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故】
2017年5月,習近平主席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的演講中指出:“中國古語講:‘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阿拉伯諺語說,‘金字塔是一塊塊石頭壘成的’。歐洲也有句話:‘偉業非一日之功’。”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語出荀子《勸學篇》。“跬步”用來形容十分微小的距離。古人將人在行走時抬起一次腳稱為“跬”,抬起兩次腳稱為“步”,因此跬為半步。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不去積累腳下一步半步的距離,就不可能行至千里之外。相對於孟子的“性善論”而言,荀子的理論更注重後天教化對人的影響,主張“化性起偽”,認為就天生的性情方面而言,聖人與普通人並沒有什麼區別。荀子消解了在戰國末年貴族與平民因血緣而固有的界限,提出“故聖人也者,人之所積也”,即想成為有修為的君子、聖人,就必須通過後天的不斷積累,才有可能實現從量變到質變的轉化。在這一點上,荀子與孔子的理論是一脈相承的,孔子在《論語》中也有諸如“學而時習之”這樣的觀點,強調不斷積累與勤奮學習。
根據唯物辯證法,世界的存在有兩個基本特徵——普遍聯絡與永恆發展。從簡單到複雜、從低階到高階的變化過程伴隨著新事物的不斷產生與舊事物的持續消亡。從整體上看,發展的趨勢是波浪式前進與螺旋式上升的,但是過程中的每一個階段都是從不平衡到平衡的運動,要想進入下一個階段,就必須依靠一步一個腳印的努力,任何發展都必須經歷點點滴滴的、紮實的積累過程,不存在跨越曲折的階段而直接達成目標的方式。人的發展亦是如此。而促使人自身不斷迭代、不斷進步的最為重要的動力就是學習。
時至今日,我們身處一個資訊爆炸的時代。一方面,來自不同渠道的資訊可以幫助我們拓寬視野、豐富對世界的認知,更加便利地獲知遠在萬里之外發生的新聞;而另一方面,對於整個知識體系的碎片化切割也成為很多網路媒體博得關注的一種新形式。隻言片語的金句,或對一個社會現象的“箴言式”解讀可能會因其文字的直白醒目而引發我們的共鳴,從而帶來一種即時的滿足感,但是這種片段化的知識卻不足以幫助我們獲得長足進步。唯有透過堅持不懈地學習,點滴積累,才能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夯實自身的學養。
點滴的積累,既是一種實踐行為也是一種意識。放眼人類的發展史,社會的存在決定著社會意識,社會的意識也反作用於社會存在。將這樣的規律安之於個體也是如此,首先應當樹立不斷積累的意識,戒驕戒躁、不急於求成:“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同時還要切實地付諸實踐,並報有耐心、恆久地堅持:“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從量變向質變的轉化。從“跬步”到“千里”的轉化,實際上就是量變和質變互相依存、互相轉化的體現,想要實現自身的持續發展,就需要不斷重複這種轉化,嚴格要求自己,不懈怠、不放棄。
作為黨員,只有不斷學習,增長知識,提高能力,才能在建設學習型政黨、學習型社會的實踐中發揮出自己應有的作用。“一個不讀書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民族”,重視學習、善於學習是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和寶貴的歷史經驗,100年來,我們黨領導中國人民革命、建設與改革的歷史,實際上也是一段我們黨重視並善於學習的歷史。只有繼續堅持這種學習精神,才能使我們黨在國際風雲變幻的大潮中繼續前進,走好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新的趕考之路。
(作者:黃競歐,系哲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