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筆尖侃史
編輯 | 筆尖侃史
圖 | 網路
導語:2021我國第七次人口普查結果出爐讓大家看出很多問題,這次統計的結果表明,我國的人口仍然是世界第一多,人口紅利仍在,人才儲備逐年加強,老齡化日益嚴重,教育和醫療問題將會成為社會的重中之重。
而大家將問題的根本歸結到大家工資上面:物價漲只有工資不漲,下面和大家盤點一下我國建國後國家領導人工資對比。
建國初期百業待興
新中國建立初期各行各業千瘡百孔百業待興,經歷幾十年戰火的中國急需要時間來緩和傷口。1949年10月,新中國從國民黨政府手裡接收過來的,是一個經濟瀕臨崩潰的爛攤子。1950年年初,在經過穩定物價、統一財經之後,市場發生很大變化,全國貿易系統的統一管理得以恢復。
沒收官僚資本,建立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這樣人民政府掌握了國家的經濟命脈,為人民政權的鞏固和國民經濟的恢復奠定了經濟基礎。
1950年,全國物價穩定,結束了十多年的物價上漲的階段。為解決中央財政困難,中央決定將全國主要財政經濟由中央統一管理,解決當時中央財政收支脫節的現象。1950年,國家財經開始好轉了。
1950年6月召開的中共七屆三中全會上,確立了爭取國家參政經濟狀況的基本好轉為黨在國民經濟恢復時期的中心任務,把黨的工作重心轉向經濟建設。
當時我國經濟產業異常畸形,工業在工農業總產值中所佔比重,1949年為4.9%,1936年為10.8%,1949年為17%,而且佈局不合理,70%的工業集中在沿海,只有30%的工業集中在內地。
毛澤東在1954年指出:現在我們能造什麼?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壺,能種糧食,還能磨成麵粉,還能造紙。但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
隨後1956年年底,中共八大指出:黨和人民的主要任務,就是集中力量解決這個矛盾,把我國儘快的從落後的農業國變成先進的工業國,確立把工作中心轉移到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上來。
當時中國經受國內外巨大困窘,因此制定一些列政策:我們要深刻認識到,政治上的獨立要以經濟獨立為支撐,要想鞏固和發展新生的革命政權,新中國經濟必須獨立自主,為了實現經濟獨立目標,相對於參與國際經濟迴圈的輕工業發展戰略,我國必須實現內部迴圈的重工業發展。
我國從1953年開始制定第一個“五年計劃”。從“十一五”起,“五年計劃”改為“五年規劃”。漸漸我國工業漸漸復興,形成了以鞍山鋼鐵公司為中心的東北工業基地;華北和西北也建成了一批新的工業基地;沿海地區的工業基地得到加強。
隨著國家出臺一系列政策,我國經濟開始復甦,1952年7月1日,政務院發出《關於頒發各級人民政府供給制人員津貼標準及工資制工作人員工資標準的通知》,下面大家一起看看我國領導人工資對比。
國家領袖-毛主席
毛澤東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和理論家。為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創立與發展,為中國各族人民解放事業的勝利,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締造和中國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建立了永遠不可磨滅的功勳。毛澤東的名字和光輝業績將永遠銘記在中國人民的心中。
毛澤東生前的生活開支同普通老百姓一樣,主要來源於工資,當然他的工資級別比當時一般公務員的工資自然高了許多。作為國家領袖,毛主席日常的開銷以及親朋友人之間的互動都是花自己的工資,但是毛主席自己的工資為610塊,而後三年自然災害時期,毛主席將自己的工資降到404塊。
作為一家之主毛主席家庭負擔也很重,當時,江青的收入不高,家中有生病的兒子岸青,還有在校讀書的女兒李敏、李訥和侄兒毛遠新。據悉但是江青的姐姐也在毛主席家中生活,這使得毛主席的工資很多時候捉襟見肘。
衛士長李銀橋曾受命為毛澤東家制訂了一份《首長薪金使用範圍、管理辦法及計劃》,把毛澤東、江青工資的開支分為主食(450元)、副食品(120元)、日用品(15元)、雜支零用(18元)、房租費(49.63元)、黨費(20元)、李敏、李訥讀書和生活費(每人每月25元)、李雲露(江青姐姐)生活費(30元)等9個專案。
