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讀特
中國人取名字是非常有講究的。特別是古人給人取名,不僅有名有姓,還有字有表,“名以正體,字以表德,號以寓懷”,三者一體,涵蓋了一個人的全部品格。據《禮記·內則》記載,一個孩子出生後,“名”是在百日那一天,由母親抱著嬰兒來到廳堂見他的父親,父親鄭重地握住孩子的手,給他取名。名取定之後,母親再把孩子抱回內室,將孩子的名字通告親戚朋友,隨後報告給地方長官,以此名入籍登記。由此可見,古代的命名儀式非常隆重,是一個人一生中的首要大事。這古老的儀式雖然並未傳承至今,但給孩子過“百天”前起名字的風俗依然長盛不衰。到了今天,中國人更是發展出各種各樣系統化、複雜化的取名方式。名字代表著人們賦予人或物的美好寄寓、祈盼和祝願。日久天長,名字更沉澱著時間的給予和文化的傳承。
想起《說文解字》上曾說,有一種鳥的名字叫做“離”,離者,離黃也;而離黃就是我們如今所說的黃鸝。黃鸝,也有人將其稱為黃鶯;草長鶯飛,兩個黃鸝鳴翠柳;都代表著春天的到來,最豐盛的草木花間才會有鶯鳥的啼叫。而“離”字的意涵中流傳時間最長以及迄今運用最廣的意思則是“離開”、“別離”。《易·說卦》中雲:“離也者,明也,萬物皆相見,南方之卦也。”意思是,“離”指的是太陽的光明,天然生長的眾多物種在陽光的照射下都將自己的形貌完全顯現出來,“離”的位置在南方,相對應的則是仲夏時節。這樣的命名真是意味深長,不知道古人將黃鸝稱之為“離”,是不是意味著人們看到的是鳥兒和春天一樣,是流動的,是會飛來也會離開的?黃鸝雖美,春光雖好,但它們都是要“別離”的,所以更應小心翼翼將之愛憐。古人對生命萬物的理解和命名真是心思別具,不僅有形有神有影,還賦予了它們關於生命的思量,關於世事的體諒。
人類甫一降世,便忙著指認這個世界,萬事萬物都應在人類的表意體系中有一個名字:泉水、山脊、穀粒、飛鳥、櫻花、葡萄、火苗、洞穴、雪花、冰山、春天、獵狗、老虎、桃子、火車、馬路、星座、輪船……如果不能從這眾多、具體的物事中抽象出一些狀態和規律,分別賦予它們名字,人類也許會在混沌中艱難摸索,難以前行。當事物擁有了自己的名字,我們在指認它們時就變得清晰明瞭,世界遂形成可以相互交流、溝通、傳遞資訊的秩序。“給每一條河每一座山取一個溫暖的名字”便是人類更具情懷的渴望和嚮往,當我們念出那些名字,我們的心靈便會充盈著歸屬感和溫暖。
(原標題《名字不只是符號》)
本文來自【讀特】,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資訊公共平臺提供資訊釋出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