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成年人遇到心理問題,往往因為他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以及足夠的見識,意識到自己心理出現了問題後,知道如何處理?如透過自我調節,或找專業的心理醫生治療。但是如果是一個未成年人遇到了心理問題那又該怎麼辦呢?他們更多的需要依靠父母的認知幫助自己擺脫困境。今天就要向各位父母介紹一本適合他們在養育孩子中,需要用到的一本心理學書籍《從出生到獨立》。
《從出生到獨立》這本書是孟馥、姚玉紅、劉亮等心理學工作者共同完成的,他們針對父母在養育孩子的每個階段可能遇到的困惑,以案例的形式呈現,深刻剖析原因,給出了專業的建議,為深陷育兒焦慮的父母們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方法。這本書圍繞家庭生命週期展開討論的,每位老師“認領”了個體發育過程中的一個重要階段,包括嬰幼兒期、學齡前期、學齡期、青春期、成年早期,各自講解了個體及其家庭在這些重要階段裡應該做的事情。而我最感興趣的是青春期。
因為接待了兩位來做心理諮詢的未成年來訪人,研讀本書後受到不少的啟發。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身上充滿了各種可能性,他們開始發展出屬於自己的,對世界和他人的一套看法。他們看似固執任性,但卻同時充滿可塑性。他們有時看上去沉悶不安,但卻也同時充滿活力。他們看似放蕩不羈,我行我素,但卻也充滿同理心,對人與人之間的感情異常敏銳。青春期不僅是個體一生中最動盪,和家庭衝突最激烈的階段,同時也是最豐富精彩的階段。
一位來訪者是初二的女孩子,因為一上學身體就出現各種症狀,不得已家長辦理了半年的休學;另一位是初三的男孩子,之前學習一直非常優秀,但是在三個星期前出現厭學情緒,儘管家長也很痛苦,不過還是準備為他辦理一年的休學。
在和兩位當時人面對面交流前,我自己也做了一些這方面的準備,其中就包括對本書第六篇兒童和青少年常見心理障礙篇做了研讀。在讀到“識別和應付孩子的抑鬱症”以及“我的孩子總是肚子疼”等章節時,我受到了很大的啟發。
為什麼孩子會患抑鬱症?
許多父母可能想不通,什麼都沒發生,孩子怎麼就抑鬱了呢?通常我們會認為一個人不開心,可能是因為遇到了某些創傷性的事情或者遭受了某些打擊。但抑鬱症就是這麼蠻不講理,它會毫無徵兆或毫無緣由地將我們的快樂奪走。
在社會層面,過重的學業壓力無疑是讓無數中國孩子抑鬱的重要因素,這一點已經得到大量科研資料的證實,前來就診的患者為考高分,逼著當學霸。有資料顯示中國是世界上學生自殺率最高的國家,而其中相當一部分孩子就是因為過重的學業壓力;學校霸凌和同學關係惡劣而患上了抑鬱症,而患抑鬱症的孩子的家庭往往有以下特徵,父母情緒不穩定,容易暴躁和焦慮,家庭氛圍極度沉悶,父母之間有長年累月的衝突,父母對孩子的期望過高,過度控制,讓孩子窒息;父母自己心理成熟度低,情感幼稚,父母對孩子的情感需要看不見甚至粗暴對待,父母自己就患有嚴重的抑鬱症或其他精神障礙。
孩子患“病”的症狀如何?
現今,抑鬱症已經成為世界範圍內最嚴重、造成疾病負擔最重的精神障礙之一,且兒童和青少年是抑鬱症的高危易感人群,其患病率高達23.9%,另外相對成年人而言,兒童和青少年抑鬱症患者的症狀更加複雜,更加嚴重,且引發不良後後果(如自殺,酗酒,退學等)的風險更高,因此兒童和青少年抑鬱症的嚴重性不容忽視。
此外,焦慮也是兒童期最常見的負面情緒,如果焦慮情緒持續存在,並對日常生活和學習造成負面影響,則可能發展為焦慮。障礙病理性焦慮的特徵是對未來威脅的預料,恐懼是對真實或想象的即將到來的威脅的情緒反應,在兒童期這兩者很難完全區分開來,兒童期焦慮障礙的臨床表現的變異性較大,絕大部分症狀不典型,孩子很難主動表述焦慮不安的情緒,往往以非典型的症狀呈現。
年齡較小的幼兒可能表現為哭鬧、拒食、緘默不語、對立違抗、大小便不規律等。稍大的學齡期兒童往往表現為軀體症狀,如腹痛、頭痛、嘔吐、胸悶等症狀,或者表現出拒學、對抗等行為。兒童期焦慮障礙的臨床表現與成年人焦慮障礙的差別較大,除了具有成年人焦慮障礙的亞型之外,還包括分離焦慮障礙,選擇緘默症等。
家長應該如何應對?孩子應該如何疏導?
1、及時就醫
2、尊重孩子恢復的節奏,不遠不近地陪伴和支援,接納他們有自己獨特的發展路徑
3、父母直接回應孩子的需求,直面家庭衝突,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注意自身心理功能的提升
總結:
我只想說每個人的心理發展都是一個連續的過程,我們此刻所做的、所感知的每一件事,不僅和我們當下正在經歷的事件相關,也和我們過去所經歷的人生故事前後相連。
換言之,要談青春期,不能只關注青春期,我們還需要把青少年當下的行為放到他們經歷的整個生命歷程中去看待。比如,一個看上去情緒難以管束的青少年,如果把他的生命時間軸拉回到童年期,可能會發現他有一對同樣情緒不穩定的父母,如果再把他的時間軸往回撥一撥,可能還會發現他在嬰幼兒期曾經被養育者忽視或虐待。
帶著這樣連貫的視角,我們才能更好地理解孩子為何當下會是這樣,以及將來他可能會變成怎樣。這樣我們看到的關於他的故事,才是相對完整的故事。所以,如果僅僅只是寫“青春期的故事”,在我看來是一個不完整的故事。
在這本書裡,大家可以從個體心理學和系統家庭治療雙理論角度,跟著各位作者通俗易懂的語言,去理解孩子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所要經歷的挑戰和改變分別有哪些,也能知道家庭應該做哪些相應的調整去支援孩子的成長。
換言之,這本書講述的不僅是孩子成長的故事,還是家庭和孩子一起成長的故事。對於不同年齡階段孩子的父母們,或許多多少少都能在這本書裡找到一點領悟、一聲共鳴、一絲感動、一點新意和一股希望。
寫給父母的養育心理學
¥44.5
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