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4月6日,陝西省的一個小村莊裡,突然傳出來了一件大新聞,這件新聞在刊登出來之後,便迅速地在全國引起巨大的波瀾。
之所以能引起這麼大的反應,是因為在這個小村莊裡一位農民家中有9道清代皇帝的聖旨和兩道皇帝御賜的金匾。
要知道,當時在整個西安進行了多年的考古工作才收集到4道聖旨,而一個農民家中收藏的就比西安的兩倍還多。
在古代,聖旨代表的是最高統治者想要親口傳達的意思,見聖旨如見皇上,那可不是一般人能收到的,而金匾更是代表著莫大的殊榮。
更為珍貴的是,這些稀有的文物都被儲存得十分完好,從這可以看出它們的歷代主人都非常珍視與愛護。
自從訊息傳開之後,來到這個小村莊想要一睹聖旨真容的人絡繹不絕,給這位農民帶來了很大的困擾。
各個博物館看到這個情況,便向農民提出了一個建議,那就是將文物放到博物館去展覽,產生的收益雙方再分配,文物的安全由雙方同時承擔,這對農民來說可是一個一舉兩得的好事。
可是,本來是雙贏的一件好事,到最後卻變成了壞事,原來,其中有兩道聖旨卻在一次展覽中丟失了。
這些文物,農民的祖祖輩輩都愛護有加,到他這一代卻丟失了,這讓他非常惱火,感覺愧對祖先。
這位農民的祖上又是什麼人物,居然能夠擁有如此之多的聖旨呢?在兩道聖旨丟失之後,博物館又是怎麼賠償的呢?
九道聖旨的訊息
事情要從在陝西省長安縣斗門鎮豐店村開始說起,這裡有一位叫張振華的村民,這位村民看起來普普通通,沒有絲毫出奇之處。
可就是這樣一位普通的農民,在1993年的4月4日,找到了《西安日報》的高階主編,郭興文。
郭興文當時正忙於工作,聽到同事說有一位農民風塵僕僕的正在門外等他,他有些好奇這位農民的來意,於是起身到了門外,詢問農民來找他有什麼事情。
在兩人見面之後,農民先做了一番自我介紹,朱文興這才知道他叫張振華,但他左思右想,也不曾記起自己認識這樣一個人。
但是接下張振華說的話卻讓郭興文嚇了一跳。
原來張振華一見郭興文就開門見山地說道:“我家裡有九道清朝聖旨,兩道御筆金匾,想透過媒體宣傳宣傳。”
可是郭興文看這位農民著實不像是一個文物收藏者,他覺得農民可能買到了贗品,所以略有些懷疑。
這位農民看到郭興文臉上不確定的表情,像是讀懂了他的意思,拍拍胸脯道:“祖傳的,是真的,俺確定!”
