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群雄逐鹿,為一個個諸侯營造了脫穎而出的土壤。一些謀略過人、文韜武略的諸侯,敏銳地抓住歷史機遇,對內施行變革發展經濟,對外兼併周邊鄰國、抗衡外敵入侵。
那些依靠成功變法的諸侯國,在當時109個諸侯列國中強勢壯大,成比如趙、齊、晉、秦、宋、楚、吳等國,也由此誕生了多位春秋霸主或雄主。
然而,這些在當時不可一勢的春秋雄主,晚年時卻都經歷一個共同的羈絆,皆因極度寵愛某個女人,為某個女人而更改立太子引發繼承人問題,不但自己晚景悽慘,朝局也混亂不堪。
趙武靈王為吳娃廢長立幼
趙武靈王即趙雍,以“胡服騎射”變法使國家戰鬥力迅速崛起,一度成為繼秦國之後實力最強的國家。
有一年,秦惠王去世,趙雍遊覽大陵後做了一個夢,夢中有一個少女彈著琴歌唱著詩,美得不得了。美到什麼程度呢?
《史記》中有文字記載:“美人熒熒兮,顏若苕之榮。”少女還一邊唱著說:“命啊命啊,竟然沒有人認識我娃贏!”
過了幾天,在秦國的酒宴上,趙雍一再談這個夢。一位吳姓官員聽了就進納了他的女兒娃贏,到趙國後被稱為“吳娃”。吳娃深得趙雍寵愛。趙武靈王晚年時,廢掉了原來的太子趙章,改立和吳娃所生的趙何。
後來,趙章不服弟弟趙何,發動叛亂,被公子趙成所敗,但趙成將趙武靈王困於沙丘宮三月有餘,趙武靈王餓得啃樹皮掏鳥蛋果腹。一代梟難晚年竟被告活活餓死。
齊桓公易太子五子生亂
在歷史長河中,齊桓公尊王攘夷,建立一世功勳。但晚年被功績矇蔽,行事昏聵,改換太子,致使五子爭奪君位,致使齊國動盪幾十年。
《史記》記載:齊桓公原先有三位夫人,但均無兒子。桓公好女色,有許多寵愛的姬妾,其中六位如夫人都有兒子。由於六位如夫人地位相當,所生的兒子自然都有機會角逐君主之位。
早前,齊桓公和管仲立鄭姬之子公子昭為太子,後來,衛共姬買通宦官易牙、豎刀在桓公面前讚美公子無詭,加之衛共姬倍受寵愛,桓公答應改立無詭為太子。
此先例一開,其他幾位兒子也覺得自己也有機會:既然這樣可以當上太子,何不博一博?於是,五個兒子各自樹立黨羽爭立太子。
等齊桓公去世,五個公子忙著相互攻打,無人打理桓公喪事,其屍身在床上身躺了67天,連蛆蟲都爬到門外去了。
後來這五個兒子爭鬥不停,弒君殺侄之事接連發生,他們也先後繼位為君,但齊國上下混亂不堪。若桓公地下有知,想必齒冷心寒。
晉獻公寵驪姬廢長立幼
公元前672年,晉獻公打敗驪戎獲得美女驪姬姐妹。這兩位姐妹長得貌若天仙不說,還格外能察言觀色、善解人意,晉獻公非常寵愛她們。驪姬生了個兒子奚齊,她妹妹生下兒子倬子。
驪姬想讓奚齊上位當太子,可晉國已有太子申生。於是,經常明意無意給晉獻公吹枕頭風,漸漸獻公產生了廢掉太子的心思。隨後,驪姬又炮“胙肉事件”,在太子申生獻上的祭祀的胙肉裡下毒,申生嚇得逃跑後來自殺。
晉國的大夫們為了各自己的利益集團相互爭鬥,獻公死後都未能及時下葬。最終驪姬的兒子奚齊和妹妹的兒子倬子均被殺死。
上述三位君王年輕時都是一世梟雄,暮年時卻栽下跟頭。
從三位春秋雄主晚年的經歷來看,乍看是“女人是禍水”,“女人亡國”。
從人性的角度看,人性的缺點,往往在重複的、低階的錯誤上,尤其是在男女之事上。
但從歷史的客觀與嚴肅的立場來看,上述女人僅僅是一劑催化劑,只不過加速事件的分化。
趙武靈王、齊桓公、晉獻公年輕時,創立了他們那個時代的豐功偉績,到了晚年時,沉迷於自己昔日的功績,喜聽阿諛奉承之言,親近讒佞獻媚之臣,行事昏庸無常,為取亂之道埋下禍根。
歷來君王選拔繼承人,也就是在君王立嗣的問題上,是慎之又慎的事情,它關係到穩定朝局、平穩交接。
自古宮中等級制度森嚴,長幼尊卑有序,縱觀上述三個諸侯國,儲君之位,朝令夕改,隨性而為,尤其是隨著老一代君王去世,後續一發不可收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