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請長按“[贊]”給我一個“太棒了”,非常感謝您的支援!
桂枝,《本經》稱其味辛性溫,主“上氣咳逆,結氣喉痺,吐嘔,利關節,補中益氣”。《本草再新》稱其“能溫中行血,健脾燥胃,消腫利溼”。在《傷寒雜病論》諸方中用桂枝者約佔40%,有取其辛散,有取其健胃,有取其行血,有取其興奮,而又有取其鎮靜。在各方中有為主藥,有為輔藥,也有作為反佐之藥,不一而足。不僅藥物配伍不同,作用改變,且用量大小,作用亦有差異。凡此種種,均有法度,可於《傷寒雜病論》中求之。
有人曾統計,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中用桂枝的方劑有77首,其中組方有74首,加味方有3首。《傷寒雜病論》桂枝最小用量18銖(2.3克),如桂枝二越婢一湯;最大用量5兩(15克),如桂枝加桂湯。桂枝味辛,性溫,辛以發散,溫以通陽,因此,桂枝是一個既可發散表寒,又可溫通裡陽的中藥。因桂枝溫陽力弱,故一般不列入補益藥物。
桂枝在經方中大概有如下功效:
一、通陽解表
1.用於風寒表實證
如麻黃湯、小青龍湯、大青龍湯、葛根湯、麻黃加術湯,以上各方都含有桂枝和麻黃。麻黃與桂枝配伍常用於發汗解表。麻黃、桂枝都屬於辛溫之藥,麻黃善走衛分,擅長於發散陽氣,開腠理、通毛竅,為發汗散寒解表之要藥;桂枝善走營分,專於透達,行於體表可解肌祛風,走於四肢可通經散寒。在以上各方中,桂枝與麻黃相須為用,既可助麻黃髮表散寒、宣肺平喘,又能通陽和營、祛除寒溼。
2.用於風寒表虛證
如桂枝湯、桂枝加葛根湯、桂枝加厚朴杏子湯。桂枝辛溫,辛能散邪,溫陽而扶衛;白芍酸寒,酸能縮汗,斂陰而益營。桂枝配白芍,發散之中寓斂汗之意,不致溫散太過;白芍配桂枝,固表之中有發汗之功,以免留寇之虞。
二、通陽行痺
1.寒凝經脈
如桂枝附子湯、甘草附子湯、當歸四逆湯、桂枝芍藥知母湯。以上各方均可治療痺證。《中藏經》:“痺者閉也。”《素問·痺論》:“風寒溼三氣雜至,合而為痺也。其風氣勝者為行痺,寒氣勝者為痛痺,溼氣勝者為著痺也。”桂枝辛散溫通,善於走表通絡,發散寒溼邪氣,通則不痛。
2.熱鬱經脈
如白虎加桂枝湯。白虎加桂枝湯,又稱桂枝白虎湯,由白虎湯加桂枝組成,最早見於《金匱要略》:“溫瘧者,其脈如平,身無寒但熱,骨節疼煩,時嘔,白虎加桂枝湯主之。”本方配伍特點是寒涼為主,酌加溫藥。原方中的用量,屬清熱藥的石膏和知母分別是1斤(48克)和6兩(18克),屬溫藥的桂枝用量僅為三兩(9克),因此,全方還是以寒涼清熱為主。白虎湯功能清熱瀉火,和胃降逆,加入桂枝意在溫通經脈,適用於邪熱內熾,兼有熱鬱經脈的病證。
三、通陽補虛
1.心陽虛
如桂枝甘草湯、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救逆湯、炙甘草湯。以上三方均屬桂枝甘草湯類方。桂枝甘草湯出自《傷寒論》64條:“發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主之。”方中桂枝用量4兩,可以說是所有經方中桂枝用量最大的(桂枝加桂湯中桂枝雖為5兩,但分三次服,而桂枝甘草湯是“頓服”,即一次過服完)。桂枝辛溫,入心通陽;炙甘草甘溫,補中益氣。二者相配,辛甘化陽,補益心陽。桂枝甘草湯是溫心陽的基礎方,藥味專捷,又取“頓服”,意在急復心陽。
