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講一講麥克阿瑟仁川登陸怎麼成功的,參考資料是解放軍文藝出版社的《中國人民志願軍征戰紀實》,作者王樹增。
1950年6月7日,朝鮮戰爭爆發前18天,北朝鮮多次以祖國統一民主主義戰線中央委員會的名義發表了《關於促進祖國和平統一方案的呼籲書》,建議召開南、北朝鮮各政黨、社會團體代表的協商會議,商談統一的條件、大選的程式等問題,並建議8月舉行全朝鮮的民主大選。
然而,南朝鮮一次次拒絕了北朝鮮的和平統一呼籲,李承晚和微操大師,步兵營長常凱申一樣,人菜癮大,以為背後有強大的靠山就可以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然而還是被打的跪下唱征服。
關於南、北朝鮮到底是"誰打的第一槍這個問題,至今還在戰史學家那裡爭論不休。
涉及朝鮮戰爭的各國戰爭檔案還沒有完全解密。但是最終在"誰打的第一槍問題上糾纏是沒有本質意義的,因為,朝鮮戰爭爆發的性質是解決民族內部統一問題的內戰,而朝鮮戰爭爆發的根源是美蘇兩個大國在日本戰敗後對朝鮮的分割佔領。沒有那個叫迪安的上校在朝鮮版圖上隨意畫出的三八線,就不會有這場發生在遠東的戰爭。
1950年6月25日中午,朝鮮戰爭爆發,戰事沿三八線全線展開,但激烈的戰鬥發生在兩條直指南朝鮮首都漢城的公路上,在鐵原議政府一線,北朝鮮人民軍由蘇制T-34坦克開道,在重炮、迫擊炮和重機槍火力的支援下,兩個師加一個團,共2.8萬人,迅速突破南朝鮮僅一個不滿員師的戰線,然後以驚人的速度向前推進。沿著西海岸的公路向南,人民軍和南朝鮮軍的兵力對比和鐵原議政府一線一樣。這兩個方向一東一西,像一隻張開的鐵鉗,將要在南朝鮮的心臟漢城合口。
高浪浦方向,南朝鮮第十三團在第一波次的交戰中死傷就達90%,人民軍的坦克很快突破了南朝鮮軍的陣地。南朝鮮軍隊一潰千里,毫無反擊之力。27日的深夜,李承晚和他的家眷以及幾個貼身幕僚在戰爭爆發不到50個小時後,在黑色的夜幕中乘上專列從漢城逃跑了。據史料統計,戰爭爆發時,南朝鮮軍隊有9.8萬多人,28日漢江大橋炸燬後,逃過漢江的南朝鮮軍隊僅剩下2萬多人了。
麥克阿瑟一次次向華盛頓發電部請求出兵支援南朝鮮,美國陸軍參謀長柯林斯不勝其煩,最後,杜魯門在白宮召開戰爭委員會會議。經過研究,會議否決了蔣介石參戰的請求,並且決定派兩個美國師進入朝鮮戰區。美軍在朝鮮前兩仗都被北朝鮮軍隊打的潰不成軍,1950年9月15日,麥克阿瑟醞釀已久的一個震驚世界的軍事行動開始了,這就是仁川登陸。
仁川是朝鮮中部西海岸的一個港口,距離漢城僅40公里,是朝鮮國立東西最狹窄的"蜂腰部位"。美軍如果在這裡登陸成功並且展開部隊,就等於在北朝鮮軍隊的後方把朝鮮國上攔腰斬斷,從而使在南朝鮮土地上的北朝鮮軍隊陷入包圍之中,北朝鮮軍隊將會在由釜山展開的扇形戰場上兩面受敵。那麼,連最不具備軍事常識的人都將知道後果是怎樣的。
但是,如果美軍從仁川登陸,在理論上又恰恰違反了基本的軍事常識,因為仁川港有著由巨大的海潮落差而形成的寬達24公里的淤泥,是"世界上最不宜進行登陸作戰的港口之一"。步兵在這樣的灘塗上登陸,無異於成為敵軍的活靶子,也許正是這一點,使金日成忽視了使他的軍隊不久以後遭到重創的仁川港。
麥克阿瑟關於仁川登陸的作戰設想來自於二戰中他在太平洋地區指揮作戰的經驗。美軍曾在太平洋戰區創造過"蛙跳戰法",即向日本軍隊防守薄弱甚至沒有防守的後方要地實施機動作戰,這是太平洋戰爭初期被掌握了制空權和制海權的日本人退出來的戰法。麥克阿瑟曾指揮美軍在太平洋諸島嶼登陸作戰多次,戰法幾乎是一樣的:迂迴到敵人側翼,從敵人背後登陸。
8月23日下午。東京第一大廈會議室 海軍方面首先發言仁川港可供船隻進入的水道只有一條,而且非常狹窄,潮水在狹窄的水道中水流洶湧。在這樣的水道中,任何一艘船哪怕只出一點兒事故,就會將整個水道完全堵塞,這時其餘的艦隻就連掉頭的餘地都沒有了。而一旦耽誤到落潮的時候,水道上的船隻就會擱淺,要想重新浮起來就得等下次漲潮,在這樣的情景下,敵軍的海岸炮火怎麼會閒著呢?海軍的結論是:"如果在這樣的地方登陸成功,海軍就不得不改寫教科書。" 陸軍方面的憂慮是:一旦仁川登陸的美軍上岸,要想達到登陸作戰的目的,就必須指望沃克部署在釜山防禦圈裡的第八集
團軍向北實施反擊,與登陸的美軍形成南北的夾擊態勢。而目前沃克沒有把握能夠率第八集團軍衝出釜山防禦圈,他此刻正處在人民軍的包圍中,"在堵住他的防線漏洞上已經焦頭爛額,無從考慮今後突圍的事"。而如果沃克不能在登陸時向北進攻,對於仁川登陸的美軍來講,"將是災難性的"。
是否登陸作戰?
