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藝術薪火相傳,院團是京劇傳承的責任主體。每個京劇院團的歷史文化傳統、藝術力量構成不盡相同,院團勢必要精準設定自身發展目標和藝術定位。專業戲曲院團既要有清晰的責任意識和清醒的專業選擇,更要有主動引導劇院藝術價值取向的角色擔當。尤其要有鮮明的文化立場和審美理想追求,啟用藝術家的創造力,從而在戲曲傳承發展中做出前瞻規劃。
京劇藝術的傳承,必須建立在理性認識和正確理解京劇藝術傳統的基礎之上。上海京劇院的藝術傳承,是在尊重傳統的前提下,努力地啟用傳統、融入時代,其實踐經驗值得總結。
自上世紀80年代後期,上海京劇院就有了劇院發展規劃,初步提出建設“綜合性、實驗性和規範化”一流劇院的目標。90年代前期,在充分研討京劇傳承發展歷史和現實條件後,對劇院藝術風貌做出“京海融匯”的概括。在客觀評估劇院人才狀況後,對人才培養做出“揚長補短”的判斷。尤其是經歷了京劇《曹操與楊修》的創作,劇院汲取各方智慧,秉承周信芳演劇思想,追求舞臺整體藝術效果,明確提出要“尋求古典藝術與現代審美意識之間最佳契合點”的藝術主張。
這些對劇院後續的藝術傳承和劇目創作產生了深遠影響。比如,《貞觀盛事》《廉吏于成龍》《成敗蕭何》《金縷曲》《春秋二胥》,以及《狸貓換太子》《盤絲洞》《扈三娘與王英》等,這些題材與體裁不盡相同的劇目,都在傳統文化與當代意識間建立起有深度、有分寸的藝術關聯。而對於大量傳統老戲,劇院也儘可能地予以精心整理和傳承。
上世紀末,上海京劇院開展“上海京劇發展戰略討論活動”,組織全國戲劇專家探討傳統京劇在當代文化環境下的戰略制高點,以此拓展文化視野,尋找自身優勢與短板。進入新世紀,上海京劇院對劇院遠景發展做出闡述:“透過創造性的藝術實踐,實現京劇藝術的現代轉換。”
幾十年間,上海京劇院以代際傳承的方式謀發展,緊跟時代步伐,深受紅色文化和上海城市文化的薰陶,在當代文化格局中找準劇院藝術定位與發展目標,堅持“一張藍圖畫到底”,讓劇院穩步行進在既定軌道上。
有文化自覺意識的藝術家發揮傳承作用
京劇是“角兒”的藝術。京劇傳承需要有文化自覺意識、能起到引領作用的藝術家。
在上海京劇院,大家將老院長周信芳的麒派藝術理解為一種演劇觀念和思想。上海京劇院導演馬科曾說:“《曹操與楊修》是沒有麒派的麒派劇目。”一句話,反映出大家對周信芳演劇精神的認可和追求。
上海京劇院擁有既深諳京劇傳統,又能駕馭藝術傳統、感知時代精神的藝術家群體。他們營造了上海京劇院的文化氛圍,又被劇院的文化氛圍塑造。劇院注重在創作理念和舞臺節奏等層面傳承周信芳等京劇名家的演劇觀念,也積極培植新流派。例如,上海京劇院京劇表演藝術家尚長榮,在藝術傳承上與麒派雖沒有淵源,但在演劇觀念上,他對麒派有著深刻認知。尚長榮的藝術思維是辯證的,善於運用京劇的程式性格化地塑造人物。他的創作方法,乃至在傳統老戲中塑造人物的創作意識,不僅影響一齣戲的風格,也影響著周圍的藝術家們。
在上海京劇院,若演員遊離於角色形象,過度沉溺於自我表現,則難以得到同仁尊重。這與劇院的倡導有關,更與“尚長榮們”“陳少雲們”的榜樣引領作用相關,以至成為一種共識。而劇院有責任將這份共識,進一步引領為整個劇院的集體審美理想。
在人才培養和選拔機制中注重塑造角色能力的提升