2.脾陽虛
如小建中湯、黃芪建中湯。小建中湯重用甘溫質潤的飴糖為君,溫補脾胃,緩急止痛。桂枝溫陽氣,溫經散寒;白芍養營陰,緩急止痛。生薑溫胃散寒,大棗補脾益氣,炙甘草益氣和中。全方溫中補虛緩急之中,蘊有柔肝理脾,益陰和陽之意,用之可使中氣強健,故葉天士言:“理陽氣當推建中,顧陰液須投復脈。”
3.腎陽虛
如腎氣丸。腎氣丸出自《金匱要略》,具有補腎助陽的功效,主治腎陽不足證。方中附子大辛大熱,溫陽補火;桂枝辛溫,溫通陽氣,二藥相合,補腎陽,助氣化。重用乾地黃滋陰補腎生精,配伍山茱萸補肝陰,山藥養脾精,陰生則陽長,寓“善補陽者,必於陰中求陽,則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之意。
四、通陽利水
1.脾虛停飲
如苓桂術甘湯、茯苓甘草湯。苓桂術甘湯見於《傷寒論》“傷寒,若吐若下後,心下逆滿,氣上衝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以及《金匱要略》“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苓桂術甘湯主之”,具有溫陽化飲的功效,主治脾陽虛弱,飲停中焦之證。
2.痰阻胸陽
如枳實薤白桂枝湯、桂苓五味甘草湯、澤漆湯。枳實薤白桂枝湯出自《金匱要略》:“胸痺心中痞氣,氣結在胸,胸滿,脅下逆搶心,枳實薤白桂枝湯主之,人參湯亦主之。”本證因胸陽不振,痰濁內停,胸陽痺阻所致。用桂枝上以宣通心胸陽氣,下以溫化下焦陰濁,既通陽又降逆。降逆則陰寒之氣不致上逆,通陽則陰寒之氣不致內結。
3.水停膀胱
如五苓散。五苓散出自《傷寒論》太陽病篇,原治太陽蓄水證。五苓散五味藥中,除桂枝外,豬苓、茯苓、白朮、澤瀉均是利水藥。《素問·靈蘭秘典論》謂:“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膀胱的氣化有賴於陽氣的溫煦蒸騰,故方中用桂枝溫陽化氣以助利水,解表散邪以開表鬱,《傷寒論》示人服五苓散後當飲暖水,“汗出則愈”,開太陽之表,以利太陽之水。
五、通陽活血
如桂枝茯苓丸、桃核承氣湯、溫經湯。“血得寒則凝,得溫則行”,血行不暢,淤滯成瘀。三方中均含有桂枝,方中用桂枝辛溫通陽散寒,助赤芍、丹皮、桃仁、大黃等活血散瘀。溫經湯主治衝任虛寒、瘀血阻滯證,方中桂枝既有溫陽補虛之用,也有通陽活血之功。
六、通陽降衝
如桂枝加桂湯、苓桂棗甘湯、苓桂術甘湯。桂枝加桂湯主治太陽病發汗太過,耗損心陽,心陽不能下瘟腎水,腎中寒水之氣上犯凌心所致的奔豚病,故加桂二兩以加強溫通心陽、平衝降逆的作用。苓桂棗甘湯證是下焦寒水之氣欲上凌心肺,苓桂術甘湯證是心下水氣上衝,故兩方中的桂枝均有平衝降逆的功效。
今將有桂枝所組成的方劑作用,探討如下。
桂枝
中藥名。春、夏二季採收,除去葉,曬乾,或切片曬乾,本品呈長圓柱形,多分枝,長30~75cm,粗端直徑0.3~1cm。表面紅棕色至棕色,有縱稜線、細皺紋及小疙瘩狀的葉痕、枝痕、芽痕,皮孔點狀。質硬而脆,易折斷。切片厚2~4mm,斷面皮部紅棕色,木部黃白色至淺黃棕色,髓部略呈方形。有特異香氣,味甜、微辛,皮部味較濃。
