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地槍王”張繡
《三國演義》戰宛城連環畫
戰宛城曹操兵敗
典韋被殺
張繡與賈詡(本文圖片均為資料圖)
隴山秀色
甘肅日報特約撰稿人 陶興華 靳銀豆
張繡是東漢末年涼州武威郡祖厲縣(約當今甘肅靖遠縣)人,具體出生年月不詳,他是東漢末年董卓舊部驃騎將軍張濟的侄子,屬於漢末群雄之一。張繡繼承叔父張濟成為西涼軍統帥之後一度據守宛城(今河南南陽),在此期間,劉表、曹操、袁紹等大軍閥爭相拉攏張繡勢力。西晉陳壽在《三國志》中專門立有《張繡傳》,這便於後世對張繡進行更加客觀全面的認知。
張繡早年曾拜師於武術名家童淵門下,因習得“百鳥朝鳳槍”而威震天下,故而又被後世稱為“北地槍王”。青年張繡常年跟隨叔父張濟征戰四方,立下了赫赫戰功,深得叔父張濟和軍中將士的信任和擁戴。張濟戰死之後,張繡順利繼承叔父權位,並同荊州劉表結盟。迫於曹操大軍南下的威勢,在謀士賈詡的建議下,張繡率軍投降曹操。曹操志得意滿,自律不嚴,霸佔了張繡的嬸孃鄒氏,並且準備徹底控制西涼軍。張繡得知後勃然大怒,發兵突襲曹營,曹操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大將典韋死於亂軍之中,曹操受傷倉皇逃離。隨後,張繡率領西涼軍再次與劉表聯合,據守宛城,震懾一方。兩年之後的官渡之戰前夕,在謀士賈詡的撮合之下,曹操與張繡捐棄前嫌,張繡再次歸順曹操,並在官渡之戰中立下卓越戰功,官至破羌將軍。在跟隨曹操征伐南皮期間,張繡率軍擊破袁譚,再次立下大功而獲得曹操破格封賞。
建安十二年(207年),張繡在隨曹操前往柳城北征烏桓的途中去世,獲諡定侯。在今甘肅靖遠縣烏蘭鎮紅咀子村保留有張繡墓地遺址,據紅咀子村張氏族譜記載可知,張繡後代在今靖遠縣及其周邊地區廣泛分佈,世代傳承。
張繡勢力的崛起
東漢末年,群雄並起,金城郡(今甘肅蘭州以西和青海一部分)人邊章、韓遂等起兵反叛中央,金城郡人麴勝在此期間襲擊祖厲縣,並殺死了長官劉雋。張繡當時在祖厲縣擔任公職,發誓為劉雋報仇,隨後終於找到機會殺了麴勝,並且參與平定了涼州之亂。張繡此舉為自己贏得了重情重義的美名,許多俠義少年慕名投奔,張繡逐漸成為涼州一帶有名的豪傑之士。
張繡的叔父張濟是董卓麾下重要將領,張繡常伴叔父左右,深得張濟賞識和信任。張繡個人才能出眾,勇猛善戰,在跟隨叔父張濟征戰過程中,立下不少戰功,同時也贏得了軍中將士們的廣泛認可和擁戴。初平三年(192年),董卓被部將呂布等人殺害於長安,西涼軍群龍無首,面臨被強制解散制裁的危險,張濟準備率軍返回涼州老家,但謀士賈詡勸他反攻長安,變被動為主動。於是,張濟會同李傕、郭汜、樊稠等人聯合發兵進攻長安,長安被攻佔之後,張濟因功被任命為鎮東將軍,獲封平陽侯,隨後又被任命為驃騎將軍。
張繡跟隨叔父張濟,以軍功升至建忠將軍,封宣威侯。建安元年(196年),張濟為了解決軍中物資供應不足問題,率領軍隊自關中進入由劉表控制的荊州地界,準備搶奪糧草,在與劉表軍隊交戰攻城過程中,張濟身先士卒,不幸中箭身亡。張濟戰死後,張繡臨危受命,接替叔父掌控西涼軍,並與荊州劉表達成和解。張繡投靠劉表後,被安排屯守宛城(約當今河南南陽市)一帶,替劉表抵禦荊州以北的軍閥勢力。張繡為劉表提供軍隊支援,劉表則向張繡提供地盤和物資保障,雙方建立起了互利共贏的短期同盟關係。
張繡與曹操的角逐
