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爾諾貝利事件”是人類歷史上一次重大的核事故,這次事故距今已有35年。經過多年的冷卻,以及事故發生後及時修建的防護措施提供的屏障,這座原本極具威脅性的核電站,終究不再是一個威脅。
切爾諾貝利核事故熔燬的堆芯存在很大安全隱患
看起來已經歸於平靜的切爾諾貝利,熔燬的核反應堆卻仍然存在不小威脅。這個看起來像“象腳”的爐芯,存在復燃的可能。實際上,融毀的堆芯是核電站事故後的核心產物,它還有一個特殊的名詞“克雷姆”。
歷史上一共出現過5個克雷姆,分別來自多次核電站事故。切爾諾貝利“克雷姆”更加出名,因為這座核電站設計功率更大。事故發生後,融毀的堆芯反應劇烈,伴隨著極高的溫度。核事故的重要危害在於輻射很高,克雷姆產生的高溫能夠融化地面,不斷下沉。
人們修建了多道屏障防止核洩漏
為了防止堆芯下沉汙染地下水,人們在其下方修築了一層“降溫帶”,阻止了“克雷姆”持續下降。事故發生後現場輻射值很高,想要了解具體的輻射值等資訊,存在很大安全隱患。在確保象腳不會繼續下沉後,過了六個月,研究人員才敢回到這裡收集樣本。
這時候切爾諾貝利堆芯輻射依舊很高,每小時輻射值有12000倫琴。人員無法在其周圍呆太久,核輻射會直接殺滅身體細胞。代謝越快的地方,細胞死亡速度越快,腐敗速度也越快。被象腳輻射照射過的人,會看著身體器官逐漸腐爛,最後在痛苦中死去。
經過對採集的樣本研究後,研究人員確認了象腳不會繼續下沉汙染地下水。之後人們便在核電站周圍修建了厚重的防護混凝土牆,但輻射並不會因為防護牆而停止。
十年後,一位輻射專家再次進入切爾諾貝利核電站,想弄清楚堆芯的具體情況。根據他的調查,原本修建的厚重混凝土牆,已經無法再阻擋堆芯的輻射,之後人們又在外圍修建了另一道屏障,總算控制住了輻射的洩露。
修建核電站做好及時預防措施很關鍵
然而堆芯畢竟沒有真正冷卻下來,這無疑是一個潛在的隱患。近年來,有研究人員發現核電站中有大量雨水彙集,如果這些雨水跟融毀的堆芯相遇,冷卻的“克雷姆”將可能重燃,由此造成的後果可想而知。
隔了這麼多年,人們在堆芯下方修建的“降溫帶”,已經無法再保證能夠阻止重燃的堆芯繼續下沉。而一旦堆芯下沉到地下水層,就會給周邊地區帶來很大安全威脅。由於發現及時,人們已採取措施防止可能出現的事故。
“克雷姆”終歸是一個潛在的安全隱患,如果疏忽大意,就可能造成難以挽回的後果。即使若干年之後,堆芯徹底冷卻下來,但處理起來也不是一件容易事。輻射會一直存在很長時間,如果沒有更好的防護措施,想要將堆芯進行深埋處理,難度還是很大的。
這座廢棄的核電站,已然成為了核事故的鮮明寫照。它的存在或許也是一個警鐘,利用核能需要保證風險可控,事先不做好防護措施,等到發生核事故,再處理就不是那麼容易了。
隨著核反應堆技術的升級換代,安全性也得到了顯著提高,切爾諾貝利這樣的事故很少再有發生的可能。人為因素導致的核事故可能性減小,但也不排除自然因素造成核電站事故。在修建核電站之前做好及時的防護措施很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