《醫學啟源》:《主治秘訣》:去傷風頭痛,開腠理,解表,去面板風溼。
《本草經疏》:實表祛邪。主利肝肺氣,頭痛,風痺骨節疼痛。
功效
發汗解肌,溫通經脈,助陽化氣
1、散寒解表
治療因受冷引起的風寒感冒,流涕咳嗽等病有很好的作用。
2、溫通經脈
還可治風寒表證,肩背肢節痠疼,肩周炎風溼類風溼等病。
3、通陽化氣
也可治療陽氣不足引起的氣滯血凝,脘腹冷痛,血寒經閉等症。
4、風寒表證
寒溼痺痛;四肢厥冷,痰飲,水腫,心悸,奔豚等症。
5、護肝醒酒
桂枝對酒精性肝硬化,減少酒精中間代謝產物乙醛對肝臟的直接損害,也有一定作用。還能抑制肝細胞變性、壞死、促進肝細胞再生。
屬於退熱作用類的方劑
以桂枝為主藥的,為桂枝湯;為輔藥的,有麻黃湯,大、小青龍湯、葛根湯等;為反佐之藥的,有白虎加桂枝湯、木防己湯等。
桂枝湯適應於惡寒發熱,汗出,頭痛,鼻鳴,脈浮緩的太陽中風證,其主要作用,在於解肌。後世認為桂枝湯,是諸方之祖。這就意味著它的作用,頗為廣泛,決不侷限於解肌。柯韻伯說:桂枝湯乃滋陰和陽,調和營衛,解肌之總方。特別是曹師穎甫對桂枝的功能,說得很中肯,他說:“桂枝治寒溼凝泣於肌肉,陽氣不達於外,仲師因主桂枝湯以扶脾陽而達營分之鬱”,很有啟迪,值得參考。
筆者如治何某,男性,18歲,病溼溫,時值黴雨季節,過用寒涼,身熱不解,導致神識不清,不語,不欲食。前醫曾用安宮、至寶等,未效,乃延餘診。
症見面色暗晦,口唇色淡,身熱不揚(體溫38.8℃),神識朦朧,舌苔淡黃而膩,尖邊質微紅,脈象弦緩,證系溼邪阻遏,蒙閉清竅,投以通陽宣閉,芳香化溼法。藥用桂枝、炒白芍、竹瀝、半夏、菖蒲、鬱金、茯苓、陳皮、赤豆芽、藿香露、銀花露、炙甘草等,服2劑。
隔日複診,體溫38℃,稍能識人,問之,亦能作簡單對答,舌苔轉薄,脈象弦緩,病情已見轉機。
再以原方去赤豆芽,加清水豆卷,黑山梔,繼服3劑後,熱減(體溫37.3℃),但夜寐不安,躁煩心慌,悲傷欲哭,舌苔薄淨,脈弦數。
此因溼熱久稽,心氣損傷,神志不寧。乃改投百合地黃湯合梔子甘草豉湯加淮小麥、太子參、茯神等出入,調理半月餘而愈。
如拘泥溫熱,不敢應用桂枝之通達陽氣,調和營衛,誠難取效。
屬於健胃溫中作用類的方劑
如黃連湯、小建中湯、苓桂術甘湯等方劑,均以治療胃氣虛弱為其本,嘔惡吐逆、疼痛等症為其標的病變為依據。
如黃連湯,以桂枝、人參、乾薑等溫中健胃,黃連清火,半夏止嘔,是標本兼顧的方劑。作者常以黃連湯合丹參飲加減,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具有一定療效。
如小建中湯,以桂枝倍芍藥,增入飴糖,能緩和胃腸平滑肌之攣急,以奏止痛之效,又有草、姜、棗之益中。近時臨床上用以治療胃潰瘍、胃神經痛等,可獲較好療效,已有報導。
特別是黃芪建中湯,對潰瘍病中醫辨證屬於脾胃虛寒型的病例,不僅改善症狀,且能促使壁龕癒合,能獲較好的療效。
《金匱要略》說:“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可能就是指苓桂術甘湯而言。它是具有健脾,通陽,利尿之功。可用以治療脾運不良,水走腸間漉漉有聲,胃中振水聲的病變;並對胸腔瀦液而引起胸脅支滿,呼吸困難,短氣的痰飲證,也有良好作用。
屬於定悸平衡作用類的方劑
如桂枝茯苓甘草大棗湯、桂枝甘草湯、桂枝加龍牡湯等。其適應證,均可有不同程度的頭目眩暈、心動悸或臍下悸,衝氣上逆。
