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中國人的姓名為“姓+名”,簡潔明瞭。但先秦時期人們的姓名卻非常複雜,比如問你“孔子”姓什麼?你回答“姓孔”就錯了,孔子實際上是子姓、孔氏,然後名丘、字仲尼。那你可能又要認為“孔子”一名就是“氏+姓”,其實又錯了,“孔子”的“子”是古代對男子的美稱。儘管他姓子,但這裡並不是他的姓,因為先秦時期姓、氏有別,男子稱氏,女子才會稱姓。
先秦時期的人名可謂眼花繚亂,讓人摸捉不定。總的來看,先秦時期人名大致可視為“姓、氏、名、字、排行、美稱、親稱、職官、爵稱、諡法、日名、國名、食邑”這些要素的組合,一個人名往往包含其中的幾個要素。比如上面提到的孔子是“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下面進行詳細分析。
一、姓與氏
先秦的姓產生於遠古的母系社會,姓表明了血緣親屬,是氏族的標誌;氏是姓的分支,是家族的象徵。《左傳》中提到:“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母系社會中,人們隨母姓,所以說“姓者,生也”,當一個氏族逐漸壯大後,會產生很多分支,分佈在不同的地區,這些旁支別屬各自立氏以區分,但仍共用一姓。姓可以一直傳下去,氏卻可以經常變動。《通鑑·外紀》中說:“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上古八大姓:姬、姜、姒、嬴、妘、媯、姞、姚 。上古八大姓全含有女字,是當時母系社會的反映。
姓有三個作用:
- 族號。我國上古時期各氏族都有自己的姓,“百姓”一詞最初就指眾多的氏族。
- 別婚姻。同姓不婚,氏族內部不得通婚。
- 別親疏。氏族名稱同政治權利和氏族利益相聯絡,“崇恩愛,厚親親”。
進入奴隸社會後,姓也是區分階級地位的一個標誌,貴族才有姓,平民和奴隸沒有姓,“百姓”最初指的是諸貴族。
同樣地,最初也只有貴族才擁有氏,而且貴族內部也不斷進行等級分化,氏成為貴族男子別貴賤的符號,所以說“姓別婚姻,氏別貴賤”。在西周分封制下,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層層分封,嫡長子繼承君位,庶子(又稱別子)被分封出去,另立一家,獲得新氏,這就是“別子為祖”。別子的嫡長子繼承新氏家支,又成為新氏集團的大支,這就是“繼別為宗”。氏的得來大致有以下幾種:
- 以國為氏。如鄭捷(鄭文公)、齊環(齊靈公)。
- 以邑為氏。如韓氏、趙氏、魏氏。
- 以王父之名(或字)為氏。如孔丘,其祖先公孫嘉字孔父。
- 以祖父或父親的官職為氏。如司馬氏、司空氏、史氏。
- 以祖先之諡為氏。如莊蹻(楚莊王之後,“莊”是諡號)。
- 以居住地為氏。如西門豹、南宮适、百里奚。
氏單舉很少見,一般要加上一個“氏”字,比如“武氏”“姜氏”“尹氏”,這種類似於現代口語的“姓張的”,僅用於不重要的情境下。
二、名與字
名是出生所取,字是成年所得,男子二十歲行冠禮取字,女子十五歲行笄禮取字。字往往和名有意義關聯,一般名和字意義相近或相反,比如孔子的弟子宰予字“子我”(文言中予有我的意思),冉耕字“伯牛”,屈平字“原”。再如後世的諸葛亮字“孔明”,韓愈字“退之”。
名、字有時聯稱,比如“孔父嘉”(名嘉,字孔父),但是先秦時,姓、名一般不聯用。
三、排行、美稱、親稱
先秦時期的名字喜歡加上排名,即“伯(孟)、仲、叔、季”,象徵著老大至老四,嫡長子稱伯,庶長子稱孟,今天還在用“孟夏、仲夏、季夏”來表示夏季的三個月份。如“虢仲”“榮叔”“範叔”“士季”等人名,就表明了其排行。
美稱有“子、父、甫、太”。子可用於名或字前面或後面,伍員字“子胥”,冉求字“子有”。父與甫相通,比如“仲尼父”“仲山甫”。鄭遊吉稱“子太叔”。
親稱有“祖、考、妣,婦”,比如“婦好”“祖庚”“妣乙”。此外還有表身份的“後、君、夫人”等,比如“後姚”“君姬氏”“賈君”“許穆夫人”。(本條親稱和身份中有些名字是女子名,在此處順便提及。)
