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世)少典,姓公孫。
(2世)黃帝,少典之子,名軒轅。在位100年,活動年代大約在公元前24世紀,距今4400年。以德才擒殺蚩尤,取代神農氏炎帝。黃帝時已開始多妻制,傳說他有妻14 人,娶西陵氏的女兒嫘祖(發明養蠶)為元妃,次妃為方壘、彤留、嫫母等。黃帝有25個兒子,得到了姓的,即為諸侯的只有14個。
(3世)嫘祖是黃帝的正妃,生二子,一玄囂,即青陽,生子喬極,青陽為諸侯,住在長江;另一昌意,分封為諸侯,住在若水,娶蜀山氏女兒昌僕為妻,生高陽。
(4世)顓頊帝,在位78年,是黃帝次子昌意的兒子,名高陽;喬極,玄囂子。
(5世)顓頊有八個好兒子,世人受了他們的好處,稱他們“八愷”;有個不成材的兒子,不接受教育,不知道什麼是好話,天下人稱他“濤杌”;鯀,顓頊子,生禹;大業,顓頊子,生女華;窮蟬,顓頊子;高辛,即帝嚳,在位70年,喬極子,黃帝長子之孫,顓頊侄子。
(6世)女華,大業子,生皋陶;帝嚳娶陳鋒氏的女兒,生放勳,娶取訾氏的女兒,生摯。帝嚳有八個好兒子,時人稱之為“八元”;帝嚳去世,摯繼承帝位,無政績,他死後弟放勳繼立,即帝堯,堯為帝嚳之子,在位98年。夏禹,名文命,黃帝之玄孫而帝顓頊之孫也,生活在公元前21世紀 ,其父鯀,其子啟。
(7世)皋陶,李氏血緣始祖。在堯為炎黃夷聯盟首領時,任理官,即掌管司法的長官。他主持制定了五種刑罰【墨、劓、非、宮、大辟】,以善理刑獄著稱於世,至舜(是黃帝次子昌意的第八代孫)繼位後,仍用皋陶為大理,天下罪惡得以平正,人民安居樂業;他提出的“治天下須慎修其身”、“知人”、“安民”等主張,深得舜帝賞識。舜帝將他作為繼位侯選人,但還未及禪讓,皋陶就病逝了。皋陶之後,歷禹、夏、商,26世為理官。
(8世)伯益,皋陶長子,因善訓鳥獸被舜帝賜了贏姓,成了贏姓部落的首領;次子仲甄,又叫仲偃。丹珠,堯子,不賢,因之堯禪位給舜。
(9世)伯益子思成。
(10至32世暫缺)
(33世)理徵,按照古人以官為氏的習慣,故稱皋陶及其子孫為理氏,以官為氏的理氏,傳至理徵時,他因屢諫紂王【前1075-前1046】且執法不阿,遭亡身之禍。
(34世)李利貞,得姓始祖。理徵的妻子契和氏帶著逃至伊侯之墟,飢採樹果得以活命,後理貞畏於紂王追捕不敢姓理,於是以“木子”救命之恩改稱李氏。此即“指樹為姓”之說,這表明李姓之始當在商末周初。
(35世)李昌祖利貞娶契和氏女,生昌祖,昌祖為陳大夫,家於苦縣。
(36世)李彤德。
(37世)李慶。
(38世)李承。
(39世)李碩宗,彤德曾孫碩宗,被周康王【前877-前841】賜采邑於苦縣。
(40世)李顯。
(41世)李 爽。
(42世)李環鼎。
(43世)李爵。
(44世)李寅龍。
(45世)李熙宏。
(46世)李堯性。
(47世)李輝。
(48世)李連順。
(49世)李乾,字元果,碩宗五世孫,時任周朝上御史大夫。
(50世)李耳,乾娶益壽氏女嬰敷,生李耳。《史記·老子列傳》說:“老子者,楚苦縣歷鄉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陽,諡曰聃,周守藏之史。” 這是正史中明確指為李氏的第一人,許多書雲:“李氏,李伯陽之後。” 李耳,於周平王【前770-前719】時任太史,古之聖人,博大精通,孔子曾問禮於他,受益不淺,說我見到老子,“如龍乘雲”,即好象見到了乘風雲而上天的龍一樣。老子的學說,流傳於後世,著有《道德經》上下編五千言。
(51世)李宗,字尊祖,戰國時晉國人,後至魏,為將軍,被封於魏國的城邑段幹,以邑為姓,人稱幹木大夫、段幹木。他曾求學於孔子的弟子子夏,隱而不仕。魏文侯賞識他的才能,曾登門拜訪,欲授予官爵。段幹木避而不見,越牆逃走。魏文侯不但不怪罪,反而更敬重他,每乘車路過段幹木的家,都要下車,以示尊敬之意。僕人對此十分不解,魏文侯說:“段幹木雖住陋巷,其賢德的名聲卻在千里之外,我怎能不尊敬他呢?”