特別是桂枝茯苓甘草大棗湯證的臍下悸欲作奔豚,歷來注家,多認為奔豚是水邪為患。筆者認為奔豚的發作,有球狀物自臍下上衝胸腹,是神經官能症的知覺異常所致。
至於上舉方劑中之桂枝茯苓的作用,陳修園解釋說:“桂枝保心氣於上,茯苓溫腎氣於下。”桂枝能保心氣,似可無疑;茯苓之安腎氣,以奏定悸之功,似乎心悸或臍下悸,與腎有關,殊難理解。
筆者淺見:茯苓一般認為是淡滲利溼之藥,但《傷寒雜病論》用茯苓之方,多有心悸之症,此可能由於古代所用之茯苓,是現時抱有松根木心之“茯神”,不是去木心之茯苓;按茯神所抱之松根木心,與琥珀原植物是同類物質,其安神鎮靜定悸利尿等作用,亦近相似。故古人以茯苓作定悸藥用,其效應可能在於松根木心,值得探討。
按心悸或臍下悸,多因精神緊張,或貧血,或心肌血供不足等關係所引起的應激反應症狀,故以桂枝之活血,茯苓(神)之安神,以達其平衡定悸作用,不無關係。
例如,周某,48歲,農村幹部,於秋季時突發頭目眩暈,心悸,夜間失眠,腹中自覺衝氣,時發時平,發時面部烘熱,身振振搖欲僻地狀。經CT及腦電圖等檢査,均無異常。西醫診斷為神經官能證,但醫治未效。適冬初,前來門診,血壓130/85毫米汞柱,脈象細緩,舌苔薄膩。證屬勞神過度,髓海空虛,心氣損傷。
投以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加龍骨、牡蠣、太子參等加減之劑,服20餘劑,諸症消失。
本例既不屬水邪為患之奔豚,又非肝陽亢,實系神經官能症,以苓桂甘棗湯加龍牡等治之,能獲良效。
此外,炙甘草湯治心動悸,脈結代,是以大隊養營益氣之藥,配伍桂枝起舟楫之作用,其機理如何?值得作進一步研究。
屬於回陽溫經作用類的方劑
主要有桂枝加附子湯、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前者是治發汗太過,遂漏不止,溲少肢冷的陽氣外越,內兼脫液,故不減去芍藥以和營;後者是救治脈促胸滿、四肢逆冷的心陽衰竭,胃氣損傷,故減去芍藥之陰寒。兩者作用稍有區別。
例如治療謝某,女性,32歲。產後未滿月,因罹患感冒,自服阿斯匹林,遂汗出如淋,神疲心悸,肢冷,脈微,舌質淡而幹。顯因陽越於外,液耗於內,急投回陽固脫,益氣斂陰法。
藥用桂枝、白芍、淡附片、生曬參、麥冬、五味子、茯神、陳皮、炙甘草等,進服一劑,汗止肢溫脈復。嗣以桂苓草棗合生脈飲加減,調治10餘日,恢復健康。
又如,張某,男性,農民。患晚期血吸蟲病肝硬化腹水,因服大戟類峻瀉藥,瀉洩過多,引起神疲短氣,語聲低微,肢冷脈伏,舌苔白滑,投以溫中回陽之劑。藥用熟附塊、桂枝、黨參、白朮、茯苓、炙甘草、赤石脂等。一面啜稀粥一碗,瀉止肢溫。繼以培補氣血之藥,調理半月,腹水減少而出院。
以上2例,前者系因過汗而亡陽,舌白而幹,陽損及陰,故在救陽之同時,輔以益氣斂陰而獲愈。後者系因攻瀉過度而導致亡陽,胃氣虛餒,故在回陽之同時,輔以參術之健脾。兩者由於因素不同,治法亦異,所謂“審證求因”,於此亦可想見。
此外,尚有當歸四逆湯,或加吳萸生薑湯,治因寒邪入厥陰之絡,以致血滯氣阻而發腹痛,腰痛,手足厥冷,脈微弱者宜之。但其與四逆湯之溫經通陽,顯有區別。
對當歸四逆加吳萸生薑湯,筆者用以治療虛寒性痛經,每獲療效。
屬於活血化瘀作用類的方劑