建安二年(197年),曹操興兵十五萬南征,大隊人馬駐紮在淯水,以夏侯惇為先鋒,準備兵分三路去攻打宛城。曹軍勢不可擋,守衛宛城的張繡自知兵馬數量有限,難與爭鋒,為了保全自身實力,便接受謀士賈詡建議,率眾投降曹操。曹操起初還對張繡投降誠意心存疑慮,經過多次考察,最後認定張繡是真心歸順於他,從此便放鬆了戒備。曹操被勝利衝昏了頭腦,在得知張濟妻子(張繡嬸孃)鄒氏容貌美麗後,便強行將其納為小妾。張繡得知嬸孃被霸佔之後,倍感羞辱,異常憤怒,但是懾於曹操的威勢,不得不選擇暫且隱忍。曹操獲知張繡對他強佔鄒氏一事心懷不滿,擔心張繡反叛,密謀策反張繡部將胡車兒除掉張繡。然而胡車兒對張繡忠心耿耿,旋即將此訊息告知了張繡。眼見形勢危急,張繡先發制人,率領軍隊出其不備突襲曹操營帳,曹軍猝不及防,陣營大亂。曹操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被張繡軍隊殺死,曹操亦身受輕傷,倉皇出逃,大將典韋率領少數士兵殿後,最終戰死。這次戰爭被後世稱為“宛城之戰”,此次慘敗使曹操領教了張繡所率西涼軍的威力,從此對張繡刮目相看。宛城之戰後,曹操敗退北方,張繡與劉表再次結盟。
建安三年(198年),曹操重整軍備南征張繡,曹軍包圍了張繡所據守的穰城,張繡軍隊危在旦夕。恰在此時,曹操聽聞袁紹欲趁許都防備空虛之際發動突然襲擊,他擔心身在許都的漢獻帝被袁紹挾持,便立刻決定從穰城撤兵回救許都。張繡率兵一路尾隨曹軍對其不斷騷擾,在盡力拖延曹軍行軍速度的同時等待劉表派兵增援。待到曹軍行至穰城東北方的安眾(約當今河南鄧州)時,劉表的荊州軍也趕來了,於是張繡軍與劉表軍對曹軍形成了夾擊包圍之勢,曹軍形勢異常危急。然而曹操用佯裝突圍,暗地設伏的計謀得以“置之死地而後生”,最終使張繡和劉表的聯軍中了伏擊,從而反敗為勝,這次戰爭史稱“安眾之戰”。在“安眾之戰”中,曹軍雖然取勝,但充其量是解除了被夾擊包圍的窘勢,得以掌握速行北撤的主動權,張繡和劉表軍隊實際上並未受到重挫。在曹軍撤退過程中,張繡採納謀士賈詡的建議,親自率兵繼續追擊曹軍,再次讓曹操吃了個小敗仗。
張繡與曹操的合作
建安四年(199年),曹操與袁紹兩雄爭奪北方霸主的官渡之戰一觸即發,曹操與袁紹二人都很看重張繡這股勢力,都想把張繡勢力拉攏到自己陣營一邊。曹操拉攏張繡,目的是想讓張繡勢力作為南方的屏障,藉以防止劉表在後方與袁紹聯合夾擊曹軍。袁紹拉攏張繡,目的是想讓張繡在南方對曹軍發動攻擊,藉以呼應北方的戰事。究竟何去何從?張繡陷入兩難境地。謀士賈詡建議張繡回絕袁紹而投靠曹操,理由有三:首先,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掌握道義正統話語權,追隨曹操,名正言順。其次,袁紹表面勢力強盛但氣量狹小,而張繡勢力有限,追隨袁紹後必然不會受到重視;曹操表面勢力弱小,張繡投靠以後必然會令曹操異常欣喜,自然也會加倍珍惜。再次,曹操志向遠大,心胸寬廣,求賢若渴,必然會放棄私怨盡釋前嫌以表姿態於天下。張繡最終採納賈詡的建議,再次投靠了曹操。
雖然決定歸降曹操,但張繡還是顧慮重重,總擔心曹操會加害於他,畢竟他曾經發動叛亂殺死了曹操的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和愛將典韋。然而,曹操的表現卻讓張繡受寵若驚,曹操似乎完全忘記了此前“宛城之戰”和“安眾之戰”的仇恨和屈辱,對張繡的歸順表現出高度的熱情和熱烈的歡迎。見到張繡後,曹操表現得比之前更具親和力,不僅設宴盛情招待張繡,與張繡共商國是,冊封張繡為揚武將軍,還與張繡結成了兒女親家關係。
建安五年(200年),奠定曹操北方霸主地位的官渡之戰爆發,張繡對曹操感恩戴德,牢固守衛曹軍後方基地,立下赫赫戰功,戰役期間貢獻巨大,遂被曹操提升為破羌將軍。官渡之戰是中國歷史上一場著名的以少勝多的重要戰役,此次戰役促使曹操完成了北方的統一,曹操成為名副其實的北方霸主。我們固然不能誇大張繡在官渡之戰中的作用,但是張繡在戰前謝絕袁紹的拉攏,選擇歸降曹操,無疑對戰役的進展走向和最終結局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影響,其在官渡之戰中發揮的作用和所作的貢獻不容小覷。
