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1、24年前香港迴歸,中方指揮官對英軍換防人員說:你們可以下崗,我們上崗。祝你們一路平安!
2、軟弱無能的清政府,因為什麼割讓了香港?
3、毛主席的遠見卓識:1949年主動放棄解放香港,是出於什麼考慮?
4、英方包藏禍心,鄧小平如何用有理有據的回應駁回撒切爾夫人?
【正文】
1997年6月30日深夜,香港,大雨。
中英雙方防務交接儀式在香港添馬艦軍營(即威爾士親王軍營)舉行。
現場聚集200多名各國記者、數千名香港居民,大家懷著熱切的心情,等待著一個歷史性時刻的到來。
當晚11點58分,距7月1日還有2分鐘。
擔任香港迴歸中英防務交接儀式中方指揮官的譚善愛和英方指揮官互相敬禮:
"我代表中國人民解放軍駐香港部隊接管軍營,你們可以下崗,我們上崗。祝你們一路平安!"
伴隨著譚善愛中校聲若洪鐘的話音,雙方指揮官的手握在了一起。
緊接著,英方指揮官下達撤離命令。當最後一名英軍士兵走出營門時,時針指向23時59分55秒。
英方撤退的同時,中國人民解放軍駐港部隊護旗隊邁著正步走向旗杆。
莊嚴神聖的時刻,終於到來!
在添馬艦軍營,在整個香港,在兩千多公里外的天安門廣場,在全世界所有生活著華人的地方,大家都在心裡激動地默數著:5!4!3!2!1!
7月1日0時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準時響起,升旗手神情肅穆的面向東方,將手中國旗用力一抖,隨著旗繩拉動,鮮豔奪目的五星紅旗,在香港冉冉升起,獵獵作響。
時間彷彿定格在這一刻!無數中華兒女思緒澎湃,熱淚盈眶。
中國人民解放軍駐香港部隊正式接管香港防務,它標誌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
香港,迴歸了。
大雨擋不住裝備精良、軍營嚴整的駐港部隊,任憑大雨傾盆,官兵們緊握武器,巋然屹立,紋絲不動。
更擋不住4萬名自發前來為駐港部隊送行的深圳人民群眾,他們眼含熱淚,手捧鮮花紅旗,在雨中久久佇立,目送駐港部隊遠去。
大雨沒給任何人帶來負面情緒,反而覺得暢快淋漓,它將中國的百年恥辱洗滌乾淨,使香港迎來一個全新的未來。
香港為何在新中國成立48年後才回歸?
從大清朝遺留的百年屈辱,到新中國的振奮人心,
其中既有鄧小平同志提出的“一國兩制”之功,也有毛主席當年“暫時不動香港”的遠見卓識,包含的是兩代偉人的高瞻遠矚和鐵血手腕。
歡迎繼續閱讀,敬請關注瞭解更多!
01
在十九世紀之前,中國和西方國家是沒有邦交活動的。
其中的原因不僅是因為中西海路遙遠,帆船交通不便。更重要的一個因素是大清國的皇帝不承認別國的地位。
只要有西方國家使節前來,就必須要尊大清朝為“天朝上國”,以藩屬國自居。
彼時,西方國家來到我國東南沿海城市做生意,是“貪利而來,天朝施恩”。
雖如此,一來因為大清國力強盛,二來則我們用不著西洋物件,而西洋人卻把我們的茶葉、絲綢等物品視為奢侈品。
由此,西方國家也只好入鄉隨俗,任由大清制定通商規則。
這種情況持續到乾隆晚期(十八世紀末)。
英國逐步開始工業革命之後,海外市場的重要性一天比一天展現出來,就不再滿足於大清國給的一點點市場了。
最開始,英國依舊忌憚大清的國力。1792年,英國派遣馬戛爾尼使節帶著大量上等工業製品,前來為乾隆祝壽,想借機得到一個友好通商的機會。
馬戛爾尼學習了大量的清廷禮俗,輾轉數月來到北京,乾隆十分高興。
但是,在乾隆的眼裡,馬戛爾尼不過是一位藩屬國的貢使,要對他行跪拜禮,否則便不接受馬戛爾尼提出的“增加通商口岸”請求。
最初,馬戛爾尼並不答應,但後來他想了個折中的法子:我可以代表國家向你跪拜,但將來若大清國有使節去英國的時候,也要對以同等身份對英王行跪拜禮。
馬戛爾尼的目的,是為了表示雙方邦交的平等化,自己回國之後好有個交代。
但乾隆很不高興,拒絕了馬戛爾尼的要求,和平交涉失敗。
那時候,在中國的外國商人發現,外國並沒有什麼產品是對中國人有吸引力的,經過多年試驗,他們發現了一種可以從中國賺到大量銀子的商品——鴉片!
