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人都會有自己的憤怒情緒,並會透過適合自己的方式去發洩憤怒。青少年群體他們同樣也會產生憤怒的情緒,有研究表明,青少年在十五六歲的年紀,大腦產生情緒的器官組織已經成熟,換言之,作為成年人的情緒在青春期的孩子身上都會產生,但他們卻很難找到屬於自己的發洩方式。
作為父母,您是否在孩子哭泣、亂叫時,嚴厲喝止;您是否在孩子執意要玩魔方、樂高時,明令禁止;您是否在孩子悶悶不樂時,要他樂觀、堅強;您是否總是在孩子產生消極情緒時,給他講道理。
今天我想就憤怒情緒的原由,結合心理諮詢門診中的一位來訪者案例,淺談青少年的憤怒情緒。相信很多讀者也都曾在心理學文章中瞭解過青少年的憤怒,關於青少年憤怒,筆者想透過憤怒的型別和憤怒的解釋兩個層面,與讀者們共同探討。
憤怒的型別
憤怒的型別大致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向內的,一種是向外的。憤怒具有延展的特性,一個人產生了憤怒的情緒就一定會帶來相對應的行為。
1.向內的憤怒
更多是攻擊自身,這其中又分成了兩個部分一種憤怒走向了心理,攻擊了人精神層面。“怒不可遏,我真是太笨太傻,豬狗不如”,對自己的過分貶低,自尊心受損,人格打壓,喪失鬥志,失去信心,進而產生“我除了會生氣我還會什麼?我生氣了我憤怒了又能怎麼樣?我什麼做不了,那我也就不配生氣、不配憤怒”的情緒體驗,從而一步步走向抑鬱的深淵;另一種憤怒走向了軀體,有些青春期的孩子憤怒的情緒產生後沒有適合的通道排解,父母還會在一旁打壓,最後他發現我什麼也說了不算,我的身體我總可以說了算吧,有些青少年會拿起小刀劃自己的手臂、手背,更有甚者會選擇結束生命,這是青少年採取主動的形式處理憤怒,還有一部分青少年會採用被動的形式去處理憤怒,比如厭食症,“我不是不吃飯,是真的吃不下,沒有胃口”,以此被動地讓自己身體受損。
2.向外的憤怒
是向外界發洩憤怒,外界的物件大致又可以分成兩類一類是權威人物,比如老師、父母等,向權威人物釋放憤怒,是一種反抗壓迫的表現,“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就會有戰爭”,這類青少年往往屬於“順毛驢”,你越批評,他越叛逆。但這其實也是自我意識較強的一種表現,對於“自我意識”一詞,稍後會做詳細的解釋;另一類的物件可能是弱小群體,比如瘦弱的同學、年紀小的玩伴,向弱小群體釋放憤怒,是青少年逆來順受的表現,我在父母、老師等權威人物或是我打不過的人物面前產生的憤怒,透過我能夠打得過、不會對我造成威脅的人群發洩掉。
憤怒的解釋
筆者認為可以分為兩種,一種解釋是“求救訊號”,另一種解釋是青少年自性成長。第一種解釋是青少年向父母發出的“求救訊號”。當一個青少年他真的束手無策時,會啟用人類最原始的防禦,行動化。人類之所以稱之為高階動物,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人類學會並掌握使用語言進行溝通,而不像動物世界裡,兩隻雄性動物想要爭奪地盤,需要拼個你死我活才能罷休。作為人類,在存在利益衝突時,坐下來相互洽談才是取得雙贏最好的方式。而行動化會讓我們退化到人類最原始的防禦。行動化是人類保持了動物原始的野性,在感受到自身遭遇威脅時,人們很自然的會產生憤怒的情緒以及應激行為,很多青少年可能會破口大罵,還有些青少年會大打出手,他們的這些行為,意在阻止危險靠近,對其本身就是一種自我保護的舉動,也是為了向自己的至親發出“求救訊號”。
第二種解釋是青少年自性成長的開始。
相信很多讀者也都擁有心理學知識背景,對於青少年“自性成長”一詞我更習慣於解釋為青少年自我意識的迅速發展。不難發現到達青春期的孩子,總會有逆反現象的存在,有些青少年是違拗父母的旨意,有的青少年是打破原有的家庭規則,有的青少年不會再像以前那樣的聽話,對父母家人的管教會惡語相向甚至一言不合便會大打出手。