聽到這裡,郭興文徹底被震撼了,因為他知道,家裡能祖傳下九道聖旨,兩道御筆金匾的人,祖上一定出過大人物。
這大大起了郭興文的興趣,他當即就和張振華商議,想要去張振華家裡參觀一下,而張振華也非常爽快,一口答應了下來,兩人就把時間約到了第二天的早晨。
古意盎然的村落
到了第二天,郭興文起了個大早,並且拉上了同在《西安日報》的兩位記者同事,驅車去張振華家裡一探究竟,車剛開到豐店村,郭興文就感到了這個村莊的古意盎然。
豐店村的村口,栽種了兩顆百年古木,生機盎然,並且十分的具有觀賞性,兩顆古樹站在村門口,彷彿在歡迎來到的眾人,由此,便可以看出這個古村的一角底蘊。
走過村口,郭興文一行人逐漸走近了張家祖宅,遙遙望去,張家祖宅的屋角在此起彼伏之間顯得錯落有致,走進觀看,更是精細,只見支撐張家祖宅的木柱子上雕滿了麒麟以及其他的浮雕圖案,院子之中,郭興文看到了被隨便擺放的瓶瓶罐罐,石碑石雕,看著這些文物上精美的花紋,郭興文知道,這次算是來對地方了。
在與張振華見面之後,郭興文表達了他對張家祖宅的讚歎,兩人經過一番交談,張振華便搬出來了一個破舊的布包,開啟布包,裡面是一個老式的木箱子,這個木箱子一看就有些年頭了,上面還整整鋪了兩層報紙,可見主人對這個木箱子內物品的愛護程度。
貴氣逼人的聖旨
開啟木箱,張振華從中取出來了九道聖旨與幾十副古字畫,並在一副塑膠布上將這些珍品文物慢慢展開,於是兩道雍正皇帝御旨、三道乾隆皇帝御旨、兩道嘉慶皇帝御旨與兩道道光皇帝御旨,第一次在外人面前展現。
九道聖旨一道一道地鋪開,其面積之大,佔據了整座庭院,據郭興文回憶,當時場面十分震撼,九道聖旨顏色不一,像是彩虹一般絢爛,金碧輝煌之中透露出逼人的貴氣。
郭興文一行人還在震撼當中,張振華便向他們講起了當年父親將這些文物傳給他的故事。
聖旨曾經的故事
那是在1962年的一天的深夜中,張振華父親鎖好了大門,又仔細觀察屋子附近已經沒有人經過,這才把已經陷入了熟睡的兒子叫到了正廳之中。據張振華回憶,他從來沒有見過父親張安邦如此嚴肅的一面。
在張安邦點燃香燭之後,正廳之內煙霧環繞,父子兩人對著祖先牌位三跪九叩之後,張安邦從牌位之後的密室裡取出來了一個殘破的木箱。
張安邦鄭重地將木箱緩緩開啟,其中的兩道帶著字的牌匾,吸引了張振華的注意,只見兩道匾上分別寫著幾個大字“機宜果斷”“世澤堂”,在取出兩道牌匾之後,下方還壓著幾道卷軸類的東西,張安邦告訴張振華,這幾道是聖旨。
張振華在展示聖旨
這讓張振華心頭一震,他並不詳細地知道自己祖上的事情,只是隱約知道,自己祖上出過當官的,但是眼看著這陣仗,那級別應該是大大的出乎了自己預料。
張安邦看著兒子張振華震驚的反應,非常滿意,他告訴張振華,這是屬於張家的榮耀,是先祖代代相傳的東西,它們的傳承代表著張家血緣的延續,也代表著先輩希望後輩能超出自己的成就。
隨著張安邦話語落下,他鄭重地將這些傳家寶交給了張振華,並且向他說道:“如今我已經老了,這些祖傳的物件就交給你了,你要記住,一定要保管好它們,務必不能讓他們丟失。”
張振華聽罷,向著父親磕了幾個響頭,才緩緩接過這些物件。
在看到張振華將這些文物鄭重收下之後,張安邦向張振華講起了祖先的事蹟,原來張家本是陝西榆林府人,張家第一代出人頭地的人物也就是張安邦的宗祖叫張鵬程,曾經在朝廷任職,官至總兵,被康熙皇帝敕封為“榮祿大夫”;二代高祖張玉麒承襲父職,因救駕有功,被康熙皇帝賜予“機宜果斷”與“世澤堂”兩塊御筆金匾。
康熙皇帝
此後,張家前後共七代人均承襲世職,到了第八代時,清王朝已經走向衰落,所以雖然皇恩浩蕩,但張家之中再也沒有人出仕。