人才培養,重在傳承。傳承,不僅要傳授其藝術技能,更要培育其人格情操。這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關係到院團乃至劇種的未來。
傳承的目的在於運用,在於用來塑造人物。誠如尚長榮所言:“對傳統技藝要‘死學活用’。”上海京劇院常年堅持搭建各類平臺,邀請資深藝術家給青年演員精心傳戲。僅每年“夏季集訓”制度,就實施了幾十年。以京劇演員史依弘、王珮瑜等為代表的上海京劇院中堅力量,正是在這種環境下成長起來的。
京劇傳承不是一時之計,而是常態之舉。從2011年開始,上海京劇院推出為期5年的“青春跑道”人才培養專案。該專案設定“起跑、跨越、接力、衝刺和決勝”5個年度結點,從“四功五法”的基礎起步,進入對經典老戲的初步傳習、再度精演階段。在此基礎上,再進入傳習流派經典階段,著重於青年演員的程式規範和人物塑造能力的提升。專案每年進行考評,有淘汰比例,最終形成“金字塔結構”,選拔出“四功五法”基礎好、善於塑造角色的人才,至今已舉辦兩季。
近10年來,上海京劇院還在劇院經典保留劇目的代際傳承中,著力提升年輕一代演員塑造人物的能力。尤其在“尚長榮三部曲”的傳承中,尚長榮親力親為,對青年演員傾囊相授,從戲裡到戲外,從吐字、發聲到唱腔、唸白,再到人物情感的理解、表達,手把手傳授,逐一把關、指導,讓嚴謹的程式規範在年輕演員心中鮮活靈動起來。傳的是京劇演員塑造人物之道,教的是藝術思想觀念。正是這種薪火相傳,青年版《曹操與楊修》《貞觀盛事》《廉吏于成龍》《成敗蕭何》《狸貓換太子》等劇目在舞臺上堅實地立起來了,傅希如、楊東虎、藍天、高紅梅、楊揚、魯肅、陳聖傑、董洪松等一批新生代演員伴隨舞臺實踐成長成熟起來了。
探索有益於釋放藝術能量的執行機制
良性的藝術傳承,需要探索有益於釋放藝術能量的執行機制。在既有體制下,院團的內部執行機制存在著一定改善和提高空間。
例如,京劇院團編制演出計劃的依據,大都是劇院內部需求,具有短期性,難以適應演出市場運作對資訊傳播的要求。據此,上海京劇院推行的“演出專案整體策劃機制”,以市場和觀眾需求為主要依據,編制提前量為一年的演出計劃,讓演出資訊在潛在需求人群中充分地傳播,擴大影響。
京劇藝術的發展、推廣、傳播,要將最新經營理念、傳播新模式與傳統國粹相融合。比如,如何與民營文化機構合作?在維護劇院國有產業和資源不流失的前提下,讓一批藝術中堅力量的藝術能量得到更充分的發揮,使之有更大發展空間。上海京劇院在詳盡瞭解相關法規基礎上,先是制定出劇院的相關執行規定和機制,再與對應的民營文化機構簽署深度戰略合作協議。事實證明,這種合作模式有益於擴大藝術家的社會和市場影響。在劇目製作上,上海京劇院嘗試“專案製作人”執行機制。從王珮瑜《趙氏孤兒》京劇專案到嚴慶谷的“小丑挑梁”京劇丑角藝術展演專案,都是劇院在主動改革自身機制,獲得新的啟示,進而開闢出更廣闊的市場空間。
院團是藝術家從事藝術實踐的基本組織,只有高效組織各類資源,最大程度地激發藝術生產力、創造力,才能成為藝術家的精神家園和登攀藝術高峰的階梯。
(作者為上海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
作者:單躍進
來源: 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