當下,很多家長將青少年的“青春期”都看作成了“噩夢期”,那又是什麼導致我們的青少年一步入青春期就彷彿是變了一個人呢?又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不會有自家孩子這麼大的變化?前文我們也提到,青春期的孩子會產生自我意識,並在青春期這個階段中,迅速發展其自我的意識。那自我意識又是什麼呢?自我意識簡單來說,就是以自我為中心,“我是誰?”、“我想做什麼?”、“我願意成為什麼”、“你憑什麼來指導我?”,處於青春期的孩子不再喜歡聽到別人說“你是***的兒子吧”,更希望他人直接稱呼他“你是***吧”;青少年在青春期階段,最反感的事情就是來自於外界的控制,“出門可以,8點半之前必須回家”、“我都給你安排好了,明天上午寫一上午作業,明天下午去遊樂場玩兩個小時,晚上學習一個小時後可以看半個小時手機”,看上去是父母無微不至的關心與照顧,但這些對於一個處於青春期的青少年來說,就是控制,父母在控制我吃什麼、穿什麼、幹什麼。孩子感受到的來自父母的控制一定會與他自身的自我意識發生碰撞,二者間的衝突可能是對當下很多青少年憤怒情緒最好的解釋。
如果您在其中看到了自己影子,那麼相信接下來的內容會對您很有幫助。首先給各位讀者呈現一個真實案例,因在進行心理諮詢前來訪者與諮詢師會簽署保密協議,案例中來訪者的資訊及私密性問題請恕筆者無法全盤托出。
案例
曉菲(化名),女,13週歲,初一學生。
自2018年起,來訪者稱總是會出現不好的情緒,感覺自己活得不真實,彷彿一天天都在做夢,周圍的一切都和假的一樣,內心充斥著太多的恐懼,但又說不清楚。和家裡人關係不好,父母經常吵架,祖父母也是經常吵架,小時會很苦惱放假了要回自己家還是去祖父家,因為兩個家都充斥著”。諮詢師觀察到來訪者情緒十分低落,雙目無神,動作較緩,手背上有密密麻麻網格狀傷口,整個手背幾乎潰爛。來訪者出生至1歲半由父母養育,1歲半到7歲期間住在祖父母家,父母晚上會到祖父母家裡吃飯,7歲上小學後回到自己家住。12歲五年級時,父母為了讓來訪者接受更好的教育送至外地學校讀書,半年後又回到本地讀書。
在家中和祖母關係最好,父親和祖父非常愛嘮叨,母親又特別較真。“小時候和奶奶、媽媽一起打撲克,我有時候耍賴,奶奶會慣著我,媽媽會很較真。全家人相比較,爸爸是對我最嚴苛的,從小刷牙都要求我一絲不苟,甚至不放心我自己刷牙,直到三年級還一直都是爸爸給我刷牙。爸爸和爺爺都是非常固執的人,爸爸十分的大男子主義,他決定的事情,絕對不會改變,也不容任何人質疑。
從幼兒園開始,我會把自己的心裡話說給‘小熊’聽,它是我唯一的‘真心朋友’,它會默默支援我,陪伴我,它不會批評我,更不會打壓我。小學二年級時,我被高年級的學姐欺負羞辱,要求我在全班人面前跪到講臺上,中午休息時拽我的頭髮不讓我睡覺。
我告訴媽媽,她找到學校去要求更換我的學姐,後來學姐更換了,但是我始終擔心還會有人對我不利。小學三年級,同媽媽一起去參加她的同學聚會,期間有個成年男子一個勁的想把我拽到屋裡去,媽媽趕到後他直衝我笑,我告訴媽媽那個人想拐走我,媽媽卻說是在考驗我,並沒有聽我過多的解釋。小學五年級,父母給我轉校到異地讀書,教學方式不同,上課我根本聽不懂,與同學的關係不好,也找不到人傾訴,‘小熊’更是不允許我帶著身邊,堅持了半年我最終還是崩潰了,提出不上學了,父母沒有辦法又把我轉回本地來。回到本地內心很煩躁,總是想發脾氣,有時就想在課堂上喊出來,尤其是聽到老師講‘必須、立刻、準確無誤完成什麼’會特別煩躁,後來沒有辦法繼續上學了,爸爸媽媽給我辦理了休學。
之後,我被送到一所專科醫院接受治療,我被關在裡面兩個周,我感到沒用,內心的怒火像是從未熄滅一樣,兩週後因為要參加畢業考試我出院了,回到學校,我內心又充斥了煩躁、怒火,我控制不住自己,拿起小刀瘋狂的劃我的手背,當我看著血從傷口上流出,從胳膊上滑落,心裡很舒服很爽,我感受不到疼痛,我只感受到原來我還活著。”
案例解析
來訪者的家庭環境:
父親存在嚴重的偏執,大男子主義,他不允許失控的情況發生,所以他會把每件事都安排的妥當,只要孩子按計劃實施就可以了,甚至有的時候他還是不放心,需要自己去為孩子建立好習慣基礎,這樣的一種窒息性的教育,沒有哪個孩子能夠承受的了。
