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古代文化歷史悠久、燦爛輝煌,在各個方面都遙遙領先於世界。之所以會如此,是因為我們中華民族,是樂於學習,善於讀書,勤于思考,敏於觀察,長於總結的偉大民族。只有這樣的偉大民族,才會被羨慕、嫉妒、恨、而且怕。
這個偉大的民族,在她的歷史上形成了“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良好讀書氛圍,留下了許多刻苦讀書的典故故事。比如戰國時期政治家蘇秦的“錐刺股”、漢朝大學問家孫敬的“頭懸樑”、漢朝經學家匡衡的“鑿壁偷光”,還有“廢寢忘食”、“聞雞起舞”等等。這些典故故事激勵著人們讀書、學習、奮發向上。
詩人們更是知道讀書、學習的重要性。
詩聖杜甫分享了他成功的方法:“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漢樂府的《長歌行》諄諄教誨人們:“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一代名將岳飛,文武雙全,在他的千古名篇《滿江紅》裡殷殷叮囑:“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筆者精心選取了八首勸勉讀書學習的著名古詩,都是名家所著,諄諄教導,殷殷期盼,讓人奮進。筆者簡單加以分析,分享給大家,希望大家能喜歡。這遠比娛樂八卦、小三出軌之類無能量、負能量的玩意兒重要的多、有益處的多。
一、《勸學詩》
宋:朱熹
少年易老學難成,
一寸光陰不可輕。
未覺池塘春草夢,
階前梧葉已秋聲。
詩意:
人生易老學問卻是很難獲得成功,
所以每一寸光陰都不能輕易放過。
還沒從這池塘的春色中一夢醒來,
梧桐樹葉就被秋風凋落在臺階前。
朱熹是宋朝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詩人,儒學的集大成者,後世尊稱他為“朱子”。
朱熹倡導修復了著名的白鹿洞書院,為白鹿洞書院的發展殫精竭慮,不遺餘力。他曾親自兼任書院院長,聘請名師,充實圖書,還置辦學田,供養貧窮的學子,並親自訂立學規,即著名的《白鹿洞書院教規》。
《白鹿洞書院教規》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規章制度之一,對教育目的、訓練綱目、學習程式及修己治人道理,都作了明確的闡述和詳細的規定,是後代書院辦學的標準模式。
朱熹在這首詩裡,透過春夢未醒而梧葉已落,來比喻光陰轉瞬即逝,勉勵青年人要珍視光陰,努力向學。將來才不會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不因碌碌無為而蹉跎人生。
他告誡人們青春的日子容易逝去,學問卻很難成功,所以每一寸光陰都要珍惜,不能輕易放過。還沒從美麗的春色中一夢醒來,臺階前的梧桐樹葉就已經在秋風裡沙沙作響了。
“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是該詩的名句,經常被人們引用。少年時期,沒有負擔,心無旁騖,記憶力好,學知識快,掌握紮實。同樣,學習是一輩子的事,年紀大的人們也要活到老,學到老,切不可任憑時光流逝。
二、《白鹿洞二首·其一》
唐:王貞白
讀書不覺已春深,
一寸光陰一寸金。
不是道人來引笑,
周情孔思正追尋。
詩意:
專心讀書不覺春天已經快過完,
每一寸時間就像一寸黃金珍貴。
如果不是白鹿洞道人來逗我樂,
我還在周公精義孔子思想當中。
白鹿洞,在江西省九江市的旅遊勝地廬山五老峰南約10多公里,山峰至此匯成環狀。靠北的山名為後屏山,向西的山稱為左翼山,朝南的山叫卓爾山。山上蒼松翠竹,鬱鬱蔥蔥,環境幽靜。一股清泉從凌雲峰來,經左翼山與卓爾山交會處流出,這就是 著名的貫逍溪。溪水由西向東,迂迴流至白鹿洞前,穿過東面的峽口,注入鄱陽湖中。
唐朝詩人、大臣李渤年輕時隱居在此地,求學讀書。李渤養有一頭白鹿自娛,白鹿十分馴服,經常隨主人外出走訪遊玩,還能幫主人傳遞信件和物品,因此後人以鹿名人,稱李渤為白鹿先生,以鹿名地,稱此處為白鹿洞。
王貞白是晚唐著名的詩人,早年他曾在白鹿洞讀書。這首詩是寫詩人自己讀書生活的,也是一首惜時詩。
“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陰,是指極短的時間,詩人以金子喻光陰,形容時間如同金子一般寶貴,應該格外珍惜。這個比喻非常新穎、貼切。
