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盡信書不如無書。
秦國知道趙括不行,趙括老爹趙奢知道趙括不行,趙括老孃也知道趙括不行,怎麼趙王偏偏就要用趙括?
是因為秦軍派奸細到趙國流言,說秦軍怕的就是馬服子(趙括),然後趙王就換將了?
是不是有點不可思議。不可思議就對了,說明你開始思考了,你終於沒有書上寫什麼就信什麼了。
為什麼呢?用趙括的是趙王,決定趙國國家大事的是趙王,那就分析趙王就可以了。簡單來說有兩種方法。
第一種方法,你就簡單的認為趙孝成王是昏君,有亡國之相就可以了,他昏庸啊。
他貪啊,他貪才會接受上黨。
他蠢啊,他蠢才敢接受秦軍都要透過浴血奮戰才能得到的上黨,秦軍豈能放掉這口裡的肉給你吃?他蠢才會戰爭一有失利就主動派人去秦國示好,天真啊,秦國將計就計厚待趙國使者,天下諸侯以為秦趙要和解,誰敢援趙?他蠢才會相信秦國的流言,用趙括代替廉頗,不也就是順理成章了嗎?
趙孝成王是昏君,是傻瓜,這是根據書裡的內容可以簡單推理出來的,並不需要什麼深入的思考,幾乎是顯而易見的。
但是,如果大家都相信是這樣,又何來題主的問題呢?我相信以上的內容是如此顯而易見,題主不會不知。但是依舊不能解決心中的疑惑。
那就說第二種方法吧。
第二種方法,趙王也許不是特別聰明,但他也是一個正常人,一個有理智的人。
這就是題主這個問題本質意義:一個正常人,怎麼會用一個大家都不看好的趙括呢?
歷史的蛛絲馬跡,也許在史料裡,但你又不是學究也不做研究歷史的行當,你就是一個普通人。那也不要緊,歷史講的永遠都是人,所以有些蛛絲馬跡,就在恆古不變的人心人性上。
答案:他只有趙括可用。或者說,趙括是最佳人選。
秦趙在長平長期對峙,這是超大規模的軍團對峙,哪怕在今天,也是相當消耗國力的行為。幾十萬人,哪怕一個人一天只吃一個餅,那也是一個龐大的數字。這麼多的糧食,得多少人運輸呀,那年頭可沒有火車拉貨,所以運糧全得靠人,而運糧的人,也是要吃的,而且在糧食吃完以前,是絕對不會餓肚子的,所以你想想一人能運多少糧?更頭疼的是,如果被敵軍切斷了糧道呢?更恐怖的是,哪裡有這麼多可運的糧食?打仗,打的是錢,拼的是國力啊。
那年頭沒有什麼職業軍人,所謂軍人不過是拿刀的農民,是社會的主要生產力。男人們都在打仗,田地裡都是靠女人和小孩。農事荒廢不可避免。
趙國,已經支撐不住了。
廉頗是世之名將,無把握自然不會再出兵,也許是愛護自己的名聲,也許是不敢為趙國的失敗負責。他完美的履行了一個將軍的職責,絕不冒險帶著他的軍隊走向可能的失敗,但他卻顧及不了一個趙國大當家的困難。真是不當家不知柴米貴啊。
戰,勝算不大;繼續對峙,必死。
請問,趙王,該怎麼選?
打吧,打總有一絲希望!這是賭徒心態,賭的是趙國的國運。可是,趙王又能有什麼辦法呢?
就用馬服子吧,憑著趙王的任命和他老爹的威望,軍隊會聽他的指揮。就用馬服子吧,他還沒有建功立業,他渴望像他父親趙奢那樣建功立業。
此刻趙王的心裡,既有一絲絲不安,也有一絲絲期待。想當年,秦國重兵圍困閼與,廉頗和樂乘都說道遠險狹,難救。只有趙奢說,其道遠險狹,譬之猶兩鼠鬥於穴中,將勇者勝。趙惠文王(趙孝成王老爹)遂任命趙奢為將,大破秦軍,使秦國多年後仍不敢輕舉妄動。此戰後,趙惠文王封趙奢為馬服君,使趙奢成為和廉頗一樣的名將。老趙王和趙奢創造的戰績,現在的趙王也想和趙括創造吧。
當然,最最關鍵的是,趙王速戰速決的命令,趙括會聽,會執行。那好,就這樣吧,若一戰功成,就是一段君臣佳話,趙王和趙括,互相成全,就像他們的父輩那樣,天下聞名!雖然也有失敗的可能,但是也比等死強!
