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世在介紹鄧小平時,總是會稱他為偉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外交家”和“軍事家”。前三個“家”的身份是眾人聽得最多的,並且在鄧小平晚年時,他也大多以這三個身份出現,比如1979年訪美、提出改革開放方針等等。因此人們總是會無意中忽視掉鄧小平“軍事家”這個身份。
然而實際上,鄧小平在軍事方面的天賦也不容小覷,最著名的“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中的“鄧”指的就是鄧小平。並且毛主席、劉伯承以及林彪三人,都曾對鄧小平表現出來的軍事能力有過評價。那麼毛主席、劉伯承和林彪三人如何評價鄧小平的軍事能力呢?
首先是毛主席對鄧小平的評價。1966年,他在一次會見外賓時,聊起了一些我國著名的軍事將領。突然,毛主席把手往鄧小平站立的方向一指,笑著說:“要說打仗,小平同志也是一把好手,你別看他個子小,但他可是非常懂軍事的!南京就是他打下來的!”
毛主席此番言論並非空穴來風,只要瞭解了鄧小平在渡江戰役中的指揮,就可以明白毛主席的話了。三大戰役以後,解放軍的總兵力已經達到了400萬人左右,整個軍團士氣高昂。相反,國民黨軍總兵力只有204萬人,其中能夠參與戰鬥的只有140多萬人,整個軍隊萎靡不振,如果國民黨還要打,那肯定是不敵解放軍的。
因此蔣介石便決定“暫避風頭”。明面上發出公告告知外界自己下野,由李宗仁擔任代總理,暗地裡卻仍然獨攬國民黨的軍政大權,依託長江以南的力量積極擴軍,企圖東山再起。到1949年4月,國民黨已經在長江沿線上,共部署了115個師,大約70萬人的兵力,除此之外,還有美、英等西方帝國主義的軍艦佈置在上海吳淞口外海面。如此嚴密的“防守”,就是為了阻礙解放軍渡過長江解放長江以南。
針對國民黨軍隊的種種舉動,中央決定組織100萬大軍,發起渡江戰役,奪取國民政府的政治經濟中心南京和上海。1949年2月,中央決定讓由鄧小平、陳毅等將領組成的淮海戰役總前委,繼續在渡江戰役中行使軍事領導權和作戰職權。一個月以後,毛主席又在西柏坡召集鄧小平、陳毅等商討渡江作戰問題,會中主席對鄧小平說:“交給你指揮了。”
鄧小平依照中央的意圖和當時的形勢,親自制定了《京滬杭戰役實施綱要》,決定組成東、中、西3個突擊集團,分別由粟裕、譚震林和劉伯承指揮。作戰部隊定好了,接著是制定作戰方針,鄧小平決定採取“寬正面、有重點”的多路突擊的戰法,先攻擊沿江的國民黨軍,然後向南進攻,有重點地分路突破國民黨軍隊的防守。另外還讓第四野戰軍歸劉伯承的西集團指揮,在正面拖住白崇禧軍隊,以便讓第二和第三野戰軍渡江。
1949年4月20日,渡江戰役正式打響,解放軍完美地執行了鄧小平制定的作戰計劃。20日20時,我軍迅速突破安慶和蕪湖之間的防線。21日晚,粟裕指揮的東集團從鎮江、江陰之間渡江,另一邊的西集團也在劉伯承的指揮下,從貴池和湖口之間渡江。在我軍勢如破竹的強勢攻擊下,國民黨軍隊全線潰敗。我軍順利登上南岸,封鎖了長江。
國民黨軍隊被我軍全面突破後,於22日下午倉皇逃離。“代總統”李宗仁逃往桂林,而在南京的許多國民政府機構,則在倉促被轉移至廣州。4月23日,解放軍順利解放國民黨反動派統治的南京。至此,國民黨二十多年的反動統治瓦解崩潰。
渡江戰役勝利之後,毛主席還專門寫了一首詩來誇讚此次戰役,表示渡江戰役是“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正是由於指揮“百萬雄師過大江”鄧小平,在渡江戰役中,制定的優秀作戰方針,解放軍才能夠快速解放南京,結束國民黨的統治。因此鄧小平理所應當,能夠得到主席的那一句評價。
毛主席誇讚鄧小平是“小小的身體蘊藏著巨大的能量”,那與鄧小平共同指揮過軍隊的劉伯承又是如何評價他的呢?從劉伯承晚年關於鄧小平的回憶可以看出,他曾說:“帶兵打仗,小平同志才是最神的,他打仗是最不講規矩的。”
1940年,百團大戰以後,日軍在華北地區推行“強化治安運動”,加緊對抗日根據地的掃蕩封鎖。到1941年8月,日軍加快了對冀南抗日根據地的封鎖,在根據地周圍修築起第二道封鎖溝牆,阻擋了平原與山區的交通聯絡。為了粉碎日偽軍對我軍的封鎖,打通太行和冀南抗日根據地的交通線,八路軍第129師決定發起邢沙永戰役。
