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不論是飲食文化,還是生活起居,都有自己的特點。古人們早已經為現代人總結出了一套道理和規律。比如說“伏久者,飛必高;開先者,謝獨早”這句話,意思是鳥兒善於蟄伏,才能夠飛得更高,率先綻放的花朵,往往也最先凋謝。 意思是隻有懂得收起鋒芒,踏踏實實做事情的人,才能成就大業。
而古人還對生死之事特別看重,認為人平時行善積德,在死後就能不用受罪。他們也對佛教有信仰,會去寺廟中拜佛,為家人和自己祈福。細心的朋友會發現,“寺”和“廟”可以拆開來唸。它們原本就有不同的含義。那麼,寺和廟到底有什麼區別?
寺,其實在古代指的官員任職或者辦案所在的地點。在電視劇《包青天》裡,不少案件都會交給大理寺來辦理。說明在佛教沒有傳入我國之前,就已經有寺的出現了,寺其實也是朝廷裡的一個機構,在這裡工作的管理官員,就被稱為“大理寺卿”。
時間來到唐代後,唐朝典籍《孔穎達疏》有過關於寺的解釋, 從漢代開始,三公辦公的地方,就被稱為“府”,而九卿辦公的地方,就叫做寺。在唐代,佛教很盛行,“寺”作為官方機構,就慢慢地變得越來越少了。
寺後來成為僧人長期生活修行的地方,也供奉著不少的佛像,這樣才有資格被人稱為“寺廟”,這就是寺的起源以及來歷。廟就跟寺有著很大的不同,一般是指供奉祖先的場所,不一定跟佛像有關。
隨著歷史的發展,當時的人們會把自己心目中的神仙,或者對國家有貢獻的人,會放到寺廟中去供奉。於是就有了大家所熟悉的關羽廟、孔子廟等等,還有城隍廟、財神廟等等這些地方,也都是人們經常聽見的寺廟名稱。由此可見,寺和廟擁有很大的不同。
在佛教未傳入以前,我國在古代早就已經有寺和廟的出現,而且,它們自身原來跟佛教沒有任何關聯。直到佛教來臨以後,才跟其有了一定的聯絡。對此,不得不佩服古代人高深的智慧,他們具有很強的創造力。所以,看到這裡大家也都明白了,雖然“寺廟”這一詞經常被人們提起,但是不能混為一談,畢竟這兩字各自有著不同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