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鐵成
中華文明是綿延五千年以上沒有中斷的偉大文明,“中國”之名的出現和形成,至少也有三千年以上的悠久歷史,我們今天讀到的“一體多元”的中華文明主要是在中原地區形成的,我們引為自豪的“中國”之名,也起源於中原。這是中原文明對中華文明的傑出貢獻,是鼓舞今日中原奮勇前行的寶貴精神財富。
“天地之中”——中原人的古老宇宙觀
“中華文明”與“中國”以“中”命名,與中國“天地之中”古老宇宙觀有關,而這個古老宇宙觀是中原人創立的。
人類大約在五萬年前後開始邁向現代人,活動範圍由山區向平原擴充套件,遊動居所開始趨向穩定房舍,在臨近河湖的崗坡形成了居住的村落。以穩定居所為中心的生產、生活半徑的擴充套件,使“時空”成為人們必須認識和掌握的概念,因此,幾乎所有人類生活的地區都曾對這一問題進行過探索。
中原地區在五萬年前開始現代人類居住的歷史,距今一萬年前後已星羅棋佈著人們生活的村落。為了生產和生活,人們很早就開始了對時空的探索。至遲從6000年前開始,中原人便發現,天有晝夜,氣有寒暑,晝有移動的太陽,夜有盈虧的月亮,還有滿天的星河,鄭州大河村的人們將自己對太陽、月亮、彗星等天象的觀察,彩繪在使用的陶器上,鄭州青臺、西山、雙槐樹的人們將觀察到的北斗星系用陶罐擺出來祭拜,濮陽西水坡的人們將自己對北斗星系的理解帶入了墓葬,書寫了中國天文學的最早篇章。在對天象探索的過程中,鄭州嵩山地區的人們觀察到,頭頂的天空像一個圓鍋一樣扣下來,而人們立足的大地則有前後左右,四四方方,人站立其中,位居中央。於是,最初的宇宙觀在心中形成,他們認為天是圓的,地是方的,而自己的所在則是天的中心和地的中心,他們將自己所在的地方稱為“天地之中”,並且認為,“天地之中”是人們可以實現與天地對話的地方。他們又發現,樹的影子會隨著太陽的升起和落下發生移動,會隨著天氣的冷暖發生變化。於是,他們豎起了竿子,觀測天象與立竿影子變化的關係。他們以正午時分太陽照射下立竿影子最短的那一天作為標誌,進行週而復始的觀察,於是,春夏秋冬有了概念,時令節氣有了劃分,具有嵩山地區濃厚天象色彩的二十四節氣曆法有了雛形,時空宇宙觀在中原人的探索中產生了。
中原人的“天地之中”宇宙觀是在當時認識自然能力有限條件下形成的,儘管有其侷限性,但是,這是中國古代十分可貴地對人類生存環境——天與地真相和規律的探索,令人驕傲的是,在這一探索基礎上,經過大量和艱苦的觀察、記錄和運用古代數學成就的測算,獲取和留下了一系列精確的天文、曆法資料,書寫了人類天文學發展史的輝煌篇章。
為了驗證“天地之中”,人們立竿測影發現和制定的二十四節氣的準確性,西周的周公來了,他在這裡建立八尺表,經過觀察測量,確認二十四節氣十分準確。唐代僧一行、南宮說來了,他們在周公當年測天量地的地方複製了八尺表,進行了複雜的天象觀察,制定出了影響深遠的《大衍曆》。元代郭守敬來了,他繼承了周公建圭立表的成就和經驗,在這裡建立觀星臺,以這裡為中心在全國進行天文觀測,制定出了《授時歷》,以365.2425日為一歲,距近代觀測值365.2422僅差25.92秒,比西方早了300多年,這是古代中國對世界天文學做出的偉大貢獻。
201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源自鄭州嵩山的蘊含著中華民族悠久文化內涵、表達人與自然宇宙之間獨特時間觀念的二十四節氣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自此,在“天地之中”古老宇宙觀背景下產生的中國古代曆法價值得到全世界確認。
“中立天下”——中原概念的確立
鄭州嵩山地區的人們以“天地之中”為基點形成的時節概念,大大領先於周邊地區,對人們生活、生產活動極具指導性,因此,受到人們的普遍接受和實行。人們在接受這一曆法概念的同時,也接受了“天地之中”宇宙觀,嵩山地區開始被人們認為是天下之中。
在鄭州嵩山人創造“天地之中”宇宙觀的過程中,文明蓬勃發展,黃帝部落在嵩山地區崛起了,夏王朝在嵩山地區誕生了,商王朝在嵩山地區建立了,統治者為了自樹正統的政治需要和全社會的跟進與推崇,特別強調自己位居中央、統治四方之威,從而進一步推廣和強化了“天地之中”的概念。在距今5000年到3000年長達兩千年的時間中,嵩山地區以強盛的文明中心鞏固和定格了自己“中立天下”的地位,開始烙上“中土”、“中央”的印記,自此,“天地之中”宇宙觀開始演變成為地理概念。
