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年來,我對日本人至今仍然把侵華戰爭的戰犯們奉為神明供奉起來,非常不理解。
日本是1840年以來,給中國造成最大傷害的帝國主義列強。自甲午戰爭到1931年至1945年的侵華的戰爭,給中國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痛苦和傷害。中國人幾乎淪到亡國滅種的地步。
當年,日本、德國、義大利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策源地,他們犯下的戰爭罪行,早已為國際社會所共認。
前幾天,新當選的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又向供奉戰爭罪犯亡靈的靖國神社獻了祭品。
靖國神社是日本軍國主義侵害他國人民利益的恥辱見證。時至今日,德國等曾經發動二戰國家的領導人在不同場合,就本國在二戰中所犯的罪行向世人道歉、懺悔,但是日本在這件事上一直漠視、迴避,不願就戰爭罪行承擔應有責任,向世人做出深刻道歉。
這兩天,我看了日本服部卓四郎撰寫的《大東亞戰爭全史》,才解開了這個謎。
服部卓四郎(1901——1960),日本陸軍軍人,長期任職於日本陸軍參謀本部,在太平洋戰爭期間,曾兩度出任日本大本營陸軍部作戰科長,自始至終參與並見證了1931年至1945年日本發動侵略戰爭的全過程。日本戰敗投降後,他經過數年採訪相關人員,整理戰爭檔案、會議記錄、機密戰爭日記,於1953年撰成出版《大東亞戰爭全史》,以後多次再版,並被納入日本著名的“明治百年史叢書”。
本書出版後,受到世界各國戰史研究專家的重視。客觀的說,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
服部卓四郎在談到日本走上對外戰爭的道路是這樣說的,“明治維新是日本民族從鎖國和封建制的桎梏下解放出來,那還不充分,但畢竟沐浴了近代資本主義的恩惠,使其天賦的生活能力旺盛起來,生產發展,人口增長。這些因素同民族性內在的向外發展的慾望相結合,便企圖向海外,特別是向歐洲大陸尋求民族發展的出路。……苦於土地狹窄、物質貧乏、人口眾多的日本,唯一的出路就是要和亞洲大陸保持緊密的聯絡。這是它為謀求生存絕對必須的”。
所以,發動甲午戰爭,侵略朝鮮和中國,就理直氣壯了,是日本人“謀求生存絕對必要的”了。
1910年,日本吞併了朝鮮,進入所謂的“日韓合併階段”,朝鮮已然成為日本的國土,“日滿的特殊緊密關係日益加深了。大凡領土接壤,就要產生特殊的緊密關係,這是很自然的道理,也是囯際間所承認的慣例。”
日本向中國東北伸出魔爪,先經濟擴張,又派關東軍駐紮在東北南部,這在日本人眼裡是“很自然的道理”。
“昭和4年(1929年)發生的世界經濟危機,對日本經濟也造成了沉重的打擊,尤其是農村漁村的貧困狀況更是慘不忍睹,而這次危機的結果,致使世界的關稅戰愈演愈烈,……小日本這樣人口過剩,資源貧乏,資金不足的國家,其生存就從根本上受到了威脅。”
“日本在世界上從政治到經濟都處於孤立地位。在這種形勢下,中國標榜孫文三民主義的國民革命正在進行,同時,大戰後民族自決和被壓迫民族要求解放的思想,在世界範圍內風靡一時。中國收復國家權利的運動與這些運動相結合,便蓬勃發展起來,其排外運動的矛頭主要指向了日本。這種排日政策也給中國提供了統一國家的手段。情況終於發展到叫喊要收復旅順大連和南滿鐵路,中國的抵制日貨運動瀰漫全國,沒有止境。尤其在滿洲。竟發生了萬寶山事件等迫害在滿洲的朝鮮人以及殘害中村大尉的事件,局勢的發展終於釀成滿洲事變的爆發。”
你看,在服部卓四郎眼裡,日本侵略中國的九一八事變竟然是中國的排日政策造成的。九一八事變的受害者倒好像是日本了。
不過,服部卓四郎也不得不承認,“關東軍先發制人,進攻張學良部隊的中國軍隊,於是滿洲事變爆發了,鑑於上述總的形勢和當地日華兩國人民之間那種一觸即發的對立情緒,應該承認,這種武裝衝突遲早必然要以某一事件為導火線而註定發生。”
“對於關東軍來說,有尋求自衛的要求和保護住在吉林、哈爾濱等地的日本僑民的生命財產問題。更重要的是,為了日本民族向大陸發展和東亞的安定,正想利用這個機會,從根本上解決多年來的懸案——滿蒙問題。”
實際上,九一八事變爆發時,張學良在東北有正規軍16.5萬人,非正規軍4萬人,總計20.5萬人。關東軍也就是區區的2.7萬多人。由於國民政府採取不抵抗的方針,短短几個月內,東北就淪陷為日本的殖民地。
把日本人的邏輯梳理一下,就是日本地域狹小、土地貧瘠、人口眾多,為了生存必須向朝鮮、中國的東北以及內蒙擴張,還要侵佔中國的全境,美其名曰是“為了日本民族向大陸發展和東亞的安定”,建立所謂的“大東亞共榮圈”、“八綋一宇”,稱霸全球。
所以,當年日本發動侵華戰爭的罪犯,在許多日本人的心目中簡直就是救國救民的英雄,是要“流芳千古”的。
怎麼可能指望他們把戰爭罪犯的牌位從神社裡撤出去呢?他們怎麼可能不去頂禮膜拜呢?
像日本這樣一個始終把戰爭罪犯當作英雄來拜祭的國家,是始終不能取得周邊地區的國家信任的。說不定,哪天日本軍國主義又會死灰復燃了。就好比我有個鄰居,搶劫盜竊成性,前兩天才剛剛刑滿釋放,他還是認為當初搶劫盜竊鄰家是正當的、是為了滿足生存需要的,毫無悔過之心。你說,我還敢相信他嗎?我能不防著他嗎?
注:來文所引用的文字均出自於《大東亞戰爭全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