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伏牛山腹地,伸手不見五指。10月上旬的一天,第83集團軍某旅要點奪控演練進入了收官階段,只要確保整晚目標安全,勝利就屬於他們。
“嘀嘀嘀……”突然,野戰指揮所內警鈴聲大作。配置在必經路段的紅外感測系統顯示有異物闖入。指揮員迅速藉助系統智慧分析軟體進行識別判斷,最後系統給出答案:大型動物誤入。
面對這一結果,偵察班班長王凱產生了懷疑:此時已是凌晨兩點,根據以往偵察經驗,這片山林鮮見大型動物出沒。王凱再次檢視紅外圖片,仔細核實資料指標,果斷給出了自己的判斷:“敵特”入侵。
一邊是電腦資料分析,一邊是人腦經驗判斷。到底要不要分派兵力前往偵察搜捕?如果分派兵力,指揮所必然空虛,“敵”有可能乘虛而入。所以,大部分官兵堅持相信電腦判斷。
這時,上級再次打來電話詢問情況。王凱稍加思索後,對戰場情況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彙報,並堅定地給出“藍軍‘敵特’入侵”的判斷。
上級指揮所經過慎重考慮,決定採納王凱的判斷,派出精幹力量前往搜捕。兩小時後,他們果然抓到了準備實施“斬首”行動的“敵特”小分隊。
電腦資料分析得出的結論緣何出現偏差?事後,藍軍“敵特”小分隊解釋,他們利用下雨天氣溫低的條件,藉助木板和泥土等掩蓋身體的紅外源,甚至還故意捉了幾隻動物進行闖關突破,誘導系統作出誤判。
演習結束,該旅組織專題討論,並請王凱分享了自己的感悟。官兵深刻認識到,借用資訊化、智慧化系統固然能快速判斷、輔助決策,但系統依據資料進行評判,一旦敵方掌握規律,就很可能找出系統漏洞,導致系統誤判。所以儘管引入了智慧化輔助手段,在指揮決策方面,人仍是主導因素。(本報特約通訊員 胡瑞智 石良玉 班建偉)
不可盲信“智慧化”
■第83集團軍某旅政治工作部主任 楊建華
人工智慧以其先進的演算法在軍事領域被廣泛應用,極大地改變了傳統作戰方式,有效提升了指揮決策的科學性。但我們應當清醒地認識到,依靠人工智慧輔助決策不等於不加思考地依賴人工智慧,特別在“智慧化”尚未完全成熟的條件下,人在戰場決策方面依然起著主導作用。
用兵之道,貴在隨機應變。未來戰場瞬息萬變,再高明的演算法也不可能預想全部情況,也會存在一些難以規避的短板和缺陷。對於指揮員來說,第一位的仍是不斷提高知敵料敵制敵能力,能夠快速洞察戰場,自主研判態勢、正確定下決心、科學制訂方案、實施精準指揮,扛起領兵打仗的責任。
來源: 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