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6月,為了徹底粉碎敵人的“擴充套件清鄉”,新四軍蘇中軍區第四軍分割槽主力部隊第一師第三旅七團(綽號“老虎團”)在江蘇如東一帶,和地方武裝、民兵緊密配合,對日偽發起了強大的以反據點為中心的攻勢,先後攻克了多處敵人重要據點。
6月21日晚,四分割槽如皋縣警衛團和當地民兵區隊來到如皋中部的小繆莊一帶宿營。潛伏的漢奸得到訊息後,急忙報告給了附近的栟茶鎮據點日偽軍。栟茶鎮敵人於22日拂曉前派出日軍1箇中隊100餘人、偽軍1個營300餘人,趁著漫天大霧,向小繆莊發起偷襲。
如皋警衛團接到報警後,立即兵分兩路——一路掩護當地民兵區隊和群眾迅速向西轉移,另一路主動和進犯之敵接戰,並將敵人向北引向耙齒凌地區。耙齒凌所在地為海河灘,因一條河從這裡彎了9道彎,形成了18個“齒”,地貌形似老牛拉著耕地的耙齒,所以被當地群眾稱為“耙齒凌”。該地地形複雜,便於和敵人周旋。
當日上午,新四軍一師三旅七團,在團長兼政委彭德清、副團長張雲龍的率領下向如皋縣南坎疾進,目標是消滅南坎附近的敵人據點。部隊以梯隊方式行軍,一營為右梯隊,團部率二、三營為左梯隊,以三營為前衛、二營殿後,團機關和教導隊、重機槍連走在中間。上午10時左右,三營已經走過耙齒凌,而二營還在後面2裡多路,團機關和教導隊、重機槍連和正在“乘勝追擊”的日偽軍不期而遇。
此時,地方武裝已經派人來向七團報告了敵情,團偵察員也來報告說,一股敵人從東南方向殺來,距團部只有一二百米,由於四周蘆葦茂盛,敵人一時還沒有察覺七團。彭德清和張雲龍冷靜分析了情況後當機立斷,決定立即投入戰鬥,堅決消滅這股敵人。彭德清隨即命令重機槍連佔領有利地形,對敵展開火力壓制,又命令團教導隊隊長秦鏡(兼任一營副營長)帶領教導隊奪取要點,阻止敵人的進攻;同時調後衛二營立即跟進,一營從側翼迂迴包抄敵人。前衛的三營聽到後面密集的槍聲,也立即回援,對敵人形成了合擊。
各部迅速投入戰鬥。七團教導隊有100多人,由全團具有戰鬥經驗的正、副班長和老戰士組成,戰鬥力強,經驗豐富。他們很快阻止了敵人的正面進攻,與敵人形成對峙。
敵人見正面進攻受阻,立即分兵向七團側翼迂迴包抄。恰逢一營指戰員及時趕到,雙方當即展開激戰,敵人一連發動四次衝鋒,都被一營打了回去。與此同時,二營也迅速投入戰鬥,一面配合教導隊向敵人步步緊逼。敵人抵抗不住,逐漸向東退去,前衛三營及時趕到,擋住了敵人的退路。
此時,敵人才覺察到遇上了新四軍主力部隊,立即展開突圍,但為時已晚。教導隊和二營從正面衝入敵陣,和敵人進行白刃戰,消滅了40多個日軍和100個偽軍,還活捉了3個日軍;三營和一營逐步推進,切斷了敵人各部之間的聯絡。
當耙齒凌戰鬥打響後,地方武裝和區隊民兵也紛紛趕來助戰,幫助圍捕逃竄的日偽殘兵,周邊村子裡的農救會、婦救會以及兒童團,在黨組織的領導下也趕來支援,救傷員、抓俘虜、為七團指戰員送水送飯。
殘餘日軍被新四軍分割為3個小塊,互相失去聯絡,最大的一股有四五十人,拼命以迫擊炮、機關槍作為掩護瘋狂突圍,但每次都損失慘重,最後只得丟掉迫擊炮和機槍,各自分散逃竄,但無論如何也跑不出中國軍民的銅牆鐵壁。逃竄中,日軍指揮官加藤大尉也被新四軍擊斃。殘餘的大部分偽軍為了保命,悄悄和日軍分開,躲進耙齒凌西南的一個村莊裡,等到八路軍衝過來時,根本沒有抵抗便乖乖投降了。
下午1時,槍聲停止。經過3小多小時的戰鬥,七團在當地民兵和群眾的配合下,全殲來犯一個日軍中隊和一個偽軍營,其中擊斃日軍中隊長以下100餘人、活捉14人,斃俘偽軍營長以下300餘人,繳獲迫擊炮兩門,各種步槍200餘支,此次戰鬥是創造了車橋戰役後蘇中第二次大捷,極大地鼓舞了蘇中抗日根據地軍民反“清鄉”鬥爭的必勝信心。
原文刊登於2021年9月23日《人民政協報》第10版春秋週刊
作者:賈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