最早的史學著作《尚書》《史記》等記述了這一轉變。黃帝被譽為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古國在嵩山東南的鄭州新鄭,《淮南子》在敘述黃帝所在時說:“中央土也,其帝黃帝”。夏王朝在嵩山周圍的鄭州王城崗、新寨和洛陽二里頭等地立都,《尚書》禹貢篇中說,“中邦錫土、姓”,“中邦錫土”即是“中土”。商王朝在嵩山東北的鄭州等地建都,商人在甲骨文中稱自己的國家為“中商”,《史記》說:“殷,中地。”隨著嵩山地區“天地之中”地理區位的確立,以嵩山為核心的周邊平原區域開始被人們稱為“中原”。“中原”地理概念誕生了。
“中原”是一個歷史發展概念,它最初的範圍是在以嵩山為中心的“天地之中”區域,後來隨著歷史的發展不斷擴大,先是今天的河南地區,後演變為以河南為中心的周邊省區。因為嵩山地區是“中土”“中原”的原點,所以,在歷史長河中,嵩山地區建起並留下了許多與“天地之中”有關的建築等,這些建築跨越兩千年,以不同方式展示了“天地之中”的概念,成為中國關於“天地之中”強烈而持續的傳統和文化的代表,成為今日人們瞭解中華獨特宇宙觀和審美觀的載體,成為古老中原的歷史地標。
2010年,世界遺產大會表決透過,將鄭州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鄭州登封“天地之中”概念得到世界確認。
“中央之國”——歷史中國的奠基
在中華文明波瀾壯闊的發展歷程中,許多地區都有過傑出的瞬間,但在文明的奠基和形成階段,中原文明出類拔萃。
距今5000年前後,中國歷史進入古國時期,在萬邦林立中,崛起於中原的黃帝古國分外矚目,史載,黃帝平定天下,實現了天下大同,創造了城池、住房、文字、青銅、音樂、醫藥、舟車等,奠定了中華民族的最初基業。黃帝部落被尊為天下邦國盟主,黃帝被後世奉為中華民族的始祖。
距今4100年前,夏王朝在中原建立,開啟了南到江淮、北到太行、西到華嶽、東到齊魯廣闊區域內“一呼百應”的新局面,這是一個重大開端,中國一統局面自此肇始。夏王朝建立了今天能夠讀到的最早國家形態、初步社會結構、能言文明之規,在中原文明基礎上成長起來的夏文明開始成為廣闊區域的主導文明。
距今3600年前,商王朝在中原建立,其有效統治南部抵達湘贛,北部統領遼河,西部擴至甘青,東部影響海岱,將中國一統天下的區域發展到新階段。社會發展也達到了新高度,文字在商代成熟,典冊自商代書寫,曆法產生了閏月,數學有了十進位運算,等等。在夏文明基礎上成長起來的商文明奠定了中華文明的基礎。
距今3100年前,周王朝建立,不僅全盤繼承夏、商文明,甚至連夏、商建國立都於“天地之中”理念也緊緊追隨,在距嵩山“天地之中”西去70多公里的洛水之畔建立了她的東都洛陽,以此昭告,周王朝也居“天地之中”奉天行事。由此,周王朝摹畫了中華文明的基本架構。
以夏、商、周為代表的王國文明作為跨越廣袤地域的文化核心,使上古時代中國的文化凝聚力和文化認同感達到了新的高度,他們開創了中華文明,奠定了中國雛形,被尊為開天闢地之始祖三代。由於這些國家是在“天地之中”的中原地區立國的,位居天下中央,於是,當時的人們便將這些國家尊稱為中土之國、中原之國、中央之國,也簡稱“中國”。地理上的“中國”由此誕生。
地理上的“中國”概念在3000年前已很清晰,西周時期的青銅器“何尊”銘文就明確記述,人們把嵩山地區稱為“中國”。戰國時期,范雎在為秦王謀劃兼併天下之策時說:“今夫韓魏中國之處而天下之樞也,王其欲霸,必親中國以為天下樞。”韓國、魏國即今日鄭州—開封一帶。顯然,這個時期人們不僅有了“中國”概念,而且,明確了其所在,即以今天鄭州為中心、東起開封、西到洛陽的區域。“中國”一詞既指建立在這個區域的某一個具體國家,也泛指建立在這裡的其他國家。
隨著夏、商、周等中原王朝的強盛和一統天下,他們被尊為中央王朝,而他們在這裡的連續建國,又強化了“天地之中”的中原文明的發展和傳播,儘管在中國歷史發展史上出現過其他地區無比燦爛的文明,但強勢的中原文明愈來愈強,並不斷吸收其他文明,在廣闊的東亞地區形成以“天地之中”的中原文明為主要內涵和特徵的中華文明體系。由於三代王國是從“天地之中”的中原地區源起的,主導的文明是以“天地之中”的中原文明為基礎強大的,“天地之中”由地理概念再演變為政治概念,後世將繼承三代王國衣缽的國家以“中”來命名,稱為“中國”,將賡續三代王國文明的文明以“中”來命名,稱為“中華文明”。歷史中國就此形成。
(作者系鄭州市文物局原局長)
編輯:河南日報理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