四、職官、爵稱
職官+名或字,如“王子比干”“司徒醜”“行人子員”。職官+氏+名字,如“行人良霄”。職官+氏+爵稱+名,如“宰渠伯糾”,等等。
爵稱有“公、侯、伯、子、男”,最普通的是氏(國號在內)加爵稱,如“魯公”“晉侯”,也可再加上名字,“召伯廖”等。金文中的“尹”有時也用作爵稱。
平民百姓沒有姓、氏和字,就在名前加上職業,比如“輪扁”“庖丁”。
五、諡法、日名
諡號是人死後用來評定其功過的文字,比如“文、武、厲、幽、桓、明、孝、獻、靈、恭、莊、懷”等等,諡號經常出現在先秦時期的人名中。最常見的是氏+諡+爵稱,如“周桓公”“國莊子”。也可省去氏,如“隱公”。諡+排行,如“孝伯”,或氏+諡+排行,如“臧哀伯”“管敬仲”。
商代人名的特色,是有甲、乙、丙等天干,即所謂日名。李學勤認為日名類似於諡法,是死後選定的,商代已有諡法的萌芽。如下圖殷商帝系表所示,商代君王有很多名字中含有天干的,比如“報丙”“太丁”“太甲”“祖辛”等等。
六、國名、食邑
名字中含有國名的很常見,如“曾侯乙”(國名+爵稱+名),“晉悼公”(國名+諡號+爵稱)。
名字中含有食邑的,如“隨季”(食邑+字)。
七、女子的姓名
上面主要是男性人名,根據這些不同要素的組合,有的男子甚至有七八個名稱,比如“士會”又稱“士季、範會、隨會、隨季、範子、武季、範武子、隨武子 ”。男子稱氏,女子則多稱姓,有的女子還有氏、名、諡、日名等,女子的名字也比較複雜。
- 排行+姓:孟子(魯惠公夫人,宋國子姓,非亞聖孟子)。
- 本國國名+姓:齊姜(齊國人,姜姓,嫁晉文公),陳媯(陳國人,媯姓,嫁周惠王)。
- 丈夫國名+姓:韓姞(蹶父之女,姞姓,嫁韓侯為妻)。
- 丈夫諡號+姓:莊姜(齊國人,姜姓,嫁衛莊公),宣姜(齊國人,姜姓,嫁衛宣公)。
- 丈夫氏+姓:欒祁(範宣子士匄之女,欒黶之妻)。
- 自己諡號+姓:戴媯。魯自文姜後,夫人多諡以尊夫人。
- ……
氏+姓最為常見,稱母氏還是夫氏則視情況而定。當時也習慣上稱某個女子為“某氏”,比如《鄭伯克段於鄢》中的“姜氏欲之,焉闢害?”。多女共事一夫等原因,還會在女方名字前加“大”“小”“長”“少”等區別字,比如“長衛姬”“少姜”。像男子姓名一樣,女子姓名也可以加排行、國名和美稱“子”字,比如“紀季姜”(母氏+排行+姓),“子仲將”“戎子”“吳孟子”。此外,親稱和身份上文已敘述。
八、練一練
先秦時期人名很複雜,需要結合歷史文獻仔細分析,比如“子”可能是爵稱,也可能是姓(宋國),還可能是美稱。下面是幾例常見的上古人物姓名分析:
- 孟姜女:孟是排行,姜姓。
- 蘇妲己:有蘇國人,己姓,字妲
- 姜子牙:姜姓,呂氏,名尚,字子牙,
- 齊桓公:姜姓,呂氏,名小白,齊國人,諡號“桓”,公爵。
- 楚莊王:羋姓,熊氏,名旅(呂、侶),楚國人,諡號“莊”,子爵,僭稱王。
- 管仲: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
- 微子啟:子姓,宋氏,名啟,後世稱微子、微子啟、宋微子,微是封國名。
- 伯夷:子姓,墨胎氏,名允,伯是長的意思,夷是諡號。他的弟弟叔齊同理。
- 商鞅:姬姓,公孫氏,名鞅,衛國人,封於商。
- 屈原: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說名正則,字靈均)。
從上面的分析來看,請想一想,齊桓公當時應該叫“姜小白”還是“呂小白”呢?周文王,姓姬,名昌,那麼先秦時期會有人稱周文王為“姬昌”嗎?
戰國時期姓氏逐漸合一,秦漢時,無論男女都流行“姓+名”的簡易形式,這種形式並沿用至今。西漢司馬遷寫《史記》時也感慨先秦的姓氏太複雜混亂,後人更是難以區分了,以至於古人有時也用“姓+名”去套先秦人名,這樣分析自然是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