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一書中記載了唐朝宰相陸贄上疏唐德宗時的一句話:“惟以改過為能,不以無過為貴。”指的是不犯過錯並不是真正的可貴,有了錯誤能夠改過自新才最為重要。同樣的觀點,司馬光在《資治通鑑·漢紀》中也講過,“固不以無過為賢,而以改過為美也”。
談到過錯時,我們都熟悉古人說過這樣的話語,“人無完人”“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人又不是聖賢,哪一個還沒有點過錯?王陽明進而指出,“夫過者,自大賢所不免”,意思是說到過失,大賢人也免不了會有。“然不害其卒為大賢者,為其能改也。故不貴於無過,而貴於能改過。”由於能改正,因此並不妨礙其最後成為大賢人,所以可貴的不在於沒有錯誤,而在於能夠改正錯誤。這和“惟以改過為能,不以無過為貴”一語有異曲同工之妙。
奢望“無過”,既不現實,也不科學。如果像蔡桓公一樣諱疾忌醫,認為自己沒有疾病,當病毒侵入骨髓,“司命之所屬,無奈何也”。看不到過錯,本身就是過錯;認為自己沒過錯,本身就有問題。那些認為自己一貫正確、沒有過錯的,只是不願意別人提及自己的過錯。“掩己過而過彌著”,“過而不改,是謂過矣”,有了過錯而不改正,才是錯上加錯。
“見善則遷,有過則改。”錯誤發生後,哀之而又鑑之,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迅速改正,補上短板與漏洞,是應有的態度。魏源《道光洋艘徵撫記下》說道:“過時而悔,悔而能改,亦可補過於來時。”恩格斯曾說過,“一個聰明的民族,從災難和錯誤中學到的東西會比平時多得多。”汲取教訓,“一念之非即遏之,一動之妄即改之”,才能在改正過錯中不斷走向成熟、走向成功。
談到改過遷善時,還有一個如何對待改過之人的問題。馬克思曾幽默地說,“人要學會走路,也得學會摔跤,而且只有經過摔跤才能學會走路”。古往今來,一個人的成長絕不可能是沒有挫折、不犯錯誤的。春秋時期,秦穆公三用敗軍之將孟明視,孟明視痛定思痛,最終大敗晉軍。西晉大臣周處少時縱情肆欲,為禍鄉里,改過自新後剛正不阿,輕生重義,終為一代忠良。如果秦穆公在孟明視犯錯大敗時貶棄不用,就少了一位名將;如果老是以“三害”的眼光看待周處,後者則難有機會建功立業。“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長,不知人長中之短,不知人短中之長,則不可以用人,不可以教人”,同樣的道理,如果看不到人的變化,不知人昨非而今是,不知人昨是而今非,不僅與事實不符,更於事業無補。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黨員幹部並不是生活在真空之中,也不是天生就有“免疫力”,思想上也難免會“蒙塵”。掃帚不到,灰塵不會自己跑掉。身為黨員幹部,要勤於審視自我、解剖自我,時常擦拭初心,慎終如始,自覺清洗思想上的“灰塵”,進而避免行為上的錯誤。
我們黨歷經百年風雨而風華正茂。黨之所以偉大、光榮、正確,不是因為不犯錯誤,而是在出現錯誤之後能夠“隨時準備堅持真理、隨時準備修正錯誤”。面對複雜多變的國內外形勢,以及各種可以預料和難以預料的風險挑戰,我們只有始終不改初心勇擔使命,永遠保持自我革命的勇氣和行動,因時而變、隨事而制,做到有缺點克服缺點、有問題解決問題、有錯誤承認並糾正錯誤,戰勝一個又一個困難,從勝利不斷走向新的勝利。(李中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