於是,英國東印度公司開始在印度鼓勵、獎勵鴉片種植,以銷往中國。
時間來到道光皇帝這一代,西方國家對中國的鴉片輸入達到巔峰。
道光元年,西方對中國的鴉片輸入量為五千箱;到道光十五年,增加到了三萬箱。
每年用鴉片從中國換走了大量白銀,道光皇帝對鴉片十分抵制。
道光十九年(1839年),林則徐前往廣州收繳煙土,收繳後將煙土全部燒燬並用海水沖掉,史稱“虎門銷煙”。
當時的英國商業督監義律將林則徐的禁菸過程報告英國政府,英國政府震怒,隨即派遣海陸軍隊來華。
交涉過程不談,英方要求鴉片賠款並開放通商口岸遭拒後,艦隊向北邊打邊北上,攻陷了舟山、虎門、廈門、鎮江等沿海城市,並霸佔香港島。
1842年8月4日,英軍兵臨南京城下,軟弱的清政府無力抵抗,只能接受英國的要求,不平等的《南京條約》將香港割讓給英國。
1896年,英國強迫清政府將九龍半島地區“租借”給英國,時間為99年。
從1842年割香港島算起到1997年香港迴歸,香港離開祖國懷抱長達155年。
百年屈辱,一朝迴歸,且看兩代偉人如何高瞻遠矚。
02
1949年10月14日,中國人民解放軍以秋風掃落葉之勢解放廣州以後,揮師南下,很快便抵達深圳河北岸。
對岸,就是香港。
過不過河?這不僅是解放軍要面臨的問題,更是全世界關注的焦點。
其實,解放軍此時兵強馬壯,氣勢如虹,就算打過深圳河,也只是時間問題。
但是,毛主席卻在此時大手一揮,發出“暫時不動香港”的命令。
毛主席發出這樣的命令,必然有他的深遠考慮,這到底是基於什麼原因呢?
1949年初,全國解放形勢一片大好。
毛主席在修改周總理起草的《關於外交工作的指示》中,就明確指出:
中國不接受在國內有任何殖民地存在,但香港問題具有特殊性,要特殊對待。
這和當時的國際環境有關。
二戰結束不多久,美蘇兩國為了國際爭霸展開冷戰。世界分為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大陣營。
其中,社會主義國家的老大哥蘇聯控制著歐洲東部,而資本主義國家的老大哥控制住歐洲西部,雙方勢均力敵,誰也不敢輕舉妄動。
中國作為亞洲大國,成了美蘇爭霸的一個重要砝碼。
1950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美國迅速出兵干涉,目的就是想佔領北朝鮮,從而遏制中國。
但經過志願軍戰士們三年艱鉅卓絕的戰鬥,美帝國主義被趕出北朝鮮,擊碎了美國的春秋大夢。
由此,美國開始退而求其次,既然遏制不了中國,就對中國進行全面封鎖。
從南朝鮮到日本再到臺灣地區,美國對中國沿海形成了一條弧形的封鎖線。
但是,這條封鎖線有著關鍵的一點——香港。
- 可以說,如果當時我軍解放了香港,就等於自己把沿海地區的最後一扇大門關上了,在無形之中幫了美國的忙。
作為英國殖民地的香港雖然與英國有萬里之遙,卻有一條長期和英國直通的海上通道,只要暫時不解放香港,這條海上通道就可以為我所用。
解放軍要解放香港,英國壓根無力抵抗,可以說是不費吹灰之力。
但毛主席偉大的戰略眼光,早已看到將來美國封鎖中國的局面,所以下令“暫時不動香港”,提前對西方國家的封鎖做出了最好的應對。
- 其次,英國的實力在二戰中受到致命打擊。香港北靠中國大陸,南臨英國有著巨大影響力的東南亞,這種區位優勢對於英國也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毛主席“暫時不動”的策略,就好比和英國人做了一次“交易”。
在美蘇世界兩極的格局下,英國幻想著恢復往日的霸主地位,成為“第三極”,但如果失去了香港,英國在亞洲的影響力大大減小,“第三極”的夢想也就破滅了。
解放軍兵臨深圳河的時候,最緊張的就是英國人。英國在香港有自己的利益所在,不會完全跟著美國的指揮走。
如果此時我們選擇強行解放香港,等於把英國推向了美國的陣營,,對當時的中國沒任何好處。
這個決策帶來的效果也是顯而易見的。
新中國成立三個月後的1950年1月6日,英國政府就宣佈不承認國民政府,而承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合法性。
英國也是第一個承認新中國的西方國家,有了這個表率,不久後,丹麥、芬蘭、瑞士等國也承認了新中國。
事實再一次證明了毛主席的偉大眼光。
那麼,暫時不動的“暫時”是多久呢?