在聽完父親的講述之後,張振華感覺突然有種使命感突然壓在了自己的肩頭,他決定要好好保護這些文物。於是他還延續張家的傳統,依舊將這些文物放在那個破舊的木箱裡,並守口如瓶,誰都不告訴。
聽完張振華的講述後,郭興文等一行人一陣失神,原來張家曾在朝廷七代為官,還曾救過皇帝,那有這樣的殊榮也就不足為奇了。
欣賞過文物之後,郭興文當即告辭,他想要立即在《西安日報》上發表一篇關於張家文物的文章,他相信,這篇文章一經刊出,一定會在歷史界中引起巨大轟動。
引起震動
果不其然,郭興文的文章《萬眾矚目在張家舊宅、張振華希望有關部門和社會各界支援》在刊登出之後,引發了各界人士的興趣,在郭興文第二次去張家老宅的時候,各路人馬已經將張家老宅圍了個水洩不通。
張振華穿梭在人群中間既要展示文物,又要維持秩序防止文物受到損傷,忙的是滿頭大汗,郭興文見狀,知道這樣下去也不是辦法,於是給張振華出了一個主意,那就是先把這些文物移交給地方保護機構進行妥善保管。
張振華在經過慎重考慮過後,同意了郭興文的建議,於是將這些文物都移交給了市文物局,由市文物局無償代管這批珍貴文物。在移交之前,為了減少糾紛風險,小雁塔文物保管所還對這九道聖旨做了一次鑑定,確定是真品無疑。
聖旨展覽
為了讓更多人能一睹聖旨的風采,小雁塔博物館向張振華提出了一個請求,那就是為這九道聖旨舉辦專場展覽,出售門票,所獲得的利潤,再由兩方分賬。
張振華聽到這個建議,十分動心,因為這些聖旨不管在哪擺著都是擺著,與其擺著不動,還不如多讓人看看,不僅能給自己創造利潤,還能讓更多人瞭解張家曾經的輝煌,可謂是兩全其美。
在想通了這一層關係過後,張振華很快就同意了小雁塔博物館的請求,隨後,這九道聖旨就隨小雁塔博物館的工作人員一起在全國各地展覽,但是張振華對此仍不放心,每次展覽都親自跟去,來保證文物的安全。
聖旨丟失
但是即使是這樣小心翼翼,九道聖旨還是丟失了兩道,在江蘇省淮安市清晏園的一次展覽結束之後,張振華粗心地忘了給一樓的一個門上鎖,趕巧的是,次日上午,本該值班的安保人員卻因參加本單位組織的植樹節活動,而未能到班。
到了次日下午,例行巡查的張振華髮現了一樓有一個門沒關,這讓他嚇出了一身冷汗,他立馬趕到二樓檢視聖旨的情況,卻發現其中的兩個櫃子裡空空如也,聖旨已經不知去向。
看到這個情況的張振華一下就癱坐在了地上,他認為自己對不起祖先,但是再後悔也無濟於事,眼下只能儘快報案,還有一絲希望能找回來,在接到報案後,淮安市公安局立即重視了起來,聖旨被盜可不是件小事,很快就開始了立案偵查。
丟失聖旨的博物館
負責此案的辦案人員在仔細檢查了現場過後,並沒有發現有撬鎖的痕跡,因此一度懷疑是張振華監守自盜,從而索取賠償,對於這種懷疑張振華感到非常不能理解,不過為了儘快找到丟失的文物,張振華還是配合調查,在經過四年的調查中,張振華終於洗脫了嫌疑。
可此時距離聖旨丟失已經過去了四年了,茫茫人海到哪裡去找呢?不甘心的張振華一紙訴狀,將聖旨的承辦展覽方告上了法院,而承辦方卻感到十分委屈,他們在法庭上說道,是張振華自己忘了落鎖,他們不應該負這個責任。
最終賠償
最終,法院方面考慮到張振華忘記落鎖,而承辦方的安保人員也未按時到位,因此雙方應該負同樣的責任,基於此等判斷,判決承辦方賠償張振華9萬元。
在收到賠償之後,張振華仍然沒有放棄尋找那兩道聖旨,因為那是他們家歷史的象徵,可一直沒有收穫,自從這個事件出來以後,張振華就帶著剩餘的七道聖旨回到了家中,再也不參加展覽了。
從此,擁有九道聖旨的張振華一家,開始慢慢地淡出了眾人的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