領兵的趙括,又能有什麼選擇呢?繼續對峙?正如臨行前趙王對他的囑咐那樣,趙國已無糧,將軍速戰!那就衝鋒吧,士兵,為了趙國……
趙括死,趙軍降。趙括世受趙恩,死固不惜。可士兵們只想活著,田裡的莊稼,還沒有收割呢,投降只為吃口飯。
哪成想地主家也沒有餘糧啊,秦軍也不過是苦苦支撐罷了,連秦王都親自到前線一帶徵伐農夫運糧了。四十萬降卒,就是四十萬張吃糧食的嘴。白起當機立斷:坑之。
長平之戰後只過了兩年多,武安君白起被秦昭襄王賜死,拔劍自刎時,不禁想起了長平的累累白骨,說,我固當死。長平之戰,趙卒降者數十萬人,我詐而盡坑之,是足以死。
你眼裡的王侯將相,人中龍鳳,戰神金剛,終究是歷史的塵埃,身不由己,何況是繼位只有4年,繼位時尚需趙太后(趙太后就是他老孃,就是《觸龍說趙太后》裡面,“趙太后新用政,秦急攻趙”的趙威後,她去世1年多,趙孝成王接收上黨,又過了1年多,長平之戰爆發,若趙太后在,趙國或可免此大難)臨朝聽政,自己獨斷國家大事只有1年多,未有大戰經驗的趙孝成王!這個年輕人面對的,是已經63歲,在位44年,秦國曆史上的超長待機王,老謀深算的秦昭襄王!
當時的趙國,土地縱橫數千裡,有帶甲之士數十萬,威震天下,是可以和秦國抗衡的強國。不費一兵一卒而得上黨,進可攻秦伐韓,退可拱衛邯鄲,有何不取之理?
面對這天降的好處,趙王先問平陽君趙豹,趙豹認為,無緣無故得到的利益是大禍害。秦國進攻韓國,這不過是韓國的引禍之計罷了。何況,即便是強國都不能隨便的從弱國那裡得利,難道弱國還可以從強國那裡得利嗎?所以絕對不能接受。趙王后問平原君趙勝,趙勝認為,即使是出動百萬大軍攻打一年,也不能得到一座城邑,何況現在是白得十七座城,所以不能失去這個機會。趙王問,秦國肯定讓白起領兵,誰人可抵抗秦軍?趙勝說,老將廉頗雖然野戰不敵白起,但是防守沒有問題。於是趙王下定決心,派平原君帶軍隊接收了上黨。
但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廉頗首戰失利,連戰連敗,重要的據點連連失守,損兵折將,只得在長平駐守。秦國不斷增兵,趙國也只能不斷增兵,當初想象中的防守戰生生變成了超大規模的軍團對峙戰。
趙國雖然有距離長平更近,運糧相對容易的優勢,但是秦國世居關中,自有沃野千里,加之佔據天府之國巴蜀之地,雖路途遙遠(這其實是個大問題),但是物產之豐富,遠非趙國可比。且在關外已經佔據魏國和韓國的大片地盤,經營日久,政令已經暢通。拼國力,趙國毫無勝算。
韓趙魏三國國土犬牙交錯,長平之戰事關魏韓利益,兩國雖然懼怕秦國,表面上風平浪靜,其實是暗潮洶湧,秣兵歷馬,隨時準備下黑手。兩強對峙,必能左右天下局勢,燕楚齊,哪國不是既小心翼翼,又虎視眈眈?這注定了是一場攪動天下的戰爭!
對秦趙而言,長平的對峙都事關生死存亡,騎虎難下了。連老邁的秦王都親到河內,徵發十五歲以上的男子運糧參戰了。而趙國,雖然徵發了大量計程車兵參戰,但是精銳的騎兵,卻還遠在北方的邊境防備匈奴。在秦國國力的強勢碾壓下,趙國還能有什麼希望呢?
