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3月的一天,在韶山開展農民運動的毛主席突然來到湘潭井灣裡一個名叫“福壽全”的雜貨鋪裡。此時店老闆郭梓閣正在整理貨架,看到毛主席如此匆忙趕來,立即明白可能發生了事情,他二話不說將毛主席帶到囤貨的倉庫裡,自己趕緊出去裝作什麼都沒發生的樣子記住整理貨架。
果不其然,沒過幾分鐘,就來了幾個民團成員,他們詢問郭梓閣有沒有見到一位身材高大衣著長衫的青年。常年做生意的郭梓閣自然知道該如何應付這些遊手好閒如同地痞一般的民團成員,三言兩語,連哄帶騙就把他們打發走了。擔心這些人緩過神來殺個回馬槍,郭梓閣又將毛主席帶到祠堂樓上,直到晚上才幫助毛主席安全轉移。
此時韶山的農民運動正在如火如荼地展開著,當地農民紛紛響應,這在一定程度上傷害到了本地大地主和軍閥的利益,於是他們聯合起來抓捕毛主席。實際上,這也不是郭梓閣第一次救毛主席,在毛主席開展農民運動期間,郭梓閣雖然不是農民,也沒有直接參與農民運動,但卻主動把家裡的雜貨鋪騰出來作為農會骨幹的開會地點之一。
每當毛主席與農會骨幹在雜貨鋪裡開會時,郭梓閣連生意都不做了,專門出去給毛主席放哨,正是郭梓閣的全力幫助,農民運動在井灣裡開展的非常好,可以毫不誇張的說,郭梓閣的“福壽全”雜貨鋪,在當時是十分重要的革命場所。那麼郭梓閣為何要如此鼎力幫助毛主席呢?他們之間有什麼淵源嗎?這還得從毛主席的少年時期說起。
郭梓閣比毛主席要大4歲,他的家族是當地的富戶,為了方便族人讀書,郭家就在井灣裡辦了一個私塾。由於毛主席的父親毛順生與郭梓閣家裡的“福壽全”雜貨鋪有生意往來 ,私交比較好,毛主席便得以進入郭氏私塾讀書,他也是私塾裡唯一一位不姓郭的學生。
由於毛主席的家距離私塾又有20里路,上學不太方便,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毛主席就居住在郭梓閣家裡。多年後,毛主席提起這段往事,仍心懷感謝道:我讀書的時候,他娘待我很好,還給我梳過頭。
值得一提的是,毛主席雖然是私塾裡唯一一位外姓人,且私塾裡很多孩子都比他大,但毛主席依然是毫無疑問的“老大”,在學生中一呼百應,經常帶著一群郭氏子孫翹課玩耍,下塘游泳,原因無他,毛主席天資聰慧,課業完成得好,又很講義氣,說話做事很有道理,大家都服他。
在私塾裡當老師的毛宇居是毛主席的房兄,比毛主席大12歲,對於毛澤東這個學生是又愛又恨。愛的是他的完美完成所有的作業,還能舉一反三,是所有人眼中毫無爭議的好學生。恨得是,這個學生太淘氣了,經常帶著一群學生在外面“胡鬧”,想要責罰他又沒有什麼理由,即便是出一些學業上的難題,毛主席也能迎刃而解。
我們都知道毛主席愛看書,有著很強的求知慾,在讀私塾的時候,毛主席已經看過了諸如《三國演義》《水滸傳》等名著小說,在他的影響下,私塾裡的學生也慢慢開始喜歡看書,且毛主席還經常給他們講書中的情節,就連很多村裡的老人都不甚清楚的情節,毛主席也能講的頭頭是道,有理有據。正是在這段時期裡,毛主席與郭梓閣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實際上,對於毛主席的學業,他的父親毛順生一直就不太支援,毛順生認為讀書就是浪費錢浪費時間,看書更是浪費燈油,他的長子自然是要繼承他的家業,讓一家人吃飽穿暖。嚴格來說,毛順生的想法不能說是錯誤的,畢竟養家餬口本就是男人的責任,只不過毛主席想做的並不是讓一家人吃飽穿暖,而是讓全國人民都能吃飽穿暖不受壓迫。
剛開始,毛順生將兒子送到與自己關係比較好的一家糧油店裡當學徒,但毛主席將大部分心思都放在了看書上,對於糧油店的工作並不上心,雖然從未出過錯,但明眼人都能看出來他的心思不在這裡。為此糧油店的老闆與毛主席進行了一番長談,正是這番談話,讓老闆意識到眼前這個身材高大的學徒絕非“池中之物”。
