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北口流傳著這樣一首民謠:“古北口,三宗寶,七郎墳,令公廟,琉璃影壁靠大道”為什麼人們會把“七郎墳”、“令公廟”和“琉璃影壁”編成民謠古北口三寶呢?
據說宋朝時候,楊家將曾鎮守古北口一帶邊關,所以這一帶流傳著楊家將的故事很多;而“七郎墳”和“令公廟”卻又和流傳著的故事一起留存在古北口,好像那是“楊家將忠貞的唯一的真實見證,因而就更引起人們的興趣。古北口周圍群山環抱,山上築有萬里長城,潮河從城中間流過。“七郎墳”就在河西臥虎山下一個山腳上。
相傳墳裡只埋葬著楊七郎的一條腿。有一回楊七郎出兵口外金沙灘,和來犯邊關的敵人打仗。可是敵人兵多將廣,楊七郎寡不敵眾就被打敗了。他於是跑到潮河關去找潘仁美求救兵。潘仁美是個奸臣,他受了敵人的賄賂。正想投降敵人,聽說楊七郎來求救兵,他就更高興了,因為楊七郎武藝高超,智勇雙全,敵人非常怕他。敵人早讓潘仁美勸降楊七郎,如果他不投降就害死他。現在有了這樣的好機會,潘仁美當然高興了。於是他假意地把楊七郎請進關內,設宴招待他,並把自己的女兒許配他為妻。接著潘仁美就勸楊七郎一起投敵,許他榮華富貴。楊七郎一聽,非常氣憤,並義正詞嚴地把潘仁美教訓了一頓。可是潘仁美不但沒有悔改,反而喝令衛士把楊七郎抓起來,威脅他屈服。
這時楊七郎不但不屈服,並破口大罵潘仁美不知廉恥是奸臣懦夫,是民族的敗類和叛徒。以後潘仁美就惡毒地把楊七郎綁在樹上,讓人用亂箭射。射了一百零三箭,楊七郎還沒有死,在這樣的酷刑下,他也絲毫沒有動搖和屈服。最後,一箭射中了咽喉,才聽不到他的叫罵聲。楊七郎死後,潘仁美為了滅跡,將屍體剝成一塊一塊丟在潮河裡,想讓河水順水沖走,可是說也奇怪,河水竟倒流起來,屍體逆流而上,這樣楊七郎的一條腿就被衝回古北口臥虎山下。恰巧遇著一個漁翁在河裡捕魚,漁網撈上這條腿當時腳上還穿著靴子。因為楊七郎曾率領百姓一起守關抗敵,所以百姓和他非常熟悉。老漁翁從靴子上認出了是楊七郎的遺骨,於是就把那條腿恭恭敬敬地埋葬在臥虎山下潮河的西岸邊。第二天事情傳開了,很多人都來墳上憑弔可是頭天剛埋葬下的一個小土墳,一夜之間卻已經長成了座山。
人們正奇怪的時候,頭天埋葬屍身的老漁翁出現了,他給大家講起夜裡的夢,他夢見楊七郎來向他致謝,感激他埋葬了自己的屍體。又對他說起潘仁美的叛變和勾結敵人,怕敵人由潮河打進關來,所以用自己的屍身堵塞住潮河這個缺口。楊七郎又對他說:自己要像一座山似的永遠堅守在祖國的邊塞上,抵抗異族的侵略。
老漁翁講完了夢,群眾都非常感動,於是在墳前立了一座忠貞碑。這座象徵著忠貞、勇敢和正義的紀念碑,在解放前被國民黨軍隊給推倒了。碑是被推倒了,但是忠貞的故事卻在群眾的心中流傳著。
“令公廟”在河東,廟裡有楊令公和他八個兒子的塑像,後殿還有佘太君和穆桂英等人的塑像。“楊家將”在鎮守邊關中雖然都犧牲了,但敵人卻很畏懼他們,所以在封建統治時期,據說“番邦”每年都要到“令公廟”來上香。
傳說每年都有一支神箭由“令公廟”射往“番邦”,警告他們不要侵犯邊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