其實當時,也並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毛主席的高瞻遠矚,對此,毛主席解釋說:
我們不急,暫時維持這種情況,對我們只有好處。當然,最終我們還是要收回香港的。
1974年,毛主席接見英國首相希思時也曾對他說:
我們只剩下最後一個問題,1997年,我們要收回香港了。不過那時候我們就不在了,具體的由年輕人們去辦吧!
毛主席為人民操勞一生,連身後事都還在考慮國家問題。“到時候我們就不在了”這句話,到今日依然令人潸然淚下。
03
自1977年開始,有著鐵娘子”之稱的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四度訪華,其中兩次都是圍繞香港問題展開。
1982年9月,撒切爾夫人第二次訪華,這也是她第一次來為了香港主權歸屬的問題而來。
上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香港作為“亞洲四小龍”之一,是一個國際金融大都市,英方自然不願輕易撒手。
鐵娘子此次訪華是包藏禍心:想透過談判,謀求在香港的長遠利益。
她在訪問第一天的演說中提到:
今天我們已經進行了第一輪卓有成就的會談,還尚未著手關於香港問題的討論,我期待明天一起探討這一重要的問題。
鄧小平同志在人民大會堂隆重會見了鐵娘子。首次會談時,她主張在1997年的“99年租期”到期之後,延長租期,或者保留部分英國在香港的權利。
撒切爾夫人提出,在過去歷史上,兩國簽訂的關於香港的條約是“白紙黑字”,是有效的。
撒切爾夫人想透過大清朝的“條約”做文章,卻忽略了我國對收回香港主權的決心。
鄧小平同志毫不避讓會談的重點,他駁回了撒切爾主張後,單刀直入地提出,眼前重點工作應該是決定香港正式迴歸後採取何種管理模式,以及在1997年之前的十五年時間裡,如何保證香港問題不會出現意見不統一的情況。
同時鄧小平同志宣告,中國在香港的主權問題上絕不退讓,也不接受任何周旋。舊時代清政府和英國簽訂的三個不平等條約,新中國政府也不予承認。
用今天流行的話說,鄧小平同志的話叫“一開口就是王炸”,即使撒切爾夫人精心準備了自己的說辭,面對如此強硬的態度也無從施展,陣腳大亂。
撒切爾夫人換個角度指出,香港迴歸中國會使英國的國際地位下降。
而鄧公則滴水不漏地表示,香港迴歸其實對兩方都是好事,正式結束殖民統治後,英國的國際聲譽會有所上升。
此次會談並未取得實質性的進展,會談結束後撒切爾夫人表示,雙方後續應當透過外交渠道談判,以達成一個雙方都滿意的協議。
這個藉口無非是給自己留點時間繼續想辦法拖延而已。可見,英方面對我國的強硬態度雖然毫無辦法,但仍然不願放棄在港的利益。
有趣的是,當會談結束撒切爾夫人離開人民大會堂時,不知道是精神恍惚還是不小心,下臺階時一腳踩空,摔了一跤。
但我國自古是禮儀之邦,這一幕並沒有被媒體大肆宣傳。
這次訪華之後,因雙方未達成有效協定,真正的談判遲遲沒有開始。
在後來的幾輪交涉中,英方還提出了所謂“各退一步”的方案:“以主權換治權”。
所謂“以主權換治權”,就是用主權來交換治理權。
英方的意思是,可以將對香港的主權交還,但交還後要繼續由英國對香港進行治理。
滑天下之大稽!
眾所周知,主權就是一個國家對國土內領地的所有權,其中是包含治理權的,主權是治理權的基礎,少了治理權的主權,還算是主權嗎?