長平之戰之所以是戰國時期規模最大,影響最大的戰爭,就因為它是戰國七雄兩強之間的,以動員全國,發舉國之力角逐勝負的全面戰爭。從戰爭性質變為兩國全面對峙戰的那一刻起,趙國就已經輸了。
決定長平之戰勝負的,是國力而不是將領,是戰略而不是戰術。以趙一國之力,不管命誰為將,都絕非秦之敵手。
年輕的趙王,冒然行此等開創之事,未經大戰而發舉國之兵,大國對峙,終陷困境。其不伐謀,不伐交,盡是昏招百出,無做萬全之策,趙國空有名臣猛將而不能用,以致衰落。
這個問題最無奈的地方在於,知與不知,皆是無用,即使你上你也就那樣。除非你是馬後炮,熟悉那段歷史,那麼只需要用土地重金賄賂天下諸侯,形成合縱抗秦之盟,長平之戰趙國不僅能大勝,還能把秦國打回解放前。
但是,長平之戰後,幾乎要亡國的趙國之所以能促成合縱盟約抗秦救趙,並大敗秦國,是因為趙國慘敗,被白起坑殺四十萬趙卒,天下為之震動,唇亡齒寒,秦國的殘暴讓天下諸侯害怕重蹈趙國的覆轍。趙國敗了本來就要割地,以地賂秦不如賂天下,故而出手大方。趙國之民,家家舉孝,同仇敵愾,反正投降也是死,所以不如報必死的決心,故而民心可用。
可是,當你再回到長平之戰,勝負未定,趙國計程車兵怎麼可能抱著必死的決心和秦國的虎狼之師作戰呢?趙國又捨得割地賂天下嗎?即使你做主割地,天下諸侯,又敢相信前一步還去秦國和解的趙國嗎?萬一秦趙真和解了呢?再退一步說,即使趙國在長平逆天改命大破秦軍,秦國人地兩失一蹶不振,難道天下諸侯,就不會聯合伐趙嗎?國家之間,只有永恆的利益,哪裡有永遠的朋友呢?不同的形勢,相同的辦法又怎麼能奏效呢?形勢的變化,瞬息萬變,哪裡有絕對的辦法可以使用呢?順應形勢行事就能事半功倍。把握形勢的自古以來就是人中翹楚尚需加點運氣,真不是穿越過去可以改變什麼的。
最後,忘了補充了,其實趙孝成王面臨的困境,秦昭襄王也面臨了,但是他全盤謀劃,伐謀,伐交,伐兵面面俱到。最後親自上前線一帶督戰。交給了歷史一個完美的答卷。
趙國這邊,經此大敗以後,趙王也成長起來了。派人重金遊說秦相應侯範睢,阻止白起乘勝滅趙,應侯讓趙國割讓六城,虞卿建議趙王以六城賂齊國,聯齊抗秦。趙王聽取了建議,派虞卿東見齊王建,並與魏訂立盟約,將靈丘封給楚相春申君黃歇,結好楚國,對韓、燕都極力交好。雖然有燕國趁火打劫伐趙,但是很快被趙國打敗,割地求和。一番操作下,天下聯合抗秦之勢已成。
秦王惱怒,命王陵率兵伐趙,直攻邯鄲。
趙王重用廉頗,率兵抵抗。平原君趙勝寫信向自己的妻弟魏國信陵君魏無忌求救,同時,帶領門客去楚國求援,自薦的毛遂說服了楚考烈王和趙國結盟,派春申君黃歇帶兵救趙。信陵君也不負囑託,竊符救趙。齊國也陳兵燕國邊境,威懾燕國。
三國聯軍大破秦軍,韓國也加入合縱攻秦,先後收復魏之河東郡以及安陽、汾城,趙之太原郡以及皮牢、武安,韓之上黨郡以及汝南。秦昭襄王辛苦攻佔的土地,悉數失去,損失兵力二十萬以上,秦國統一天下的程序被推遲。
趙孝成王,絕非愚鈍之君。長平之戰全軍覆沒的慘敗,在於陷於對峙,經驗不足,沉不住氣,關鍵是國力弱於秦國,家底不足,急於求成使然。以秦昭襄王的老謀深算,為何不乘勝滅趙?真的只因為應侯妒忌白起的讒言?其實也是秦國在長平之戰損失嚴重,新佔之地不穩,人心不附的表現。秦昭襄王的昏招,正像趙孝成王在長平臨陣換帥的蠢棋一樣,都是基於現實的妥協。哪個人君,不想損失少一點呢?回國修整再戰,本是萬全之策。不料唇亡齒寒,魏楚韓齊,盡助趙國。秦國以一國之力,非五國敵手。秦國非敗於趙,敗於五國也。
趙國有長平之失,秦國有邯鄲潰敗,然而損失最大的,還是趙國,縱使收復失地,依然一蹶不振。秦國在潰敗之後發現,以秦國之力,自可攻伐三晉,終不可敵天下。遠交近攻,吞三晉而並天下,關鍵在於齊楚,只有使齊楚或做袖手旁觀,或不敢輕舉妄動,遠交近攻之策,方才奏效。
話說在敗軍之際,異人和呂不韋隨秦軍入秦,不知真假。然而秦昭襄王的時代,終於要落幕,一統天下被推遲的步伐,終究要有人重新推動。天下,即將進入一個嶄新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