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你最重要的資產是什麼?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恐怕答案都是清一色的房子。表面上來看,在年紀三十歲左右的階段,有老婆有孩子還有房子,這一系列景象看似很完美,但我們不得不承認這些都建立在金融槓桿上。也許家庭現金流有十幾萬,但在核算淨資產時,相信超過80%都揹負百萬債務。
僅從這一點來看,我們不得不承認一個現實,那就是新一代人消費觀念發生了變化,對於老一輩人來說,更多的是將財富存在銀行裡,正是基於如此良好的儲蓄率背景下,無疑是為樓市前進埋下最真實的經濟基礎。而在這國民經濟的迭代下,由於房價無序上漲的推動,買房和買更多的房似乎成為最有價值的投資,即使手上資金不夠,也會靠著僅有的現金流獲取銀行貸款。
客觀來講,任何市場經濟都有邊界線,原因很簡單,一旦形成市場規模效應,其供需關係就會本質變化。而從近些年樓市動向來看,市場正在發生一些潛移默化的改變,例如從調控次數來看,量化調控看似簡單粗暴,但事實上越來越多的城市習慣於此,最根本原因就是短期內立竿見影。其次過去依靠的政策和金融機構,對於開發商而言,現階段反而成為壓力,說白了以往的高槓杆,當下卻必須降負債。
介於如此尷尬的局面,一些開發商高層的動向引起了大家注意,例如6月16日,SOHO中國被潘石屹套現,其收購交易金融高達280億元;8月17日許家印卸任恆大地產董事長,令人有趣的是第2天,部分恆大高層開始拋售恆大股票。
從這一系列動向來看,由此可見當下樓市的確發生了變化,最近4大城市也是率先出手,給地價降溫。眾所周知上半年22個重點城市就明確通知將實施第一輪土地集中出讓制度,也許是溢價率、成交價等資訊達不到預期,也許是市場過於火熱,越來越多的城市開始延遲第二輪集中供地公告,其次在購地資金來源、競拍規則等都做了細緻的調整。而從這些轉變來看,都是為了遏制區域性投機的存在,換一句話說第一輪土地集中的資料,只是為了資料支撐,並沒有太大參考價值。
8月26日,廣州集中出讓48宗住宅用地使用權,其中溢價率從45%下調至15%,取消“競配建”出讓方式,多數地塊採取“限地價+競自持+搖號”的出讓方式。
8月29日,深圳再出出臺新的土拍規則,被號稱“史上最嚴”,溢價率下調至15%,地塊達到封頂後,透過公開搖號確定競得人,最高不得超過該宗地普通住房面積的40%。最關鍵的是購地資金必須是自有資金。
8月30日北京照樣修改了土拍規則,其中有單宗地塊溢價率不超過15%、首次採用搖號確定競得人、現場競“現房銷售面積”等。
而在8月31日,長春出臺最新新政,第三次土地集中出讓悄無聲息延期,其釋放的訊號令人深思。
從這4大城市動向來看,說白了就是給地價降溫,如果還持續上第一輪火熱拍賣,必然會影響房價的波動,對此毫不客氣的說第二輪資料照樣會影響第三輪政策走向。事實上對於這樣樓市格局,住建部相關負責人王蒙徽在8月31日釋出會上明確表態,認為當下住房的矛盾短缺轉變為結構性供給不足,城市發展由大規模增量建設,轉為存量提質改造和增量結構調整並重等。至於何為結構性供給不足,說白了就是市場資源分佈不均,解放頭部使用者手上的資源也可以稱之為另一種方式。
總的來說,今年房價風向變了,如果要說更加直白一點的話,那就是還想靠著房價差價來炒房,我只能說本金都有可能全部虧損。對於當下購房者而言,此時樓市才剛剛拉開序幕,金九銀十和年底的返鄉置業才是關鍵,今年買房看增值空間固然重要,但風險評估仍需要放在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