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原生母親影響,四姐妹都能有美滿家庭
合肥四姐妹是相較於歷史影響力極大的宋氏三姐妹外,在民國時期最有名氣的姐妹了。不僅才貌雙全,婚姻也很圓滿。
這背後最應該歸功於她們的生母陸英的悉心培養,但可惜的是在陸英36歲時就去世了,一共為張家生下了14胎,留下了9個子女。在她臨死前都在為自己的子女操心,並做了一系列安排。
因為她知道自己走後,自己的孩子們會有新的母親,而這個母親不會如她一樣疼愛他們。這位新母親就是張武齡創辦的樂益女中裡的一位老師,21歲就“喜當媽”的富有藝術氣息的絕世女子—韋均一。
年輕母親,矛盾不斷
有著姣好的外形,還讀過新式學堂,對自己的未來有目標和追求,還擅長崑曲和國畫。她進門後,為讓她感到自然舒適一些,張武齡採取了抹去前妻的痕跡,更是很少在家提及此人,並且讓孩子們稱她為母親。
讓她做了樂益女中的校長,帶她去上海看美術展、聽戲,支援她學習,鼓勵她發展興趣、愛好,還讓她考取無錫國學專修館本科。在家裡對於她與孩子發生的衝突也不加干涉。
這些行為更是加重了大家心理的積怨,孩子們覺得有人會代替母親的位置,霸佔父親和這個家,家裡的僕人也為前女主人打抱不平,並不對這個新來的主母買賬。
彼此都需要很長的適應期
要說這世上最難當的,也是最吃力不討好的就是“後媽”了。更何況還是年輕貌美自己還沒有孩子的女子,就要當9個孩子的繼母,確實足以想象是需要很長時間的適應期的。
這個和張武齡的長女張元和僅相差7歲的“母親”,也是在渴望愛情的年紀被張武齡的才貌吸引,不顧一切地選擇了他。卻不想嫁入他家後是此番景象,子女不順服於她,處事也格外艱難。
韋均一與張武齡結婚後在先的兩個孩子,都夭折了。於是疑神疑鬼了一段時間,感覺身邊全是不希望她好的人。等到她再懷孕,便乾脆直接回孃家安心養胎了,確保生下一個健康的孩子。
孩子們的年少無知,再加上繼母的年輕不成熟,後面的矛盾也就可想而知了。在面對張家這9個幼小的子女時,韋均一是很難真情實意的付出與喜歡的。
不能斷送學業,學習才能使她們過上想要的生活
韋均一和長女張元和只相差了7歲,對於正值青春期的少女和剛嫁入府的年輕母親,矛盾自然是最大的。
而且韋均一還在樂益女校擔任校長,所以無論在日常生活中還是孩子們在學校的學習生活裡,她對於四姐妹都是緊密掌控的。張元和因為與後母不和,是走了一段彎路的。
曾以學費太貴無法負擔為由,要張元和退學回家,斷了其的學習生涯。好在二女兒張允和性情十分剛烈並且足智多謀,不可能眼見著大姐的學業被後母斷送掉,便決定要為姐妹撐腰。
她想到的辦法便是向媒體公開了他們的家庭矛盾,想要得到輿論和民眾的支援,俗話說:“家醜不可外揚”。被張允和這麼一鬧,不僅張家面子上掛不住,而且韋均一還是當時女校的校長,只會另張家上下更加陷入輿論的漩渦裡面。
所以在她的為保護自己兄弟姐妹所做出的努力下,不僅讓姐姐不至於被退學,張家的其他孩子也都順利完成了大學的學業,才會有後面知書達理,才貌雙全的“合肥四姐妹”。
只是認識的時間不對,才會劍拔弩張
再後來,為外出求學三個年紀大一點的姐妹都離開了家。韋均一在那個時候已經適應目前的生活,和自己這個母親的身份。把最小的女兒張充和從寄養的家裡接回了家裡,一起生活。
其實無論是從崑曲還是從對知識的追求上來看,韋均一和這四姐妹都是有許多相同之處的,也是可以成為朋友或者知己的方式相處的,像後面和張充和一起生活時。
因為張充和出生較晚,與生母相處時間並不算長沒有特別濃厚的記憶與感情,所以對待這個繼母更能以平常的心態來相處。她們探討書法、崑曲,一起繪畫寫詩,也是相處十分融洽的。
就張充和自己後面的回憶,在《一生充和》裡,她也覺得和這位年輕並且富有才情的母親相處的非常融洽和美好的。
四姐妹都擁有著美好的未來
“合肥四姐妹”是民國時期的中式才女的典型代表。她們熱愛戲曲、精通詩詞、擅於書畫,有著較高的學歷,在對於傳統文化熱愛與尊重的同時,又有著她們進步和現代化的一面。
對於愛情和婚姻她們從一而終“上得廳堂也下得廚房”,既能做好賢妻也能做好良母。當時的人們都認為能夠娶到她們是非常有福氣的。有著古典的文化素養,也有著現代的文明思想。
大姐張元和對戲曲十分熱愛,她選擇的丈夫是梨園行的“戲子”顧傳玠。這個選擇在那個傳統社會里是很容易受人非議的。雖然後面顧傳玠改了行並且上了大學,但因為其是唱“崑曲”的戲子的原因,就連新婚去拜會親戚,都是被拒之門外的。
二姐張允和性格果斷豪爽,她選擇的丈夫雖然在後來是被譽為國寶級大師。但起初也不算一個理想伴侶,家境貧寒,因為對他提供過幫助的人太多,所以婚後也需要負擔很多人的生活。
而張允和卻願意和他一起創造他們的未來,才有了後面理想的生活和這個為國家作出巨大貢獻的國寶級大師周有光。
三妹張兆和在四姐妹中最為出名,因為嫁給了她的老師也是著名的作家沈從文。沈從文對張兆和的追求基本上是全校皆知,還是在張允和的幫助和撮合下才成就了一段良緣。
沈從文起初家世也不算好,張家算是豪門大戶,但並不在乎門當戶對,對於兒女婚事也未多加干涉。事實也證明,直到生命最後一刻,沈從文都是最愛張兆和的。
四妹張充和是四姐妹中才華最高的,也是結婚最晚的,在34歲的時候才與德裔美籍漢學家傅漢思結為夫婦,傅漢思非常欣賞張充和的才華。
張充和不僅精通古典文學,也是書法家和崑曲行家,他總說張充和代表著中國文化中最精華的部分。雖然嫁給了外國人,但他們也始終敬畏和學習著中國的傳統精華的文化。
在四姐妹都成家後,也懂得了當時韋均一的不容易,到了晚年也保持著密切聯絡,也算是比較好的結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