偏離了公路,舊址不再為市。現為湘潭縣譚家山鎮茶園鋪村。
5、長嶺鋪
長嶺鋪位於湘潭縣東南部譚家山鎮境內107國道旁,距縣城39公里。按其地形命名為“長嶺鋪”。舊時為潭衡驛道中途驛站之一,歷為小集鎮。現為湘潭縣譚家山鎮長嶺鋪村,村部及商業服務移建公路兩旁,稱新長嶺鋪。在107國道邊有公交車站點。
6、柱塘鋪
柱塘鋪位於湘潭縣南部中路鋪鎮境內107國道旁,距縣城44公里。因五龍山下柱塘而得名。舊時為潭衡驛道中途驛站之一,歷為小集鎮,因舊柱塘鋪驛道不在公路旁,現為湘潭縣中路鋪鎮柱塘鋪村,當地集市中心移至公路旁。在107國道邊有公交車站點。
柱塘鋪五龍山上有明代大傑古寺,始建於崇禎五年(公元1632年),系湘潭境內“四大”古剎之一,在文化大革命期間慘遭破壞,幾近毀滅。現寺為1995年重修,建築屬於重簷宮殿式,飛簷斗拱,琉璃瓦蓋、金碧輝煌。佔地面積100多畝。寺坐北朝南,由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萬聖殿四部分組成,自南而北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左右兩側分別設有鐘鼓樓、唸佛堂、玄帝殿、壽佛殿、龍山客堂。清光緒年間(1888-1892),齊白石、王仲言等七才子在此組建龍山詩社,公推齊白石為社長,至今留下一段佳話。
7、中路鋪
中路鋪位於湘潭縣東南部,距老湘潭縣城48公里,處於湘潭和衡山古驛道中點,故名中路鋪。中路鋪老街原來中間是一溜麻石路的,以前的街兩頭有牌樓,木頭做的,晚上鎖柵欄門。現在這裡已經鋪上了水泥路。中路鋪是湘潭縣第二大重鎮,轄區為原中路鋪區柱塘鄉、荷塘鄉、石潭壩鄉。
中路鋪是湘潭、衡山、株洲等市、縣相鄰數十個鎮的主要的物資集散地,也是梅林橋、譚家山、白石鋪、茶恩寺等107國道邊鎮最大的物資銷售地,是湘潭市最大的農村集貿重鎮。也是湖南省農村最大的商貿集市之一。
中路鋪交通優勢明顯,107京廣國道貫穿全鎮南北,中碧公路連線株洲,韶井公路途經全鎮20多個村,通往射埠、石潭、楠竹山,直達韶山,交通十分便捷,每天過境車輛達1萬多輛。如今,中路鋪鎮鎮區的主幹道已完成亮化工程,鎮區金鳳路、上田衝至太坪和梘橋至蛇形公路已完成硬化。2020年11月,中路鋪入選第六屆全國文明村鎮名單。
白石鋪現為湘潭縣白石鎮,位於湘潭縣東南部107京廣國道旁,距湘潭縣城59公里。白石鋪舊為潭衡驛站之一。白石鋪後小山,是古驛路必經之地,上下山均有白石砌成的石階,計南112級,北64級,故名“白石鋪”。
馳名中外的“湘蓮”始產於湘潭白石鋪,歷史攸久,現仍為湘蓮重要產地之一。白石鋪現將集市中心移至公路旁。現代書畫、篆刻家齊白石出生於此。因此,當地的村,鎮又均因齊白石老人而得名,齊白石故居為旅遊景點之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白石鋪現有省級湘潭齊白石森林公園,前身為曉霞山國營林場,建於1959年,1963年改名為國營曉霞山林場,2005年經湘潭縣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曉霞山森林公園,2008年更名為齊白石森林公園。2008年經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為省級齊白石森林公園,為白石鋪另一旅遊景點。
以上介紹了湘潭現存地名中的8個鋪。隨著時間流逝和滄海桑田變遷,湘潭歷史上曾經有過的另外10個鋪的地名,因為驛道的廢除,公路的改道而逐漸落寞,悠然淡出了人們的記憶。如果你有心追尋,也許還可以從老人們的記憶中找到星點蹤跡,不過,那些對現在的人們來說,已經沒有實際意義了。
湘潭18“鋪”的地名,來源於中國古代歷史悠久的郵驛制度,也融合了湘潭地方文化色彩,見證了湘潭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綿延千年的風華,訴說著耐人尋味的湘潭故事。(文中圖片皆為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