國家的最高領導人,卻不會去花國家的錢,凡事都從自己的工資裡開支。自己家庭的日常開銷不用說,在大會堂喝茶是公事,都要自己開茶葉錢。平常自己喝的茶葉,抽的煙以及民主人士和國際友人交往中都是自己付賬,毛澤東404元的月工資,再沒有其他補貼收入,且事事都用自己工資開支的這種做法,應該是我們今天干部反腐倡廉的一面明鏡,成為我們學習的榜樣。
據毛主席的生活管理員吳連登和逝世後審查其財產的官員表示,毛主席餘留下來的稿費的確切數字是124萬人民幣,主席的稿費沒有作為遺產留給自己的子女,而是把這些錢歸黨、歸人民了。
吳連登說:“臨終的時候家裡只有幾百元錢,這是毛主席的全部財產,最後這個錢也交了公。另外,毛主席的銀行戶頭裡沒有一分錢存款。”
毛新宇說:“從爺爺去世以後,他老人家的全部遺產,包括生前用過的遺物,一律都由中央辦公廳保管,不僅我的父母,李敏、李訥姑姑都沒從爺爺那兒分到遺產,但是我們永遠繼承爺爺的這種偉大的精神遺產。”
毛澤東偉大就偉大在這裡。這也是人民愛戴他的重要原因之一。紀念毛澤東主席,應該落實在行動上,而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用我們的實際行動回報毛主席的教育和培養。
人民公僕-周總理
相信每一箇中國人對他都不陌生,他在革命年代浴血奮戰,他在和平年代鞠躬盡瘁,他身居總理高位,卻無一分錢的存款,他無兒無女,但所有中國人都是他的親人。他是無數中國人心目中大公無私的人民公僕。
周恩來總理是中國中國共產黨的楷模、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代表、中國中國共產黨的一面旗幟、是中國人民心中的一座豐碑、是中國中國共產黨的優良作風和傳統的化身,密切聯絡群眾的光輝典範、是人民的好總理、是中國人民的驕傲。
周總理一生雖沒有子女,但是周總理開支卻並不小。周恩來夫婦的清廉是人所共知的,多年沒有調過一次工資。他們夫婦的工資一直保持在747.5元(周恩來月薪404.8元,鄧大姐月薪342.7元)一個月的水平上。與眾不同的是,他倆都不管理自己的“家財”,也從不沾一分錢鈔票。
周恩來無暇過問家庭收支情況,只是每到月底由楊金銘向鄧穎超同志報一次賬。所謂“賬”也並非會計使用的那種正規賬冊,而是當時幹部使用的普通筆記本。這本記錄周恩來家庭收支的筆記本現在還收藏在楊金銘的長子楊毓祥手中。
而周總理雖然有404塊的工資,但很多時候都會將自己的工資補助給其他人,據悉周總理404塊工資的其中50塊給自己的二弟媳婦(周總理二弟在抗戰中犧牲,犧牲時望周總理幫助家人),其中的100塊補助給了自己的三弟。周總理三弟在抗戰中受傷,此後落下病根身體不能幹重活,常年臥病在家。
因此周總理工資只花250塊,周總理親自下達開會用餐“四菜一湯”的標準。他無論在工作中還是在生活中都起著帶頭作用。在國家受災期間,他帶頭減少自己的口糧。衣服舊了,他說補補還能穿沒必要買新的,即使這是會見外國友人時穿的正式服裝。
1959年開始,中國爆發了持續三年的自然災害,農民們種的莊稼也是顆粒無收,損失慘重。周總理以身作則,把每個月所規定的的27斤的口糧縮短到15斤,鄧穎超的口糧由25斤縮減至13斤,周總理親自給自己做出規定,要做到少吃魚、少吃肉、多吃菜。
工作人員擔心周總理的身體,按照原先所規定的量給周總理端上飯菜來的時候,遭到了周總理的批評,並且飯菜還會原封不動的退回。
周總理還非常重視自己的衣著,對周邊的工作人員說道:“我參加的活動比較多,國內外都會注意到,我必須在穿著打扮上體現出咱們中國人的形象”。小到毛巾,大到外套、手錶等,他都嚴格要求必須是國產的。哪怕其中製作的原料是來自於國外,他都堅持不穿。
周總理的衣服穿了很多年,磨損最嚴重的還是大衣右邊袖子的肘部。工作人員在整理的時候發現破了一個洞,於是想和周總理商量,再做一套新的。但是周總理嚴詞拒絕:破了一個洞,縫補一下就可以了,沒必要買新的。外賓們也不注意,我們請服裝店的師傅修補一下就行了。
周恩來外出工作,老百姓吃啥,他就吃啥。1961年 5月,周總理到河北省武安縣進行調查。5月3日,他一到伯延村,就同公社、大小隊幹部和群眾進行談話,詢問莊稼長勢和群眾生活。
中午12時多了,他堅持要去視察群眾食堂。在食堂裡,周總理看到鍋裡還有剩下的玉米麵糊糊,就對炊事員王三貴說:“在你們這吃飯行嗎?”王三貴一聽周總理要吃飯,看了看鍋裡的糊糊,為難地說:“這……”周總理和藹地說:“這就可以嘛!群眾能吃的我就能吃。”
王三貴看總理真要吃,就拿起碗來準備給總理盛飯。這時在總理身邊的工作人員把碗要過去,從口袋裡掏出手絹準備給總理擦碗。總理說:“這沒關係。”又把碗接過來送給了炊事員。總理高興地喝完了玉米糊糊。在四天的視察中,總理堅持和群眾同吃一鍋飯。