這句詩成為勸勉世人珍惜光陰的至理名言,千百年來一直勉勵人們、特別是讀書人,要十分珍惜時間、注重知識積累,不斷充實和豐富自己。
三、《題弟侄書堂》
唐:杜荀鶴
何事居窮道不窮,
亂時還與靜時同。
家山雖在干戈地,
弟侄常修禮樂風。
窗竹影搖書案上,
野泉聲入硯池中。
少年辛苦終事成,
莫向光陰惰寸功。
詩意:
雖然屋子簡陋,但知識卻沒有變少,
外面雖然混亂,我還是與往常一樣。
我的家鄉依然處在戰火紛紛的戰場,
可是弟侄還在接受儒家思想的教化。
窗外翠竹的影子,還在書桌上搖曳,
硯臺磨墨好像發出野外泉水的聲響。
年輕時辛苦努力,最終能獲得成功,
對著匆匆逝去的光陰,千萬莫放鬆。
杜荀鶴是晚唐著名的現實主義詩人,生逢唐朝末年,軍閥混戰,社會動盪,但學習不止,讀書不已,他自己“乍可百年無稱意,難教一日不吟詩。”現存詩300多首。
故鄉雖然飽受戰亂之苦,詩人還是像和平年代一樣,諄諄教誨自己的弟弟和孩子們,在艱難的處境中,不要怕辛苦磨難,仍然要謹守禮道,修身立德,自強自律,努力提高自己的學業和品德修養,這樣才能為終身事業打下基礎。
杜荀鶴這首勸勉子侄讀書的詩,語言淺顯自然,通俗易懂,態度諄諄教導,情深意長,全詩無半點雕琢之意,彷彿從詩人心中自然流出,卻是字字珠璣,每一句都說到人的心坎上,讓人即有口齒噙香之感。又給予人以時不我待、光陰易逝的警醒。
“少年辛苦終事成,莫向光陰惰寸功。”是該詩的名句。“寸功”極小,“終身事”極大,然而這極大卻正是由極小日積月累的結果,說明了量變到質變的辯證道理。光陰匆匆而逝,千萬不要懶惰,也不要鬆懈,要時刻提醒自己,要辛苦、努力。因為,年輕時候付出的努力,養成的良好習慣,會關係到你的一輩子,將會讓你終生受益。就像現在所說的:“辛苦三十年,幸福五十年。”
四、《勸學》
唐:顏真卿
三更燈火五更雞,
正是男兒讀書時。
黑髮不知勤學早,
白首方悔讀書遲。
詩意:
每天學到半夜清晨雞叫又繼續,
這就是男兒們一天的讀書時間。
黑髮少年不知勤奮學習要趁早,
白頭到老後悔讀書少就已太遲。
顏真卿的老家是我們山東的臨沂,字清臣,號應方,是唐朝著名的書法家,顏真卿的楷書,雄秀端莊,大氣磅礴,多力筋骨,具有盛唐的氣象,被稱為“顏體“,與柳公權並稱“顏筋柳骨”。與歐陽詢、柳公權、趙孟頫合稱為“楷書四大家”,他的《祭侄文稿》被稱為天下第二行書。
顏真卿是唐代中期傑出的政治家,他秉性正直,篤實純厚,不阿於權貴,不屈意媚上,剛正有氣節,以義烈聞名於當時。在安史之亂的時候,顏真卿的堂兄和侄子為國捐軀,在李希烈叛亂的時候,顏真卿奉命出使,大義凜然,不辱使命,最終被李希烈縊殺。可以說,顏真卿家族是滿門忠烈。
顏真卿三歲時喪父,家道開始中落,但是母親殷氏對他寄予了厚望,實行嚴格的家庭教育,親自監督學習。顏真卿也格外勤奮好學,每日苦讀,最終學業有成,沒有辜負母親的期望。
一天的學習是怎麼安排的呢?顏真卿給出了答案,“三更燈火五更雞”,下半夜睡四個小時,其餘時間都用來學習。為了勉勵後人,顏真卿作了《勸學》這一首七言古詩,勸勉男兒們要珍惜少壯年華,讀書時應該勤奮,有所作為,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否則,到老一事無成,白頭後悔已晚。
五、《讀書》
宋:陸九淵
讀書切戒在慌忙,
涵泳工夫興味長。
未曉不妨權放過,
切身須要急思量。
詩意:
讀書的時候最好不要太匆忙,切戒一目十行,
讀書越下功夫琢磨,書的滋味就越深厚綿長。
閱讀中有一時不解的地方,暫時放下也無妨,
讀完結合自身寫心得體會,一定要仔細思量。
陸九淵,字子靜,號存齋,撫州金溪(今江西省金溪縣)人,是南宋大臣、哲學家,陸九淵是宋、明兩代"心學" 的開山之祖,"陸王心學"的代表人物,"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就是他的名言。
陸九淵自幼聰穎好學,喜歡究問根底,提出自己的見解。他初讀《論語》,即對有子的話感到懷疑。到十三歲時,他已經得出"孔夫子的話簡潔明瞭,有子的話凌亂而不成文"的讀書心解。
1187年,陸九淵在貴溪創辦象山書院,每天早晨鳴鼓"揖升講座",從容授學。每開講席,學者群集,他在學宮內設講席,貴賤老少都趕來聽講,"戶外履滿,耆老扶杖觀聽",講授五年,求學者超過數千人,人稱"象山先生、"陸象山"。
讀書要怎麼個讀法呢?陸九淵給了我們明確答案,“讀書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興味長。”讀書要靜,不能慌里慌張,“切戒在慌忙”,因為理解書中精義決不是一蹴而就,要講涵詠,要沉浸其中,細嚼慢嚥,慢慢消化,細細體會,讀後才能饒有興味。遇到不懂的,暫時無需窮根問底,可以不求甚解,不妨一躍而過,留待日後再求理解。對於讀完要“切身”,形成自身的思考,思考體會書中的道理,因為這正是自己調動已知獲取新知的最好時機。