主要有桂枝茯苓丸、桃核承氣湯。據《金匱要略》桂枝茯苓丸雖治妊娠兼有癥瘕痼疾,指徵似很模糊。筆者認為凡臟器組織之間有宿瘀所致而引起區域性腫痛者,均可試用,不必侷限於妊娠之兼有癥積之證。
如單某,女性,35歲,患風心病伴有房顫,已7年餘。前月,突發上腹部疼痛,不欲食,已有六七日。上腹部觸到痞塊如掌大,但無結節,質地中等,雖飲食少進,然無嘔逆胃反,舌苔薄黃,中有剝痕,脈象細澀。
試投調氣活血解鬱之越鞠丸加延胡索、佛手。先服2劑。並囑其請西醫會診,作B超X線鋇餐造影等檢査,診斷為右心衰弱,體迴圈靜脈迴流受阻,以致肝臟鬱血腫大,季肋及上腹部脹痛。
仍來複診,病症如前,乃投桂枝茯苓丸加鬱金、川芎、丹參、香附、生曬參、青皮、炙甘草等。連服5劑後複診,上腹部痞塊縮小十之六七,疼痛亦輕。繼以原方隨證增減,服藥20餘劑,得以緩解。
桃核承氣湯《傷寒論》謂治熱結膀胱,少腹硬滿。但筆者臨床上對婦女瘀熱互結於胞宮,經閉而腹痛者用之,屢獲良效。
此外,《金匱要略》尚有土瓜根散(土瓜,《本草綱目》名“王瓜”),是以土瓜根、䗪蟲、桂枝、芍藥4味組成。治帶下經水不利,少腹滿痛,經一月再見者。亦為通經藥。
上舉諸方,皆以桂枝配伍桃仁或䗪蟲成為活血化瘀劑,可見桂枝之入營通絡,能增強活血化瘀藥之作用。
屬於利尿消腫作用類的方劑
首推五苓散。《傷寒論》說:“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幹,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又說:“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裡證,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從以上兩條原文而觀,發熱,口渴,小便不利,是五苓散主要適應證,而其中以小便不利為主症。
筆者認為五苓散證之小便不利,可能是由於胃腸吸收功能不良的同時,伴有腎臟泌尿機能的障礙。王旭高說:“五苓散為利水而設,非治煩渴也。”以筆者臨床實踐,五苓散證之渴,一般為渴不多飲,或喜熱飲。
從五苓散的藥物組成來看,桂枝配合白朮,主在健脾,以增強胃腸吸收功能,輔以苓澤,作用於腎小球,促其水鹽之分泌;特別是桂枝能擴張血管,藉以增加腎臟之血流量,兩者相互作用之結果,而達其利尿之目的。所以筆者認為五苓散是治溼證的要方之一。
此外,《金匱要略》的防己茯苓湯,亦是健脾利水之劑,治水腫,頭面四肢浮腫,按之沒指。筆者與腎氣丸複合應用,治慢性腎炎,屬脾不輸津,水溼氾濫證,療效尚好。
從以上2方所組成的藥物來看,中醫利尿劑,多以健脾或補腎為基礎,配以澤瀉、豬苓、茯苓或防己之滲利而組成,與西藥之單純作用的利尿劑,確有異趣。
以上例舉部分方劑,探討桂枝在《傷寒雜病論》諸方配伍中的作用,掛一漏萬,知所不免,希有以教之,以匡不逮。
本頭條號有很多內容只對粉絲開放,如有需要,請加關注[謝謝]
版權宣告:我們注重公益性分享,文章、圖片來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如有異議,請告知小編,我們會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