在店老闆以及多位親戚的勸說下,毛順生最終勉強同意讓兒子讀書,只不過在毛順生心裡依然覺得讀書沒有什麼出息,最多能給以後的繼承家業帶來一點點幫助。受這種心理的影響,毛順生給兒子寄錢時總會打折扣,為了能夠完成學業,毛主席經常找郭梓閣借錢,而郭梓閣一次都沒有拒絕過。
郭梓閣的父親去世後,“福壽全”雜貨鋪就全權交給他打理,在郭梓閣的經營下,雜貨鋪雖然說不上是日進斗金,但也是遠近聞名的一家店鋪,郭梓閣本人在當地也有了一些名望,而他與毛主席的關係始終未變。
1925年2月毛主席回到韶山開展農民運動,郭梓閣就全心全意幫助毛主席,又出錢又出力又出地方。雖然郭梓閣本人並不是農民,但他的雜貨鋪卻成了農民運動的秘密集結點,也是革命宣傳的據點,甚至把雜貨鋪裡的貨物拿出來供農會成員們使用。對此毛主席曾十分感慨的表示:郭梓閣是個好人。
國共合作破裂後,郭梓閣也遭到通緝,被迫外出避難,直到1937年,國共第2次合作,郭梓閣才得以回到老家繼續生活,此時他與毛主席已經斷了聯絡。新中國成立後,因為工作繁忙,毛主席也顧不上與這位“發小”聯絡,直到1952年,國家平穩發展,經濟建設取得一定的成就,毛主席才得以有空接待一些來自湖南的親朋好友。
1952年9月,曾擔任過毛主席老師的李漱清受邀去北京與毛主席會面,毛主席在信中還專門提到讓郭梓閣也一起來。但這句話卻讓李漱清犯難了,因為此時的郭梓閣被劃為地主,被管制勞動,不僅去不了北京,連通訊都需要得到組織的同意。
原來,郭梓閣在解放前用經營雜貨鋪賺到的錢,低價置辦了很多土地,解放後也就自然而然被劃為地主,土地全部被沒收了。當李漱清等人來到北京後,毛主席沒有見到郭梓閣,心中感到疑惑,在一次閒談中,毛主席詢問李漱清:井灣裡的郭梓閣先生還在吧?
李漱清如實回答:在的,只是家裡搞綠了(窮了的意思)。
毛主席記得在農會時期,郭梓閣的家境不錯,經常出錢出力幫助農會,以為郭梓閣沾染了什麼惡習,便繼續問道:怎麼就搞綠了?
李漱清頗為無奈道:劃了地主,成了被管制物件,也來不了北京。
實際上,李漱清非常清楚郭梓閣對於革命的貢獻,也深知郭梓閣與毛主席的關係不一般,這才毫不避諱地說出郭梓閣的現狀,也有意讓毛主席替郭梓閣說話,摘掉他頭上的地主帽子。只是毛主席聽完後並未表示,只是再次感慨的說了一句:郭梓閣是個好人。
李漱清回到湖南後,將這件事告訴了郭梓閣,郭梓閣非常感動,因為毛主席還記得他,還說他是個好人。此時就有人勸郭梓閣,給毛主席寫封信,只要毛主席一句話,他頭上的地主帽子 就能摘了。
郭梓閣猶豫了很久,還是沒有寫信,反而有些歉疚的表示:我也是跟毛主席一起鬧過革命的人,本該有比一般人更高的思想覺悟,但毛主席走後,我就拿賺的錢置辦土地,成了地主,如今哪裡還有臉給他寫信啊。
看到失落的郭梓閣,李漱清有些不忍心,就以郭梓閣的名義給毛主席寫了封信,信中內容主要是敘舊,捎帶提了一下近況。幾個月後,郭梓閣收到了毛主席的回信,內容簡練卻包含情誼:家境不佳,深表同情,你對革命的貢獻我很瞭解,寄人民幣200元,以作生活急需。
從這封信中,我們可以看出毛主席對於郭梓閣的關切,只是卻絲毫未提及“摘掉地主帽子”的事,讓人有些費解。實際上這並不難理解,我們都知道,毛主席一向公私分明,十分厭惡搞特殊。而於私而言,毛主席關心掛念郭梓閣,僅此寄錢給他,而於公而言,毛主席不能以自己的名義摘掉郭梓閣頭上的地主帽子,一切都應按照當地政府的法律章程辦事,即便毛主席身為國家主席也不會凌駕於法律之上。
1953年,郭梓閣生病,毛主席寫信問候,並寄來200元錢讓其看病,5年後,毛主席從親友口中得知郭梓閣生活困難,再次寫信問候寄來200元錢。1960年,國家遭受災害,毛主席深知郭梓閣生活困難,再次寫信寄錢。一直到1965年郭梓閣去世,前前後後共收到毛主席寄來的1700元,是整個韶山沖裡收到毛主席匯款最多的人。
但即便如此,毛主席從未替郭梓閣頭上的地主帽子說過一句話。郭梓閣深知毛主席公私分明的態度,也感激毛主席的關心,臨終前說了一句不太“恰當”的話:這個天下就應該是毛澤東的!
謹以此文紀念偉大的毛主席,這盛世,如您所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