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 + A”的由來
在浩瀚的宇宙大家庭裡,有一種神秘的星系家族,在這些家族裡,佔據主導地位的是活躍的年輕成員:A型星,而從家族logo上看,還擁有橢圓星系家族的血脈,因此,形成了E+A獨特而罕見的雙修家族。
圖1. E+A 星系光譜與測光影象(圖源:楊海峰和SDSS)
短暫的後星爆(post-starburst)階段
在E+A家族的經脈中:1)擁有超強的Balmer吸收脈絡,意味著A型成員的主導地位;沒有Ha和[OII]發射脈絡,OB型成員的缺席或沒落,星爆或恆星形成意外停止;2)擁有強大的Mg吸收脈絡,與K型成員的脈絡非常相似,因此,也稱之為“K+A”家族;而Mgb/Fe的比例關係顯示,在該家族中a元素有增豐現象。
這些證據都顯示他們處在星系家族演化的後星爆階段,而E+A家族存在的時期只有1Gyr,相對於漫長的星系演化歷史而言,非常短暫,簡直可以說是曇花一現,因此,我們要從茫茫星海中捕捉E+A家族,極其困難。
星爆起源
如何揭開E+A家族神秘的面紗?第一個要回答的問題就是星爆的起源。關於這個問題,江湖上流傳著三個流派:
1)超級家族-星系團。該流派的代表是MORPHS,Dressler,Gunn等人,由於E+A家族最初是在星系團中發現,因此認為星爆的起源應來自星系團潮汐場或者星系團內部介質。但是2005年Goto等人對相對較多的E+A家族所處環境進行了調查,認為星爆與團環境或大尺度結構沒有直接的關係;
2)塵埃籠罩下的恆星形成。該流派的代表是Poggianti,Smail等人,受傳統的星系演化理論影響,認為其恆星形成是由塵埃引起,而透過對紅外、射電等波段的觀測研究,發現E+A家族與塵埃星爆也沒有直接關係;
3)家族併合或頻密的互動活動。該流派的代表是Zabludoff等人,併合和相互作用是星系家族演化的主要助推力之一,並且過半數的E+A星系都存在伴星系,稠密環境中的E+A家族比較稀少,也說明可能是家族併合或頻密互動活動所致。該流派目前影響力比較大,但真實的起源,仍需要我們進一步去探索。
星爆終止原因
E+A家族中終止恆星形成的原因,目前仍是個謎,需要更高空間解析度的觀測,由於強烈的星爆消耗了大量稠密的分子云,有效地抑制了恆星形成,而殘餘的中性氫最終可能推動恆星形成到更深的階段,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捕捉到的E+A家族可能正處在恆星形成迴圈中的不活躍階段。
我們如何找到他們
E+A家族非常稀少,針對性的捕捉比較困難,而近年來巡天專案的實施,給我們從茫茫星海中,挖掘該家族提供了重要的機會。如LAMOST是一架橫臥南北方向的中星儀式反射施密特望遠鏡,坐落在河北省承德市興隆縣的興隆觀測基地上,LAMOST巡天目前已獲取千萬量級的光譜;SDSS開始於2000年,是最有影響力的巡天專案之一,旨在獲取海量測光及光譜資料以研究宇宙大尺度結構、星系的形成與演化等天體物理學領域的重大前沿課題。
Goto於2005年給出了低分辨光譜上識別E+A家族的判據,並且利用SDSS發現了1194個E+A家族,楊海峰等人在此基礎上,針對在LAMOST光譜上識別的判據進行了修正,補充了70個近鄰家族,目前已知的E+A家族仍處在千級別。
為了更深入瞭解E+A家族的秘史,我們不僅要從宏觀上獲取更多的樣本,而且需要進行微結構、微輪廓的深度探索,這樣我們就需要瞄準近鄰星系不同的位置進行重複觀測。
等等,重複觀測?每次觀測環境不一樣,怎麼比較?對不準咋辦?
一隻眼睛連續看當然受不了了,我們可以排上眼睛陣列,同時對不同位置進行觀測,IFU的設計可以對極近鄰且面向我們的星系,進行全方位的觀測,相當於對每個目標進行核磁CT掃描,這樣對E+A家族的奇經八脈、精細結構的探索提供了更好的機會。
當然了,對於遙遠的E+A家族……還要努力……
作者簡介:楊海峰,太原科技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主要從事大資料探勘及應用、天文資料處理、光譜分析等研究工作。
文稿編輯:蔡 琳、趙宇豪
來源: 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