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美軍在太平洋戰爭中憑藉馬金島突擊戰扭轉了戰爭頹勢,其戰鬥過程和戰術方法至今仍為美國人所敬佩。但當外界希望該場突擊的指揮官交流戰術經驗時,他卻說,“這都是和八路軍學的,我是八路軍的學生。”那麼這場突擊戰具體發生了什麼,為何能成為太平洋戰爭初期為數不多的勝仗?美國指揮官為什麼直言是“八路軍的學生”?歡迎點贊關注,瞭解這次別樣的戰鬥。
登陸馬金
1942年的8月,美國珍珠港東側太平洋艦隊總部的潛艇基地,悄然駛出了兩艘潛艇。與普通潛艇不同的是,這兩艘潛艇沒有備用魚雷,拓展的空間用來運送211名士兵——這些士兵將去馬金島參與對日作戰。
經過9天的航行,美軍士兵們終於到達馬金島附近,但遺憾的是,天氣突變,在行駛過程中還悶熱不已的天氣,此時已經變成狂風暴雨。然而經過再三思考,指揮官卡爾森中校認為,這次難得的機會不能失去。
8月17日凌晨2點,是正式行動的時間。這時候的強風更大,整個海面上都掀起了巨大的海浪。卡爾森仍然下令強行登陸,並計劃在6點登陸並發動突襲。意外的是,馬金島上的土著居民對美軍很友好,用蹩腳的英語告訴他們日軍的位置。
美軍埋伏在日軍的必經之路,等日軍經過時,美國士兵悍然開火,頓時日軍的屍體躺了一地。雖然日本人迅速反應過來佈置機槍點和狙擊點,但是為時已晚。
日軍大潰敗
在進行突擊戰之前,美國曾透過B-17轟炸機進行資訊偵察,大致估算島上的日本軍隊有250人,但是當突擊戰真正打響之時,卡爾森發現情況比原來的計劃嚴峻得多。儘管美軍已經將大部分毫無準備的日軍擊斃,但自己還是付出了傷亡近20人的代價。日軍隱藏在棕櫚樹上,狙殺了至少9名美軍士兵。卡爾森不敢冒進,原地整頓,派出一支小隊擾亂日本人的視線。
然而在卡爾森整頓的時候,日軍也在忙不迭地搬救兵。不過這正符合卡爾森的目的。因為此時日軍的大部分兵力集中在瓜達爾卡納爾島附近,很可能對瓜島發起攻擊,所以美軍計劃派出一支小隊,突襲附近島嶼目標,轉移日軍的注意力。
馬金島自然就是這個目標。隨著馬金島上日本守軍的大規模潰敗,日本開始向瓜達爾卡納爾島傳送求援資訊,有兩架日本戰機中島E6N2型飛機及時增援,向美軍的潛艇投下炸彈,隨後又有12架日軍飛機趕來,好在美國的雷達十分先進,很早就偵察到相關訊號並沉入海底,避免了日軍的轟炸。
有兩架日本戰機中島E6N2型飛機及時增援,向美軍的潛艇投下炸彈
美軍在馬金島上待了一天,在所有的日本守軍都被擊斃之後,卡爾森開始執行原有目標,那就是摧毀日軍在馬金島上設立的軍事設施、並從日軍駐兵總部獲得了部分檔案和圖表,將獲取到的資訊傳遞給美軍總部。
在此過程中,日軍的空襲一直不斷,戰機一直在馬金島上盤旋,美軍士兵每隔一段時間就要躲入散兵坑;期間還有十幾名日軍登陸,但最終被美軍全殲。在日軍空襲珍珠島之後,美軍一直被壓著打,這次的小勝利雖然還起不到左右戰局的作用,但大大鼓舞了美軍計程車氣。
從哪兒學的?
整個戰鬥過程,其實和我國八路軍的游擊戰比較接近,而且卡爾森指揮的這個營,就被稱為“卡爾森突擊隊”。卡爾森本人也經常喜歡用一個詞,英文發音為“Gung-Ho”,美國人普遍認為這個詞像“工合”或者“幹活”。
不如說,這個詞更像“共和”,而這位卡爾森中校也曾經在中國服役過。他的游擊戰打法,就是從八路軍那裡學來的。這次馬金島戰役之後,他被認為是美國的“戰術大師”,媒體採訪時他也直言,這些戰術都是從八路軍那裡學到的。
1927年,31歲的卡爾森來到中國,他當時是美國駐華使館武官。在此過程中,他偶然看到了斯諾寫的《紅星照耀中國》,這本書把共產黨在中國的成就,描述得好像哥倫布發現新大陸。自傲的卡爾森感到很不理解,共產黨真的有這麼厲害嗎?