(52世)李同,段幹木(李宗)生,趙國大將軍。
(53世)李兗,李同生,趙國相。
(54世)李躋,李兗生,趙陽安君,李躋生二子,一名雲,一名恪。
(55世)李恪。
(56世)李洪,李恪生,字道弘,秦國太子太傅。
(57世)李興族,李洪生,字育神,一名汪,魏國將軍。
(58世)李曇,字貴遠,趙國柏人侯,後入秦,任御史大夫,死後葬於柏人(今河北唐山縣西)西部。李曇生有四子:崇、辨、昭、璣。
(59世)李崇,字伯佑,仕秦隴西(治甘肅臨洮)守,南鄭公,為李姓隴西房的始祖,曾求學於孔子的弟子子夏(焦作溫縣人),隱而不仕。李璣,字伯衡,在戰國末,拜為秦國太傅,功名顯著。為趙郡(今河北趙縣)房的始祖。
(60世)李崇生二子,長曰平燕次曰瑤。李瑤,字內德,南郡守,為狄道(隴西郡之治)侯。
(61世)李信,瑤子,字有成,為秦朝大將軍,封隴西侯。司馬遷《史記·李將軍列傳》說到他殺死燕太子丹的事:“嘗以兵數千逐燕太子丹,至於衍水中,卒破得丹。始皇以為賢勇。”李璣有三子,雲、牧、齊。牧為當時趙國國相,被封為武安君,從他開始把家定居在趙郡,為趙郡(今河北趙縣)房的始祖。李牧足智多謀,治國有方,又長於用兵,抵匈奴、打東胡,屢有戰功,甚得軍心。曾率軍伐燕,使秦國不敢輕易舉兵趙國,後李牧兩次擊敗秦軍,秦國懼怕李牧,就收買趙王寵臣郭開誣李牧造反,趙王優柔寡斷,聽信讒言,終於殺了李牧,李牧一死,秦國大將王翦立刻率軍滅了趙國。
(62世)李超,一名伉,字仁高,漢大將軍,漁陽太守。
(63世)超生二子,長曰元曠,侍中,次曰仲翔。李仲翔,為漢朝河東太守、徵西將軍,曾征討叛亂的羌人於素昌,陣亡,追贈太尉,葬於隴西狄道東川(今甘肅狄道縣),其後人以此為家。
(64世)李伯考,隴西、河東二郡太守。
(65世)李尚,為漢朝成紀(今甘肅秦安西北)令,他把家安在成紀。尚弟向,西漢時期人,范陽房始祖也。范陽,三國時期魏置的一個郡,治陝西涿縣,晉朝時為范陽國,後魏復為郡。至西晉末年,李氏已成為甘陝交界之六郡中的大姓之一,氐人李特家族便是其中一支。
(66世)李廣,李尚生有二子,大的叫李廣,為漢朝名將。《漢書·李廣傳》載,李廣以善射著稱。文帝曾嘆息的說,如果李廣生在漢高祖之世,就能更好的顯示才能,封個萬戶侯是不在話下的。景帝、武帝時先後仕隴西、北地(統甘肅舊寧夏、慶陽二府之地)等郡太守,先後與匈奴七十餘戰,匈奴稱之為“飛將軍”,聞而避之。由於他勇敢善戰,時人傳說他箭能穿石。公元前119年,隨大將軍衛青攻匈奴,以失道被責,拔劍自殺。
(67世)李廣生二子:長曰當戶次曰敢。李敢,字幼卿,郎中令,關內侯。
(68世)李禹,其父敢,字子道,其弟忠,頓丘房始祖也,頓丘,漢代所置的一個縣,到晉朝,它成為頓丘郡治,隋朝復為頓丘縣,故城在今河北清豐縣西南25裡;李陵,當戶子,廣孫,《漢書·李廣傳》稱之:“善騎射,愛人,謙讓下士,武帝以為有廣之風。”仕為騎都尉。前99年,李陵奉命率五千步兵出居延千餘里擊匈奴,單于以三萬多騎兵進攻,李陵陷於重圍但仍奮力拼殺,日殺敵數千。正當單于準備撤軍之時,漢朝降將侯管敢向單于透漏了李陵軍無後援的訊息,於是,單于再次猛攻,李陵終因矢盡,被迫投降。武帝聞訊大怒,時太史令司馬遷認為李陵孤軍作戰,軍無後援,兵敗投降,不全是陵的過錯。武帝愈怒,下令逮司馬遷,處腐刑。後武帝殺了陵的母親、妻子、兒女,陵在匈奴生活20多年後病死。其後裔孫歸魏,因魏帝接見於邴殿,而賜姓邴。
(69世)李丞,禹子,河南太守。
(70世)李先,丞子,字敬宗,蜀郡北平太守。