在什麼地方進行登陸作戰?
海軍和陸軍一片悲觀。
麥克阿瑟堅定地認為,敵人對仁川還沒有防禦準備。他舉了1759年英國人在加拿大魁北克突襲的例子,正是英國士兵爬上了別人認為根本不可能爬上去的高岸,才使法國人的守衛摔不及防。仁川正是出奇制勝的地方。他說他相信海軍勝過海軍相信自己,因為美國海軍在二戰的多次兩棲作戰中曾經克服了很多困難,海軍肯定可以在仁川登陸中勝任。別的地方雖然登陸的危險性小,但價值也小。而仁川登陸可以把敵人的腰部斬斷,敵人漫長的戰線就會因此而癱瘓。至於第八集團軍能否衝出釜山的防禦圈,麥克阿瑟更認為不是個問題,他認為美國士兵們的頑強鬥志會很快證明這一點。最後麥克阿瑟說:不登陸就只剩下一條路,就是在釜山繼續防禦,"你們願意讓我們的部隊像牛羊一樣在屠宰場似的那個環形防禦圈裡束手待斃嗎?誰願意為這樣的悲劇負責?當然,我決不願意!""假如我的估計不準確,而且萬一我陷入無力應付的防守局面,那我將親自把我們的部隊撤退下來那時惟一的損失將只是我個人職業上的名譽而已。但仁川之戰絕不會失敗,並且必將勝利,它將挽救十萬人的生命。"
在場的所有的人都被他的演說打動了
朝鮮戰爭爆發的時候,我國在北朝鮮還沒有建立大使館,因此,我國領導人對朝鮮戰爭程序的瞭解不是很及時。戰爭爆發後不久,我國駐北朝鮮大使館匆匆建立起來了。9月初,中國大使館政務參贊柴成文從平壤回國彙報有關朝鮮戰爭的問題,時值釜山前線戰局僵持的階段,也是美軍秘密準備仁川登陸的時候。柴成文向聶彙報情況時,特別提出了一個觀點,就是美軍正在積極準備反攻,很可能會在北朝鮮人民軍的側後實施登陸作戰,而地點很可能在仁川。柴成文對這個判斷的理由是:仁川是漢城的門戶,佔領仁川可以直搗漢城,可以一舉切斷人民軍的後勤補給線,同時又可以和釜山防禦圈裡的美軍相互呼應。
另外,情報顯示,美軍最近在仁川沿海的活動十分頻繁。
這是一個事關全域性成敗的判斷。聶當天就把柴成文的彙報提綱呈報給了李德勝,李德勝閱後當即批示:"周閱後,劉、朱、任閱,退聶。請周約柴成文一談,指示任務和方法。第十三兵團同柴去的軍事人員是否要來京與柴一道面授機宜,請周酌定。"
周總理在與柴成文談話時,明確地問道:"如果我們出兵,將遇到什麼樣的困難?"
林問柴成文:"他們有無上山打游擊的準備?"
應該說,有著豐富戰爭經驗的我國領導人對美軍將要採取的行動,是有充分預料的。因為目前戰局的僵持對北朝鮮越來越不利。為了準備戰局的逆轉,在聶的建議下,中央軍委決定,調在華東地區準備用於解放臺灣的宋時輪的第九兵團(轄第二十、第二十六、第二十七軍)和在西北地區剛剛結束剿匪作戰的楊得志的第十九兵團(轄第六十三、第六十四、第六十五軍),分別集結於津浦、隴海兩條鐵路線上,作為東北邊防軍的第二梯隊。同時,在東南沿海地區,加強了對過敏黨軍隊可能發動襲擊的戒備。8月26日,周總理再次主持召開國防會議,決定加速軍隊炮兵、空軍和裝甲兵的建設,加緊向蘇聯訂購必需的武器裝備。
對美軍將在仁川登陸的事先預測,我國是否向北朝鮮方面打了招呼,透過什麼渠道給予了北朝鮮警告,至今還沒有確切的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