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打虎,家喻戶曉。
在《水滸傳》的一百單八將裡,坐第十四把交椅。
在《金瓶梅》中,武松也有登場,因其排行在二,又叫“武二郎”。
武松自出場便是打打殺殺,先是“景陽岡打虎”,其後又“怒殺潘金蓮”、“獅子樓鬥殺西門慶”、“醉打蔣門神”、“大鬧飛雲浦”、“血濺鴛鴦樓”,此後為躲避官府抓捕,改作頭陀打扮,與魯智深、楊志等人聚義青州二龍山,三山聚義時則歸順了梁山。
關於武松之死,《水滸傳》中第九十九回中有提到,武松受朝廷招安後,隨宋江征討遼國、田虎、王慶、方臘,最終在徵方臘過程中被飛刀所傷,痛失左臂,被封為清忠祖師,最後在杭州六和寺病逝,壽至八十。
武松形象雖深入人心,但終究是施耐庵虛構的小說人物,不可當真。
然而,為何在如今的西湖畔竟有“宋義士武松之墓”?
武松之墓
原來,在歷史上,武松確有其人。
關於武松故事的最早版本來自《宣和遺事》,又名《大宋宣和遺事》,是宋代無名氏所撰講史話本。
而在宋末元初的畫家淮陰龔開又做《宋江三十六人贊》,為宋江等三十六人畫像並題了贊詩,詩前有序,詩後有後記。
而歷史上關於武松的真實形象的記載,則來自《臨安縣誌》、《西湖大觀》、《杭州府志》《浙江通志》等書籍。
真實的武松,生卒年為1026年—1055年,不過活了29歲。
他出生於河北省邢臺市清河縣,後流浪到杭州湧金門一帶賣藝。
當時的杭州知府高權路經此處,看見武松武藝出眾,於是便讓他到巡府幹差事,不久後受任都頭。後來,因功升為提轄,成為高權的心腹。
後來高權因得罪權貴,被人所陷害而罷官,武松也因此被趕出衙門。
繼任的新知府名為蔡鋆,蔡鋆上任後苛政虐民,弄得人們怨聲載道,背地裡都稱其為“蔡虎”。
武松公憤私仇越積越多,終於有一天,他藏匿在蔡府前,等到蔡鋆來到便呼嘯而上,把蔡鋆捉住,旁人尚未反應過來,武松已把他數刀捅死。
之後武松最終寡不敵眾,被捕後死於獄中。
當時的杭城百姓,感念他為當地除一“虎”,自發為他殮葬,造墓於西泠橋畔。 後人立碑,題曰“宋義士武松之墓”。
宣和遺事和36人贊
可見歷史上的武松確有其人,不過並非出身綠林,也沒有在梁山落草為寇,武松打虎,所打之虎,不是老虎而是蔡虎。
不過他的俠義之心,替天行道的情懷卻和《水滸傳》中的武松是一樣的。
舊武松墓在1964年已被平毀,如今的武松墓是2004年重建的,由墓圈、墓碑、石牌坊和墓道組成。牌坊上鐫有“嶔奇瑰偉”四字篆書,兩側石柱上刻著由中國文聯副主席、著名作家馮驥才撰寫的一副楹聯——“失意且伍豪客,得時亦一英公”。
景陽岡位於山東省聊城陽穀縣城東16公里張秋鎮境內。傳說為《水滸傳》中描述的武松打虎處。總佔地面積33.3公頃。景區內沙丘起伏,莽草叢生,林廕庇日,一派荒野景象。
獅子樓坐落在山東省陽穀縣城十字街首,始建於北宋景祐三年,涉及《水滸傳》、《金瓶梅》兩部古典文學奇書,小說中的武松便在此處殺了西門慶。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稱之為“世界為數不多的酒樓”。
人有真人,景有真景,而故事卻不是真故事,這就是關於武松的部分真相。
獅子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