(71世)李長宗,先子,字伯禮,漁陽丞。
(72世)李君況,長宗子,字叔平,一字子期,博士議郎、太中大夫。
(73世)李本,君況子,字上明,郎中、侍御史。
(74世)李次,本子,字仲居,巴郡太守、西夷校尉。其弟恬,三國前期人,渤海房始祖也,渤海,漢朝所置的一個郡,當時治河北滄縣,後漢把郡治移到河北南皮縣東北八里,此後歷代有因有廢,治地不同,大體包括今河北海河以南,靜海、青縣、滄州,南皮以東,山東東陵、寧津、無棣以北的地區。
(75世)李軌,次子,字子逸,魏臨淮太守,司農卿。其弟潛,申公房始祖也。
(76世)李龍,另說隆,軌子,字彥緒,長安令、機弩將軍。
(77世)李艾,龍子,字世績,晉驍騎將軍、魏郡太守。
(78世)李雍,艾子,字傑熙,為晉朝濟北、東莞二郡太守。
(79世)雍生二子,長曰倫,丹陽房始祖也,其五世孫李文度,為西涼安定太守,他後來歸後魏,並徙家於河南京兆山北,於是,形成丹陽一大房系(文度公的十世孫為晟,即“西平堂”開基啟祖)。丹陽,後魏所置的一個郡,北齊廢,故址在今河南項城縣東北。次曰柔。李柔,字德遠,北地太守。
(80世)雍孫蓋,安邑房始祖也,安邑,為漢朝所置的一個縣,後魏分之為南安邑、北安邑二縣,不久又改北安邑為夏縣,隋朝改南安邑為安邑。地屬今山西夏縣、安邑縣。李合,柔子,字季子,前涼張駿、天水太守、武衛將軍、安西亭侯。
(81世)李昶,合子,字仲堅, 涼太子侍講。
(82世)李暠(hao),字元盛,另說玄盛,隴西成紀人,漢前將軍廣之16世孫也。北涼段業(16國時涼王)時,曾任敦煌太守。公元400年,自稱涼公,為西涼的開國皇帝(西涼武昭王興聖皇帝)。傳其身丈二,膊闊四圍,豹頭虎眼每餐食糧一斗,蒸豚二肘,酒量如滄海,力能拔山,戲劍鉞二百斤如舉一羽。
(83世)李暠生十子:譚、歆、讓、音、恂、翻、豫、宏、眺、亮。音,鎮遠將軍房始祖也。
(84世)李歆,字士業,為西涼後主。歆生八子,勖、紹、重耳、弘之、嵩明、崇產、崇庸、崇佑。李重耳,字景順,以國亡而奔劉宋,為汝南太守,後魏克豫州,以地歸之,拜恆農太守,歷任後魏安南將軍、豫州刺史。
(85世)李翻孫三人,曰承,姑臧房始祖也,姑臧,始為漢朝所置的一個縣,後魏改為林中,北周復舊名,唐陷於吐蕃,即今甘肅武威縣;曰茂,敦煌房始祖也,敦煌,初為漢朝所置的一個郡,唐建中年間(780-784 )陷於吐蕃,大中(847-859)時收復,即今甘肅敦煌縣;曰衝,僕射房始祖也。李熙,李重耳子,字孟良,後魏金門鎮將,乃獻租宣皇帝。
(86世)李音曾孫李系平涼房始祖也,平涼,是東晉時苻秦所置的一個郡,後魏沿置,治所在今甘肅平涼縣內。李翻曾孫曰成禮,絳郡房始祖也,治在今山西新絳縣。李天賜,李熙子,乃懿祖光皇帝,字德真
(87世)李豫玄孫曰剛,武陽房始祖也,武陽,為漢朝東武陽縣,後魏改為武陽,唐朝改為朝城,故城在今山東朝城縣西40裡。李天賜長子起頭,長安侯;次子虎,乃太祖景皇帝;三子啟豆,定州刺史房始祖也。李虎,即唐太祖,字文彬,後周柱國大將軍,因助宇文泰建立關中政權,受封為唐國襄公,並賜姓大野氏,至隋文帝楊堅在北周執政時,允許其複姓李。
(88世)李昺(bin),李虎生有八子,長曰延伯,生於山東,後太祖入關,延伯仕北齊為散騎常侍,武德四年,追封南陽伯附屬籍,貞觀初罷之,與姑臧、絳郡、武陽公三房,號四公子房,至開元23年復附屬籍,還有譙王房(譙王真,字長宣)、蔡王房(蔡王岡同)、畢王房(畢王漳)、雍王房(雍王繪)、郇王房(郇王韋)、大鄭王房(鄭孝王亮),昺為最小一子,先任北周安州總管,後任柱國大將軍,襲爵唐國公(唐國仁公),乃代祖元皇帝。