22日,時任第129師的師長以及太行軍區司令員劉伯承、政委鄧小平下發作戰指令,確定此戰役主要目的是打擊消滅與爭取瓦解偽軍,“特別以偽軍高德林系統在沙河以西之部隊為主要物件”。鄧小平決心以385旅擔負起主要突擊敵軍的任務,同時先後兩次將385旅旅長陳錫聯叫到師部作具體的指示。鄧小平要求陳在作戰時要摸清敵人的底細,做到知己知彼,才能精準打擊敵人的命脈。
透過我軍對敵人的偵察,鄧小平最終制定了部署,以“迂迴包圍、穿插分割、中心開花、各個擊破”的戰術手段,給高德林部以毀滅性的打擊。命385旅中的769團作為突擊公司窯的主要兵力,再分出一部分兵力去攻打申莊的敵人;令第13團攻打毛村、黑山和秦莊的敵人,同時阻止敵軍援救公司窯的敵人,再以14團攻擊三王村的敵人,同時也要肩負起阻止敵法昂援軍的任務。
8月31日午夜,第796團第3營排兵佈陣,迅速來到敵人的碉堡面前。突擊排計程車兵,隨即將幾十顆手榴彈扔進地方碉堡。敵人還未反應過來之時,就已被坍塌的碉堡掩埋,而剩下計程車兵就直接衝進去,將敵人控制住,第11連僅僅用了十幾分鍾就佔領了敵方一個礦區。
攻下一個礦區後,我軍信心大增,大家兵分三路,分別攻打別的兵工廠和礦區。到31日凌晨,我軍攻克了沙河、南和縣城和彭城鎮,並佔領了蓮花山5個碉堡。從9月1日到9月5日,日軍在我軍優秀的戰術圍剿下,死傷越來越多,直到完全失去抵抗能力。9月6日早晨,日軍的殘部在飛機的掩護下,倉皇潰逃撤離戰場,至此,戰鬥勝利結束。
戰後經過統計,我軍共擊斃日軍294人,斃傷日偽軍384人,生俘和撥正偽軍665人。物資方面繳獲了敵人長短槍共653支、輕機槍20挺、炮1門、兵工廠1座,同時攻克縣城2座、據點8處、碉堡53座。就這樣,邢沙永戰役瓦解了敵軍的封鎖,戰役後總結出來的瓦解敵軍的經驗,對指導後來的攻城、攻堅作戰與政治進攻戰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眾所周知,日軍在攻擊我黨是有著天然的優勢的,這個優勢就在於敵軍有精良的武器裝備,而且為了封鎖八路軍,敵人也是派了大量的軍隊駐守,可以說我軍榮武器到兵力都是不佔優勢的。
而鄧小平要求385旅,根據實際情況去攻擊敵人,並制定了相關的戰術,其實就是鄧小平“不講規矩”的一種表現。因為鄧小平在長期的革命中,發現我軍同敵軍最大的差距,就是長時間的火力壓制,有些時候甚至還要被敵人的兵力壓制。
可以說,我軍從一開始就處於“敵強我弱”的境地,要是按照“規矩”硬碰硬地打,那我軍早就要潰不成軍了。所以,鄧小平在戰爭中才形成了“不規矩”的打法。由此可以看出,鄧小平“不規矩”的精髓就是“取長補短”,靠戰術取勝。
除了毛主席和劉伯承給予了鄧小平如此高的評價外,素有“戰神”之稱的林彪對鄧小平的軍事指揮能力也作了相應評價。
當時林彪表示:二野打仗主要靠鄧小平。面對如此誇讚,鄧小平連連擺手,鄧小平雖然戰功赫赫,但是其很明白,他之所以能夠在戰場上屢建奇功,靠的是同志們的精誠團結、靠的是戰士們在戰場上的奮力拼殺,他不敢貪功。可我們能夠從林彪的評價中看出,鄧小平在軍事上對絕是出類拔萃的。
在淮海戰役中,鄧小平同志做出了全殲黃維兵團的決定,此決定在淮海戰役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黃維兵團只有一個兵團,其他國民黨軍官領導的都是兩到三個兵團,而且當時黃維兵團孤軍冒進,這就十分容易被我軍包圍,最重要的是黃維兵團是國民黨精銳的主力兵團,消滅了黃維軍團可以極大地打擊敵人士氣。
當時華東野戰軍在消滅黃柏濤兵團後亟待休整,難以持續作戰,中原野戰軍兵力又不足,各個擊破的話自然要撿軟柿子。因此黃維兵團成為了鄧小平攻擊的首選。黃維兵團被殲滅以後,國民黨軍隊就再也無法發起主動攻勢。
從毛主席、劉伯承和林彪三人的評價,以及鄧小平在各個戰役中的表現裡,可以看出,鄧小平的軍事才能是極高的,他指揮軍隊時靈活多變,從不紙上談兵,而是實事求是制定作戰方針。
儘管人們都在無意中淡忘了鄧小平同志“軍事家”的身份,但是鄧小平的軍事能力是真真正正存在的,而他無疑是我軍歷史上一位赫赫有名的軍事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