建安十年(205年),張繡跟隨曹操在南皮攻破袁譚的軍隊,因功被曹操賞賜封邑二千戶。東漢末年以來,一方面是軍閥混戰導致軍民傷亡慘重,另一方面是社會混亂導致大量百姓流離失所,所以政府直接控制的戶籍人口數量急速下降。在這種社會情勢下,曹操陣營中因功獲得封邑千戶以上的將領屈指可數,然而張繡卻破例獲賜封邑二千戶,這種特殊待遇在當時實屬難能可貴,足見曹操對張繡個人能力及其所作貢獻的賞識和高度認可。
建安十二年(207年),張繡跟隨曹操前往柳城征討烏桓,不幸在途中去世。張繡死後,獲諡為定侯,兒子張泉繼承祿位。史書對於張繡的具體死因說法不詳,通常的說法是張繡在跟隨曹操徵烏桓的途中突然發病致死;另一種說法是曹丕因為他大哥曹昂的死而對張繡始終懷恨在心,在一次宴會期間,曹丕藉著酒勁當眾羞辱張繡,張繡因承受不了精神壓力而自殺身亡。張繡被曹丕逼迫自殺只是一種說法,目前尚無確鑿證據。然而,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張繡兒子張泉因為捲入魏諷謀反案,而被曹丕藉機殺害卻是有據可查,這也不能排除曹丕公報私仇的可能性。即便如此,張繡晚年與曹操有過一段時期的親密合作經歷,這也是不容否認的歷史事實。
張繡勢力的獨立性和依附性
張繡勢力無疑是東漢三國時期一支較為強勁的軍閥勢力,也是存續時間最長的地方軍閥勢力之一。劉表、曹操、袁紹等大軍閥都很看重張繡勢力,都欲壯大自身實力而曾對其極力拉攏。劉表與張繡二合二分,曹操與張繡二合一分,彼此之間甚至爆發過激烈的戰爭衝突,但劉表與曹操都可以盡釋前嫌,重新接納張繡並對其恩遇有加,足見張繡個人能力出眾及其所控勢力的強勁有力。袁紹作為河北大軍閥,兵多將廣,勢力強盛,仍然極力拉攏張繡,雖然袁、張二者之間並未發生實質性的合作關係,但從中亦可見張繡勢力的獨立性和重要性。
奠定北方統一格局的官渡之戰爆發前夕,張繡採納謀士賈詡的諫言最終歸順曹操,事實證明,這是張繡做出的非常明智的抉擇。曹操與張繡曾經有不共戴天之仇,但是曹操不計前嫌,對歸順於己的張繡尊崇備至,委以重任。張繡對曹操亦倍加感恩戴德,為了消除曹操仇恨心理,取得曹操徹底信任,勢必竭盡全力,願意為曹操效犬馬之勞。官渡之戰前夕,袁紹欲拉攏佔據南陽地區的張繡勢力為己所用,然後派遣劉備深入南陽地區與張繡聯合,在南方牽制曹操勢力,從而使曹軍陷入南北兩邊作戰的窘迫局面。但是張繡最終選擇歸順曹操,這對曹操而言,無疑是雪中送炭,一方面消除了曹操的後顧之憂,另一方面又為曹操勢力注入了一支生力軍,極大助推了官渡之戰中曹操最終取勝格局的形成。由此看來,張繡勢力在官渡之戰前具備了一定的獨立性,對於曹軍而言,張繡勢力在官渡之戰進行過程中更是發揮了重要作用。
雖然張繡勢力在東漢三國時期軍閥割據混戰格局中的地位舉足輕重,是各大軍閥爭相拉攏的一支強勁勢力,本身具備一定的獨立性。但毋庸置疑的是,張繡勢力始終沒能成為割據一方的獨立軍閥派別,總是要依附於一支更為強大的軍閥勢力,藉以獲取物質資助和立足空間。張繡一生數易其主,先是追隨叔父張濟與劉表作戰,失利後投靠劉表,不久又背棄劉表投靠曹操,旋即又發動叛亂再次投奔劉表,一年以後又選擇歸順曹操。從建安元年(196年)到建安四年(199年)短短四年間,張繡就曾四易其主。張繡最大的優勢是從叔父張濟手中繼承了一支能征善戰的西涼軍,最大的不足是既沒有皇家正統勢力背景,也沒有三公九卿的顯赫家族背景,致使他始終無法擁有一片真正屬於自己的領地。為了維持自己掌控的這支來自涼州老家勢力的生存與發展,張繡只能憑藉自身的智慧和魄力,輾轉周旋於各大軍閥勢力之間虛與委蛇。表面看來,張繡好像胸無大志,甘願過寄人籬下的生活,實際上這恰恰反映了張繡具備超乎常人的才幹。雖然張繡數易其主,但是他也就是在建安元年(196年)到建安四年(199年)期間四度變換,看似搖擺不定,實則是在通盤考量,審時度勢,權衡利弊,等待時機。官渡之戰爆發前夕,張繡抓住歷史機遇,最終歸順曹操,此後緊密追隨曹操,功勳卓著,顯姓揚名,自身實力進一步發展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