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王廟位於都江堰岷江東岸的玉壘山麓,始建於東漢,是祭祀都江堰修建者李冰父子的宮觀建築。
在晚清民國老照片的世界裡,二王廟是相當突出的存在,存世舊影數量眾多。不過稍顯遺憾的是,此前,似乎很少有朋友比較詳細地總結這些照片,故而在此,我們將就這些照片做一個簡單的梳理,一求能更好地解讀它們,二求能幫助我們一起找到更多的二王廟老照片,尤其是一些罕見的角度。
需要提前說明的兩點是:一、二王廟在1925年遭遇過一次大規模火災,在梳理過程中,我們會突出這一點。二、梳理使用的核心示意圖為德國建築師恩斯特·柏石曼所繪,繪製時間大致為1908年。
好了,閒言少敘,單刀直入。首先,二王廟東、西山門,樂樓所組成院落基本沒有秘密,各個的角度舊影相當齊備,而且,東、西山門,樂樓的儲存狀況一直不錯。
自西山門外拍攝,可見西山門外側“澤濩兩渠”匾額和東山門內側“金堤重鎮”匾額。西德尼·甘博拍攝 1917年
自東山門外拍攝,可見東山門外側“功施萬禩”匾額和西山門內側“玉壘仙都”匾額。佚名拍攝 晚清
東山門內側,可見“金堤重鎮”匾額 亨利·阿加德·華萊士資料 1944年
西山門與樂樓的夾角處 恩斯特·柏石曼拍攝 1908年
不過,我們目前似乎並沒有見到樂樓背面的完整舊影,這應該是老照片的一個盲點。接下來,讓我們看三官殿(柏石曼圖寫作灌瀾亭)和靈官殿(靈官亭)。總體而言,這部分也幾乎沒有變化,不過請注意,最後一圖黃圈中的建築,我們事實上已不可見。
走過靈官殿,變化是巨大的,我們今天看到的景象,與下面兩張圖中的樣子一致。不過,這事實上是1925年大火後重建的結果。
山門 亨利·阿加德·華萊士資料 1944年
而在大火前,山門的狀況和重建後的差別很大,可以說,除了門前的兩隻石獅子外,我們很難把兩座山門聯絡起來。作為一個愛好者,我很難去評價兩者的優劣,只是很想說,下面第四張圖黃圈內建築我們在之前已然見過,個人認為,它的消失,使觀眾失去了一個視覺支點,比較遺憾。那麼,它是誰呢?別急,一進山門,一目瞭然。
回看靈官殿 恩斯特·柏石曼拍攝 1908年
原來,在由山門構成的戲臺兩側, 各有一座三層攢尖頂建築,大火後重建時,或許由於經費,或許由於別的什麼原因,它們被完全忽視了。
這裡,讓我們暫時跳過大殿,來看後面的建築,具體原因一會兒自然知曉。在大殿後,最重要的建築當屬聖母殿和老君殿(太極殿)。其中聖母殿掛“飛舄樓”,下面第一張圖即聖母殿正面,第二張圖則為聖母殿背後。而第一張圖黃圈內建築便是老君殿。
回到大殿,1925年焚燬前,大殿的存世舊影為數不少。非常有意思的是,這些照片完全出自目前在網路上流傳最廣的三位學者:德國建築學家恩斯特·柏石曼,美國地質學家羅林·張柏林,美國社會經濟學家西德尼·甘博之手。不過,老王殿和送生堂院落目前似乎並未見到獨立影像,我們只能從部分照片中看到它們的邊緣或頂部。
大殿右側院落 張柏林拍攝 1909
重點來了!以下四張圖是什麼?是焚燒後的大殿一帶。現在,相信大家應該明白為何要先看大殿後的聖母殿和老君殿了。因為在大殿被焚後,聖母殿、老君殿直面鏡頭,成了我們判斷位置的最好依據。此處,第二圖被標註為臨時大殿,顯然是大殿建設過渡期的非常之舉。第一二圖遠景為聖母殿,第三四圖遠景為老君殿。
大殿重建後,比原大殿稍大一些。而或許也正是在此時,大殿的主祀物件,由原本的李二郎,變成了李冰。關於這一點,我並未查到有效的資料,非常希望能有朋友分享一下。
重建後的大殿 亨利·阿加德·華萊士資料 1944年
此外,在二王廟後部,原本還有一座魁星閣,作為整組建築的收尾,不過後來由於相關建設,該小閣被拆除了。
魁星閣 柏石曼拍攝 1908年
最後,需要說明的是,這並非二王廟的全部舊影,為了便於說明,我放棄了一些角度雷同的作品和遠景圖。之後,我們會在總結都江堰舊影時,把更多的二王廟老照片貼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