爺爺也存在著嚴重的偏執,只不過他的偏執大多發生在與奶奶的日常生活中,所以老兩口經常的吵架,這也是控制慾強烈的表現,孩子的父親從小就是在這樣一個環境下成長,理所應當的學會了控制,傳承了“大男子主義”。媽媽十分的較真,從另個層面我們不難看出,其實媽媽也有著相當的控制慾,當生活中需要應對一個控制慾非常強烈的丈夫時,夫妻二人在生活中的爭吵往往是一觸即發。但面對一個極度偏執的丈夫,作為妻子很難在生活中獲得控制感,所以目標也就指向了孩子,她會要求孩子做她認為對的事情,不允許孩子釋放她的“壞”,這其實也就讓來訪者發洩內心怒火的開關從小就被關閉了。奶奶或許成為了孩子唯一的有利資源,她成為了孩子可以依戀的客體,在1歲半到7歲這期間,奶奶給到了孩子一定的心理空間,她承接了孩子內心的焦慮,不至於我們的孩子沒有任何發洩的出口,但是當奶奶不能長期陪伴身邊時,這個發洩的出口又再一次地被堵上了。
“小熊”雖然是一個玩具,一個物品,但是卻成為了繼奶奶之後,來訪者第二個利己資源。它不會發聲,默默陪伴,甚至可以對來訪者所有的情緒全盤接受,給到來訪者的感覺是一種舒心、自在、安全,面對“小熊”時,來訪者可以卸下防禦家人控制的鎧甲。它的存在讓來訪者在深夜或者煩躁不安的時候可以疏散自己的焦慮。
來訪者的家庭氣場:
來訪者的整個家庭氣場中,充斥著不容反抗的氣息,不論是來訪者的父親還是母親亦或是祖父,都在強調這個規則,他們都希望來訪者能夠按照他們的意願去成長,同時,他們也是在滿足自己內心的空虛。在不容反抗的家庭氣場下,來訪者從小就很難去“做自己”,更沒有辦法展現自我。
窒息的束縛下,來訪者的自性很難得到成長,但隨著年齡增長,來訪者步入了青春期,自我意識迅速發展,長期以來的家庭規則的束縛,讓來訪者非常想掙脫。我們都知道“種子的力量”,一顆小小的種子,能夠破土而出,也能夠夾縫中求生存,更是能讓水泥地面都裂出縫隙,這就是成長的力量。作為青春期的青少年,他們對於自性的發展也同樣勢不可擋,來訪者的自性發展一定會衝擊到原有的家庭規則,進而和長期以來的家庭氣場產生碰撞,碰撞的結果不用多說,一定是來訪者敗下陣了。自此,來訪者內心的憤怒也在不斷的加劇,煩躁的情緒溢於言表,對來訪者而言,像是被整個家庭所拋棄,她需要獨自面對,獨自成長,內心的不真實感油然而生,強烈的恐懼感也揮之不去。家長擔心來訪者的健康,送治於專科醫院,封閉兩個周的藥物治療下,沒有人去疏導來訪者內心的焦慮,心中的怒火也未曾熄滅,才會導致出了院來訪者選擇自殘。
心理諮詢方向:
相信讀者中有太多的心理學大成者,在此,筆者不敢託大,淺談一下自己的愚見。來訪者當前的心理諮詢方向筆者認為大致可分兩個部分,其一是來訪者個體諮詢,另一個部分為家庭系統治療。來訪者個體諮詢層面,諮詢師應著重於來訪者成長經歷中的創傷處理,後續跟進對來訪者人格層面的支援性治療,同時,逐步引領來訪者接受現實迴歸家庭,我們都相信家庭才是治癒人心理最完美無缺的地方。
家庭系統治療中,諮詢師應當對父母當前做法中對孩子的關心給予相應的支援,沒有哪個父母是不愛自己的孩子,作為諮詢師更是得透過家中的“愛”,喚起整個家庭的核心動力,只有每個家庭成員都以家中的“愛”為同心軸,整個家庭才能夠平穩的運轉起來,整個家庭中的每個成員才能夠受益改變。同時,也要透過心理健康宣教,跟來訪者父母探討如何應對青少年的青春期。
案例過後,很多讀者或許會恍然大悟,憤怒的小孩實則是個可憐的小孩,青少年的成長曆程中,作為父母,您的一言一行也正在影響著的孩子,當父母面對孩子的憤怒時,惡語相向甚至拳打腳踢,那麼就不要吃驚你的孩子為什麼會比別的孩子更容易憤怒、衝動甚至一言不合就打架鬥毆。只有懂得好好回應孩子情緒的父母,才能讓孩子從中習得處理情緒的最佳方式。只有愛,能穿越憤怒,聯結孩子的內心,使孩子和我們越走越近。當孩子憤怒時,我們家長需要耐心的傾聽和溫和的引導。努力去理解他的憤怒,為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