所以英方丟擲這一方案,表面上是同意歸還香港,實際上還是想繼續對香港進行殖民統治,是換湯不換藥的幌子。
針對這一方案,鄧公在1983年9月會見英國前首相希思的時候,表示這條路是行不通的,任何事情都不能組織1997年香港迴歸。
我國的堅持的態度,讓英方不再抱有那些痴人說夢的幻想,談判終於可以正常進行。
從1982年9月撒切爾夫人訪華開始,中英雙方一共經歷二十二場談判,才於1984年12月19日簽署了《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宣告》,聲明確定了我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的日期——1997年7月1日。
歷史遺留的問題終於定下解決方案,此時距香港主權平穩交接還有十二年時間。
《聯合宣告》也成了現代國際關係上的一個創舉,為各國透過和平談判解決歷史遺留問題提供了先例,受到各國的歡迎和借鑑。
04
1982年——1984年中英兩國關於香港問題的22場談判中,每次談判陷入關鍵點或者重大的原則性問題,鄧公都會親自做出重要指示。
除此之外,鄧公還多次親自接見英方外交官。
當時,在“國家主權”的核心問題上,有個最為敏感的話題:駐軍問題。
在這個至關重要的問題上,鄧公始終堅持“寸步不讓”的強硬手段,甚至為此“拍了桌子”。
其實,早在1982年撒切爾夫人訪華時,鄧小平就和撒切爾夫人提到過:我國政府,有權在香港駐軍。
然而,因為當時對迴歸問題尚且沒有統一看法,所以直到1984年進入到第14輪談判時,中英雙方駐軍問題的爭論仍然十分激烈。
英方以各種荒唐的理由強烈反對我國在港駐軍。為此,外交部專門也不敢輕易下結論。
1984年4月,外交部關於駐軍一事,專門給鄧小平同志寫了一份報告——《關於同英國外交大臣就香港問題會談方案的請示》,鄧公看完後,對報告作了一條旁批:
不能駐軍,還叫什麼中國的領土!在港駐軍一條必須堅持,不能讓步。
隨後,1984年的4月18日,鄧小平會見了英國外交大臣傑弗裡·豪。傑弗裡·豪在此次會談中表示反對駐軍,他說:
“中國保衛香港不是非駐軍不可……遇到外部危險時,再由中國政府派兵去香港”。
對此,鄧小平堅決態度地回應:
“我們派一支部隊去香港,不僅象徵中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對香港來說,更大的好處是一個穩定的因素。”
對駐軍的問題,鄧公為什麼如此在意呢?
從長遠來看,這是有關香港特區穩定和國家安全的問題,鄧小平在這個問題上是十分敏銳的。駐軍不僅體現了國家主權,也是保衛領土的需要。
1984年5月25日,鄧小平又對香港地區的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說:
“我們的立場是完全合情合理的……駐軍是國家主權的象徵,也是香港穩定和繁榮的保證。”
時間來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自改革開放後各方面實力都迅速騰飛,國際地位也顯著提高。英方也沒了與我國掰手腕的底氣。在鄧公的鋼鐵手腕下,英方不得不妥協駐軍問題。
1992年10月,當時的軍委副主席劉華清就解放軍進駐香港擬了一份方案。鄧小平看完方案後,旁批了兩個字“軟了”。
關於此事,鄧公後來也解釋過。
- 軍隊接受香港只有和平接收方案,沒有武力接收方案,不行;
- 1997年7月1日香港必須收回,不管英方用什麼藉口,如果出現拖延迴歸的情況,部隊就開進香港,一錘子砸死。
至此,英方也沒法再提一些無理的要求。
1997年7月1日凌晨,闊別了祖國155年的香港,順利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文章開頭,譚善愛中校對英方士兵那句聲若洪鐘的“你們可以下崗”,令每一箇中華兒女深刻地感受到:中國,確實強大了!
05
毛主席曾評價鄧小平是“鋼鐵公司”,說他“柔中寓剛”,說的正是鄧小平在處理事務上的果斷、鐵血手腕。
鄧公在香港迴歸問題上的堅定不移的態度和合情合理的解釋,粉碎了英方包藏的禍心,讓有備而來的英方不斷退縮,最終,香港迴歸祖國的歷史使命得以完成。
在這個問題上,兩代偉大領袖都表現出了偉大的政治家、戰略家的高瞻遠矚、未雨綢繆和深謀遠慮,至今令人敬仰不已!
【全文完】
本文部分參考資料:
《中國近代史》作者:蔣廷黻,出版社:武漢出版社
《鄧小平手跡故事》作者:孫東昇 蔣永清,出版社:重慶出版社
-END-
本文為@今晚讀書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說明外均來自網際網路;如有侵權煩請私信作者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