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斌斌
隨著人口政策的逐步放寬,從二孩政策全面放開,到今年5月三孩政策的出臺,帶來了我國多子女家庭的比例迅速增長。
統計資料顯示,2013年之前二娃在新生兒中的比例約為30%,而到2016年,這一比例超過45%,到2018年更是已經超過50%。最新資料顯示,2019年全國新生兒數量超過1470萬,其中59.5%是二娃或以上。
新的人口政策變化不僅可能再次影響我國的家庭體系,也給社會科學領域學者從事家庭研究提供了新的樣本,為學者們在一個尚未被研究的文化背景中研究同胞關係提供了寶貴的機會。最新的研究顯示,多子女家庭的子女之間的關係,與父母處理子女間關係的方式、父母的養育模式密切相關。
多子女家庭的孩子更早習得社交技巧
從廣泛流傳的習語“兄道友,弟道恭”中可以看出,我國傳統文化十分強調和諧的同胞關係。正是由於這種文化傳統的影響,我國父母通常會教育孩子要保持和諧的同胞關係。
良好的手足關係確實會讓孩子受益終身。一項研究表明,多子女家庭的孩子在放學以後和自己的同胞呆在一起的時間,遠多於和其他人相處的時間。他們在同樣的家庭背景下接受到同樣的教育方式,並共同延續家族傳統,因而即使成年以後他們位於不同的城市,這些童年時就被打下烙印的回憶、情感和責任等都會貫穿其一生。
成年後,同胞之間的陪伴會明顯下降,但是其關係會在中年時趨於穩定,並延續終生。甚至還有研究表明手足接觸會成為其重要的情感關係之一,並與老年時期的健康狀況相關。
多子女家庭為孩子社交能力的發展提供了絕佳的機會。
有相當多的研究表明,孩子能從和兄弟姐妹的社會交往中學習社會認知技巧,展現出親社會而非反社會的一面,包括如何解決衝突、換位思考、提供情感支援,以及調節情緒等。
現有的這些研究闡明瞭手足關係對孩子各方面成長和行為的影響機理,或者證實了其間的相關性,更多無法確定的影響卻是取決於父母對孩子的養育是否得當。
解決同胞間的衝突,哪種方式更有效
那麼,在我們現實生活中,父母會使用哪些做法來有效地解決孩子們之間的同胞關係呢?
一個基於山東和浙江兩省10-14歲青少年樣本的實證研究探討了母親在同胞關係中的參與對青少年同胞間衝突的影響。
這一研究調查了母親參與的兩種主要型別的親子關係——積極引導和威權控制,對青少年同胞間衝突的影響,且這兩種模式都在其他國家的社會調查和研究中得到過確認和證實。
積極引導被定義為一種積極調節,即透過提出建設性的建議、鼓勵孩子解釋自己的觀點、指導他們在出現分歧時以和平的方式談判,從而讓孩子們保持良好的同胞關係;威權控制則是對同胞間衝突的一種嚴厲反應,包括言語懲罰、身體懲罰以及非引導式的直接干預。
在我國的研究結果表明,母親的積極引導與同胞衝突之間呈負相關,而威權控制與同胞衝突之間呈正相關。這說明,母親在解決同胞間的衝突和促進同胞間的積極互動時,積極引導比威權控制更有效。
此外,我國的家庭中,母親在參與同胞關係方面的積極育兒行為似乎與一般父母角色中“嚴父慈母”的傳統期望一致。也就是說,母親作為主要照料者,應當以溫暖和支援的方式來教育和培養孩子。
父母承擔的育兒壓力會影響子女間關係
同時,調查顯示,有兩個及以上孩子的父母可能比只有一個孩子的父母經歷更多的育兒壓力,而育兒壓力同樣也會對孩子的心理的和關係產生影響。
最近的一項研究以上海167個婚姻完整、有兩個孩子的家庭為物件,調查了母親的育兒壓力、母親溫暖的養育和同胞親密程度之間的關係。
研究發現,母親的育兒壓力越大,就會導致她們減弱使用溫暖育兒的方式,這會進一步導致子女之間的同胞親密程度下降。這似乎說明了,育兒壓力會影響養育行為,進而影響兒童與兄弟姐妹建立親密的關係。
那麼是否有一些潛在的保護性因素來解決育兒壓力呢?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父親的參與。尤其是在兩孩家庭中,父親需要積極配合母親的養育活動,父親以支援母親的方式共同撫養孩子是非常重要的。
兒童青少年的同胞關係質量,也對他們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產生重要影響。例如,我國香港地區的社會科學研究者Lam和他的同事在2021年完成了一項為期一年的縱向研究:以香港189個家庭的青少年同胞為研究物件,發現同胞親密預示著更高的親社會能力和學業水平;而同胞衝突預示著更低的學業水平,同時會導致同胞中的弟弟受到更多的同伴排斥。
父母和同胞:哪個對孩子的發展影響更大
家庭系統理論強調家庭是一個複雜的相互關聯的系統,它不僅突出了親子關係對兒童發展的重要性,而且強調同胞關係的影響。此外,從畢生發展的角度來看,親子關係質量隨著子女年齡的增長會逐漸下降,但是同胞關係質量在整個青春期和成年期都保持著穩定的發展。因此,同胞關係可能會顯著影響個體的發展。
一項為期一年的縱向研究基於我國蘭州地區平均年齡為16歲的青少年樣本,探討了青少年與父母和同胞之間的積極或消極關係如何影響他們的適應問題。
透過在同一模型中探討青少年與父母和同胞之間的關係,該研究能夠在一年後測量出每個家庭成員在預測青少年適應問題方面的貢獻。研究結果表明,與父親的積極(而非消極)關係和與母親的消極(而非積極)關係與青少年的內化問題(例如,抑鬱、焦慮等心理健康問題等)有關。此外,控制了與父母的關係之後,同胞衝突仍會影響青少年孤獨感,而同胞親密則減少青少年孤獨感、抑鬱和問題行為的發生。
另一項三輪的縱向研究調查了來自浙江省平均年齡為13歲左右的青少年的害羞行為與父母和同胞對其的親密度之間的雙向關係。害羞被定義為一種在新奇或陌生的情況下表現出恐懼和焦慮的退縮行為。研究結果揭示了同胞親密度會減少青少年的害羞,而青少年害羞的減少又會反過來增強同胞親密度。然而,在父母親密度與青少年害羞之間並沒有發現這種雙向的關係。從這項研究看出,對於一些社會能力,同胞的作用似乎比父母的作用更大。因此,讓兒童多與自己的兄弟姐妹互動有利於他們社會能力的發展。
基於我國現有的實證研究,父母因素(如父母如何與兩個孩子專案、兩孩父母壓力和父親參與等)對我國兒童與青少年同胞親密度和衝突具有獨特作用。同時,同胞關係的質量對人們的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均有一定的影響。未來對於兒童和青少年的發展,不應該忽視同胞關係的作用。
(作者為復旦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
來源: 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