六、《勸學詩》
唐:韓愈
讀書患不多,思義患不明。
患足已不學,既學患不行。
子今四美具,實大華亦榮。
詩意:
讀書就擔心書讀的不多,讀完就擔心思考道理不明白。
自認足夠就擔心不再學,學了又擔心以後不繼續運用。
如今你四美都具備了,實在是做的好並且該感到榮耀。
讀書要注意什麼呢?韓愈是唐代文學大家,他告訴我們,讀書有“四患”,有“四美”,他創作的五言古詩組詩《贈別元十八協律六首》,因其主旨是勸青年人努力向學,因此被人稱為《勸學詩》,這裡選取了最有名的三句。
讀書怕不廣博,故應“多讀”;思考問題怕不明晰,故應“深思”;怕自己滿足了不再學習,故應“虛心”;學習之後怕不付諸實踐,故應“躬行”。這四點古代學者稱之為“四患”、“四美”。
韓愈告誡我們,讀書要避免四患,要有四美。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我們也要積極地去探索其中蘊含的哲理。要重視實踐,要學以致用。我們只有在不斷地探究、思索和實踐中,才能真正體會到知識帶給我們的快樂。
七、《柏學士茅屋》
唐 :杜甫
碧山學士焚銀魚,
白馬卻走深巖居。
古人已用三冬足,
年少今開萬卷餘。
晴雲滿戶團傾蓋,
秋水浮階溜決渠。
富貴必從勤苦得,
男兒須讀五車書。
詩意:
安史之亂的戰火使柏學士失去了官職,
他隱居在險峻的碧山裡搭建的茅屋中。
但他仍像漢代東方朔那樣的刻苦攻讀,
他雖然青春年少,但卻已讀破萬卷書。
戶外滿天祥雲如車蓋一樣密密地聚集,
秋水如決渠一樣地順著道路湍急流去。
自古以來榮華富貴必定從勤苦中得到,
有志的男兒應當奮發有為去博覽群書。
柏學士是何許人也,史料上並無確切記載,應該是官居五品以上的朝廷官員,因為唐朝規定,五品以上官員才可以佩戴的銀質魚章。安史之亂爆發後,許多地區被安祿山叛軍所佔,唐朝的許多官員都失去了職位,這位柏學士沒能倖免,為避戰亂,他將茅屋搭建在險峻的深山之中。
杜甫的這首詩作於唐代宗大曆二年(767年),時年56歲的杜甫,拖家帶口一路輾轉流落到了四川夔州,並暫時寄居於此。他寫了二首詩給柏學士,這是其中的一首。
富貴從哪裡來?書要讀多少?杜甫在這首詩裡告訴我們,即便是生逢亂世,身居茅屋,也要眼光長遠,不要被眼前的暫時的局勢所困,不能忘記讀書學習的重要,這世上從來沒有隨隨便便的成功,榮華富貴亦是如此,都是從勤苦中得來的。富貴必從勤苦得,男兒須讀五車書。好男兒都要學富五車,做一個飽學之士。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來日可期,總有云開霧散的那一天,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
八、《勸學詩》
宋:趙恆
富家不用買良田,
書中自有千鍾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
書中自有黃金屋。
出門無車毋須恨,
書中有馬多如簇。
娶妻無媒毋須恨,
書中有女顏如玉。
男兒欲遂平生志,
勤向窗前讀六經。
宋真宗趙恆愛好文學,善於書法,也是一名詩人。在他治理的時期,是中國封建社會工商業最發達的時期,是人民生活水準最高、官吏俸祿最高的時期,也是市民階層最強大、最富裕的時期。
趙恆為了勸勉人們讀書學習,特意作了這首《勸學詩》,告訴人們讀書的好處,儘管有人批評這首詩有過分追求榮華富貴、功名利祿之嫌,我卻認為這首詩說的都是大實話,讀書的好處還沒有都說出來呢。
大學者梁啟超在《少年中國說》熱切地期盼:“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
三國魏武帝曹操在《步出夏門行》自豪地表示:“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國人們,無論老幼,不分男女,多讀書吧!多學習吧!一起奮進吧!
以上就是筆者精心選取的八首勸學古詩,內容涵蓋珍惜時間、何時學、怎樣學、學什麼、學多少等,作者有皇帝,有詩人,有學者,有書法家,他們對於讀書學習都有自己的切身體會,所作的這八首詩沒有用華麗的辭藻,寫的非常質樸自然,字字都是他們的真情流露,句句都是他們的諄諄教誨,讀了對人很有啟發。
歡迎好友們分享、討論、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