(89世)李淵,昺之長子,7歲襲爵唐國公,歷任刺史、郡守、衛尉、少卿等職。隋末,為太原留守,又是隋文帝獨孤(鮮卑姓)皇后的姨侄。乃堯大聖大光皇帝。李昺有四子,長曰高祖淵,次曰梁王澄、三曰蜀王湛,四曰漢王洪。蜀王房後為渤海王房。
(90世)李世民,即唐太宗。高祖淵有22子,楚王智雲、荊王元景、徐王元禮、韓王元嘉、彭王元則、鄭王元懿、霍王元軌、虢王鳳、道王元慶、鄧王元裕、舒王元名、魯王元夔、江王元祥、密王元曉、滕王元嬰、秦王世民等。
(91世)李治,太宗第九子,即唐高宗。
(92世)李旦 ,即唐睿宗。
(93世)李隆基,即唐玄宗。
(94世)李亨,即唐肅宗。
(95世)李豫 ,即唐代宗。
(96世)李適(此處適念闊),即唐德宗。
(97世)李誦,即唐順宗。
(98世)李純,即唐憲宗。
(99世)李忱,即唐宣宗。
(100世)李璀,即唐懿宗。
(101世)李曄,即唐昭宗。
(102世)李柷,隴西李氏第69世,即唐哀宗,公元908年被朱全忠殺害,葬於溫陵。
(103世)李熙照,公元908年,哀帝幼子熙照才歲餘。當時朱全忠對唐朝後裔斬草除根,把昭宗的八個兒子全都殺光了,熙照也危在旦夕,他的堂叔李開來把他救了出來。唐室遭難時,開來任浙東尉,已77歲,他帶著熙照從河南洛陽彎山繞道,日隱夜行,沿途躲避搜查,終於逃回開來原籍福建邵武,開來子熙臨未成人即亡,便以熙照為嗣。→
(104世)李韜雲
(105世)李英亮
(106世)李新成
(107世)李訓教
(108世)李泰青
(109 世)李泳定
(110世)李綱,其祖上是唐朝宗室,從隴西李氏得姓始祖李利貞至李綱為77世,而李治為隴西李氏的58世,即李治與李綱之間相隔20世。李綱,字伯紀,生於1083年,《宋史·李綱傳》載,其籍貫邵武,即今福建邵武。李綱在宋朝是著名的主戰派代表人物,曾為觀文殿大學士。他在宋欽宗時,官至丞相。時金人侵擾中原,國家蒙難,人民遭殃,李綱視國家安危重於一切,不畏丟官失職,甚至不顧身家性命,多次力主抗金,並親自指揮了像汴京保衛戰這樣有影響的戰爭,從金人手中收復了宋朝的大好河山。然而,他為投降派所不容,被排擠去職。南宋建立初年,李綱被高宗用為丞相,仍積極抗金,主張用二河義軍收復失地,
(111世)李貴
(112世)李奎(燔)(1129-1179),李貴之長子李燔,又稱奎公,又名文宿,別名傑,號興隆,六歲時隨父遷居歸德州。燔在宋朝官至樞密副使,但受奸臣陷害,逃回歸德州隱身,改名李奎,又為避金人之禍,攜五子孟佑遷居江西贛州石城渡,開荒種地,葬於石城 。
(113世)李孟(奇),李燔之五子李孟,又稱奇公,又名孟佑,1152年生,九歲(1160年)隨父遷石城,1181年,因不堪重稅帶其二子珍、珠,到寧化石壁開基,並改名為奇興。
(114世)李珠,李孟生有四子:珍、珠、珂、球。二子李珠,原名德,號寶珠,又名大郎,1176年生在江西石城,六歲隨父遷寧化縣石壁村。李珠在宋朝,歷任副榜、縣令尹等職。1251年,76歲的李珠被其子接往福建上杭贍養。卒於1255年。
編者按:此《中華李氏直線世系考》,名為中華李氏,顯然實為唐王朝李氏之世系考也。不過,凡我李氏子孫皆可從此世系考中尋找到各分支的啟祖,故也可承認其為中華李氏直線世系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