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曾再新
在當 塗城鄉結合部,家庭稍有積蓄,就會蓋上一、二間瓦房。在砌房時,總要選上一塊刻有“泰山石敢當”字樣的青石塊,在院外或牆角上都要嵌上一塊長約高0.60米、寬0.30米、厚0.10米的青石作為西北牆角上的基石。
石敢當是一種石碑,上面刻有“石敢當”或“泰山石敢當”。石敢當有各種不同的樣式,有淺浮雕的,有圓雕的,刻有獅首或虎首,還有刻有八卦圖案的,也有什麼裝飾都沒有而只是刻有“石敢當”或“泰山石敢當”字樣的。石敢當最初是用來壓制不詳事物的,後來發展到後來則可用來祛風、防水、避邪、止煞等,現在多放置在街巷中,用於化解各種路的衝煞,尤其是“丁字煞”。
“泰山石敢當” 是我國一種地方文化習俗,據《中華文化大辭海》“居住”(146頁)條目中記載:“泰山有一勇士名叫石敢當,家住在徂徠山下橋溝村。他為人正派,啥都不怕,又會測字,名氣很大。泰安南邊汶口鎮有一戶人家的女兒被妖纏身,病得很重,慕名請石敢當來治。石敢當以12個童男童女敲鑼打鼓下跑了妖。妖又到福建去作怪為害,石敢當又被請往福建除妖,妖又竄往東北,石敢當想:全國這麼大,我怎麼跑得過來?泰山石頭多,乾脆讓石匠在石頭上鑿刻我的家鄉和名字——“泰山石敢當”,誰家鬧妖,把石頭靠牆一立就可以除妖了。傳揚開去,許多地方在蓋房壘牆時,就把“泰山石敢當” 的刻字石頭砌在牆上避邪了。此俗在我國流傳很早,恐怕與原始的自然崇拜、信仰萬物有靈相關。明代陶宗以在《綴耕錄》卷十七中雲:“今人家正門適當巷陌橋道之衝,則立一小石將軍或植一小石碑,憩其上曰‘石敢當’ 以厭禳之。”按西漢中游《急就章》中雲:‘石敢當’。顏師古注曰:“衛有石蠟、石買、石惡,鄭有石制,皆為石制;周有石速,齊有石之紛如,其後以命族。敢當,所向無敵也。”據所說則世之用此,亦欲以為保障之意。”
又據《中華文化大辭海》“信仰習俗”(571頁)條目中記載:泰山石敢當,民間所崇奉的鎮鬼壓災之神,此風俗始盛於唐代。北宋慶曆年間(1041~1048),張緯任蒲田縣官,在翻修縣衙時,得一石銘。其文為“石敢當,鎮百鬼,壓災殃,官利福,百姓康,風教盛,禮樂張。唐大曆五年(770)縣令鄭押字記。”其來歷主要有兩種說法:其一,為五代時勇士石敢當,素逢凶化吉,禦侮防危,故後人勒石,以求其保境安民。其二,西漢史游《急就章》中有“師猛虎,石敢當,所不侵,龍未央” 之句。北宋慶曆年間發現的唐代石銘,則屬於鎮宅之石,借用“石敢當” 之句,壯聲威,使其具有辟邪壓災,鎮鬼滅殃之神力,為靈物崇拜之表現。民間又傳:清康熙年間(1662~1732),有將軍名拜音達禮年,其邸舍與浮圖相通,不利居住,後求助於江西龍虎山道士,道士索紙大書“泰山石敢當”, 下署純陽子書,歸後勒石東南以壓煞。廣東省徐聞縣一帶民間傳說雲:清康熙年間,教任知縣到任不久皆卒於任上,後黃知縣得知此事,在赴任時帶一風水先生,經察,本縣一重寶塔之影正落於縣太爺公座之上,前任諸官皆因此而死。黃知縣遂於縣衙前立碑,上刻“泰山石敢當” 五字,此後遂平安無事。而廣大民眾則以小石人立於交通要衝,上刻“石敢當”,以鎮不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