不過1927年的共產黨,還處於新生階段,卡爾森暫時無法接觸到;到了1935年,卡爾森再次訪華,不久之後全面抗日戰爭爆發,於是卡爾森終於獲得與共產黨近距離接觸的機會。
那時候的美國,其實對於一個新生的社會主義政黨是十分警惕的,但由於此時中國政府仍是國民政府,美國並沒有太多忌憚,再加上反法西斯戰爭的大背景,沒有對共產黨出手,只是讓卡爾森秘密把共產黨的情報傳遞給美國政府。那時候的卡爾森也不知道,本來只想做秘密情報員,沒想到反而做了八路軍的徒弟。
卡爾森從小就嚮往參軍
作為一個軍人,卡爾森最感興趣的當然還是八路軍的作戰方式。在與共產黨幾處的日子裡,卡爾森行走了近2500公里,走遍了中國北部的大半個地區。在數次觀摩八路軍作戰之後,他發出感慨,“八路軍發展了一整套陌生的軍事戰術”。
卡爾森很小的時候就嚮往參軍,一戰時曾經被派往歐洲戰場,他回想當時的作戰場景,感到非常枯燥,所有計程車兵都是正面衝鋒,沒有什麼戰術,這次戰爭能否勝利,從雙方使用的武器就能判斷出。
有一次,日軍派出700人的隊伍到抗日根據地,八路軍早就發現他們的蹤跡,但是一直沒有動手,直到日軍進入山谷,八路軍才藉助有利地形對日本人進行伏擊,最終日本人傷亡達90多人,而八路軍毫髮無傷。
八路軍才藉助有利地形對日本人進行伏擊,最終日本人傷亡達90多人,而八路軍毫髮無傷。
八路軍正是憑藉這種遊擊打法,才能夠在裝備精良、兵力充足的日本人手下佔到便宜。不過游擊戰的特點就是要邊走邊打,有時候為了能及時給日軍以強力打擊,戰士們需要攜帶著很重的武器,日夜兼程。
卡爾森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戰士們都帶著32磅重的裝置,一晚上走了90多公里,光路上就花了32個小時。卡爾森在軍隊中接受過專業訓練,都覺得這種行軍太苦太累,而當時正值抗日戰爭,八路軍接受的軍事訓練是有限的,竟然也能堅持下來。
在到達目的地之後還能全神貫注完成戰鬥任務,他實在不理解。有八路軍戰士回答說,因為他知道這次行軍的意義。卡爾森大感震驚,認為回到美國之後,也應該用八路軍的訓練經驗,訓練一支部隊。
卡爾森大感震驚,認為回到美國之後,也應該用八路軍的訓練經驗,訓練一支部隊。
美國的突擊隊
在中國的這段時間,卡爾森收穫頗深,除了研究了遊擊這種作戰方式,他還意識到思想教育對一支部隊來說多麼重要。
美國的軍隊是僱傭制,士兵們之間雖然沒有矛盾重重,但也沒有太深厚的感情,作戰時也不能說不勇猛,但總是少一些中國軍隊戰士之間的羈絆。他看到抗日戰爭期間八路軍條件艱苦,還曾經建議美國政府也向八路軍提供軍事支援,這引起美國不少政客不滿,甚至將他從軍隊中免職。
卡爾森一度非常沮喪,因為他很希望擁有一支八路軍那樣的部隊。誰知道不久,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美國急需軍隊作戰,卡爾森再次入職。
1941年底,卡爾森開始著手籌備自己的軍隊,他將這麼多年以來對八路軍的研究完全應用在了這支部隊——卡爾森突擊隊中。在挑選士兵時,他就特別注意每個士兵的心理狀態,在部隊訓練時間,他也抓緊對士兵們進行思想教育。
他還學會了八路軍將領的“以身作則”。在平時訓練中,放棄了軍官傳統,與士兵們同吃同練;制定作戰計劃時,也注意傾聽士兵的看法。在登陸馬金島作戰的過程中,卡爾森也拋棄了美國傳統軍官的做派,任何行動都走在前列,反倒是撤退的時候在背後給士兵們打掩護。這也導致卡爾森計程車兵們總是更加團結,美軍陸戰隊總部給予他很高的榮譽。
1946年,卡爾森因病退役,但他仍然十分熱愛八路軍。當他得知美國政府支援國民黨發動內戰時,十分生氣,因為他覺得只有共產黨才能領導中國。
即便後來躺在病床上,卡爾森依然非常關注解放軍的動態,看到戰勝國民黨軍隊時,非常驕傲自豪。他去世時,我國領導人紛紛給卡爾森發去弔唁信,感謝他在艱難的國際環境中對共產黨的支援。
從一個秘密情報官到衷心支援熱愛八路軍,卡爾森的轉變令人震撼,但這也正說明了卡爾森的自省和我軍思想的光輝。對於卡爾森說自己是八路軍的學生,你有什麼看法呢?歡迎留言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