周恩來辦公室的陳設十分簡陋,室內只有寫字檯、小會議室桌各一個和幾把椅子,連沙發都沒有。周總理不允許給他購置辦公用品。兩隻落地臺燈是中南海的工人用鐵管子、洋鐵皮做的。兩個筆筒,一個是價錢最便宜的普通玻璃杯,另一個是山水玻璃筆筒,破碎後,裡外用橡皮膏粘合繼續使用。
三軍總司令、共和國元帥-朱德
“紅軍之父”“永遠的總司令”“中國軍人的偉大導師”林林總總好像很多詞彙都能聚集到朱德同志身上。
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在第二、三、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連續當選為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委員長。
在1956年9月中共八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並任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軍委副主席。1955年9月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
朱德同志身經百戰,歷盡艱險,功勳卓著,在每一個重大關頭都發揮了極其重要的歷史作用,為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實現中華民族的獨立和解放,建立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作出了傑出貢獻,下面大家一起看看朱老總的日常生活。
朱德元帥剛開始領取的工資加上補貼是649.6塊,到了1957年的一月份,朱德主動要求減薪,開始領579.5元的工資。兩年後,朱德再次要求降薪,又開始領460元的工資,三年自然災害期間,毛主席帶頭自降工資,於是朱德元帥、周總理等國家領導人的工資都是404塊。
據朱德之孫朱和平回憶一向勤儉節約的朱德,對錢的用處非常看重,為此還建立了賬本,把整個家庭的一分一毛記得清清楚楚,買肥皂、買煤、買鞋油等等,事無鉅細。
而個人的那本存摺,在他交完人生最後一筆黨費——兩萬餘元後,一切歸了零。朱和平說,雖然爺爺沒有給我們留下什麼物質上的東西,但他給我們留下了一筆精神遺產。
新中國成立後,朱德長期擔任黨和國家領導人,依然保持著簡樸的作風。難得的兩身較好的外衣,也只是參加重要國事活動或外出時才穿,一回到家裡,仍換上舊衣服。
他在家裡的衣服,已經洗得發白,領口和袖口都打了補丁。有的衣服實在太破,不能再補,朱德還捨不得扔掉,要求兩件拼成一件。
有一次,康克清先斬後奏,未經朱德同意,把裁縫師傅請到家裡,準備為他做身新衣服。
朱德見了裁縫師傅,卻講起勤儉建國、勤儉持家的道理:“衣服被子只要乾淨就好,補補能穿能蓋,何必買新的?給國家節約一寸布也是好的。這比戰爭年代好多了,那時候一件衣服得穿多少年!”
最後,工作人員出面幫助康克清解釋,說是為了參加活動時穿,朱德才勉強同意。
抗戰時期,有一次朱德看到警衛員往舊補丁上縫新補丁,便傳授起技巧來:“補衣服也是有講究的,要先把舊補丁拆下來,再縫新補丁,這樣補上,才板正牢靠。拆下來的舊補丁,還可以打袼褙、納鞋底。”
1958年,朱德到新疆伊犁考察工作,吃飯時看見接待人員要開酒瓶子,朱德便說:“不要開了,都是自己人,又不是外賓,不要浪費了。”
有時候,當地準備的菜多了幾樣,朱德就有些不自在,於是便婉轉地批評道:“這麼多菜!這裡大概沒有經過反浪費吧?”
1963年,朱德在廣西桂林視察工作期間,每餐剩下的豆腐乳,他都告訴服務員不要丟掉。在他看來,豆腐乳的黃豆是農民灑汗水種出來的,要製成腐乳又要經過工人多道工序的勞動。
因此,如果吃不完就倒掉,那就對不起農民和工人了。朱德在飲食上的節儉,不僅體現了一種習慣,更體現了他對勞動人民的深厚感情。
朱德主張:“衣、食、住、行以及日用等方面,無論是現金和物資,凡是可以不花的,就儘量不花;凡是可以少用的,就儘量少用,節省下來的現金和物資,都應當儲蓄起來。
這樣日積月累,就是一個很大的數目。”同時,每一個人都要做到節約,因為“一人浪費一點不得了,一人節約一點就是一個很大的數字”。這樣,既能滿足每個家庭臨時開支的需要,也能為國家建設積累資金。
今天,深感水荒、電荒、煤荒、油荒切膚之痛的我們,深深感到領袖們厲行節儉的細節魅力的永存。偉人很多精神讓我們敬佩不已,謹以此文致敬偉人!偉人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