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出現了一門新興學科,叫耗散結構論。這是1969年由比利時科學家普利高津在“理論物理與生物學”國際會議上發表的《結構、耗散和生命》的論文中提出的。這一理論指出:一個遠離平衡的開放系統,透過不斷地與外界交換物質和能量,在系統內部某個參量的變換達到一定的閥值時,經過漲落,系統可能發生突變即非平衡相變,由原來的混亂無序狀態轉變為一種在時間上、空間上或功能上有序的狀態。這種在遠離平衡的非線性區域形成的新的穩定的宏觀有序結構,由於需要不斷與外界交換物質或能量才能維持,故稱為“耗散結構”。普利高津的這種“耗散結構論”,既有其正確的一面,也有其不正確的一面。
正確的一面是深刻地揭示了能量的耗散,而不正確的一面是耗散根本就不涉及質量問題。熱力學第二定律說的也是熱能量的方向性,或不守恆性而並不涉及質量問題。涉及到質量耗散問題,就是把耗散問題人為地擴大化了。正是由於耗散只是能量耗散,而不是質量耗散,所以,耗散並不存在結構問題。因為,結構是有質量的物體才存在的,而能量只是一維的。 一維的能量只是波動,它當然有大小,但能量的大小隻是一種疊加效應而且是不守恆的。因為,它沒有長、寬、高,所以就不存在結構問題。質量耗散就意味著質量不守恆,而截止現在,我們還沒有找到質量不守恆的任何依據。況且,一個宇宙,一個世界,如果質量不守恆,那它的穩定性何在呢?愛因斯坦的靜態宇宙的原理還能成立嗎?
不隨時間變化的狀態叫平衡態,隨時間變化的狀態叫非平衡態,所以,質量反應的是平衡態,而能量反應的是非平衡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