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養寵物的人應該都對這句警告不陌生——寵物不能吃鹽,不要給它們喂人吃的食物。
因此,很多人的心中就會出現一些疑惑:為什麼寵物不能吃鹽?這是不是意味著所有的動物都不用吃鹽呢?而人類也是動物的一種,為什麼卻嗜鹽如命呢?
“寵物不能吃鹽”這句話其實是不準確的,準確來說應該是寵物不能像人類一樣長期地高鹽飲食,因為這會讓它們的腎臟負擔加重,從而損傷它們本就脆弱的腎臟。
事實上,動物也是需要補充鹽分的,而它們對於鹽有著與生俱來的渴望,但相比動物們對鹽的渴望,人類就顯得痛苦很多了,因為人類天生沒有“渴鹽感”。
在看關於猴群的影片時,可能很多人都注意到,猴子們經常會互相梳理毛髮,並時不時作出往嘴裡塞東西的動作。絕大多數的情況下,它們往嘴裡塞的並不是同伴身上的蝨子或其他昆蟲,而是因流汗而殘留在毛髮上的鹽粒。
對於絕大多數動物們來說,“渴鹽感”就跟飢餓和口渴一樣,是一種難耐的身體需求,在無法得到滿足的時候,會痛苦萬分。
根據相關研究,在地球上所有的靈長類生物中,失去了“渴鹽感”的好像只有我們人類。
在看關於猴群的影片時,可能很多人都注意到,猴子們經常會互相梳理毛髮,並時不時作出往嘴裡塞東西的動作。絕大多數的情況下,它們往嘴裡塞的並不是同伴身上的蝨子或其他昆蟲,而是因流汗而殘留在毛髮上的鹽粒。
對於人類來說,吃同伴身上鹽粒的行為似乎有點噁心,但對於野生動物們來說,只要能夠獲取到身體所需的鹽,這種行為根本就不算事,更何況自然界中還有比這更加噁心的事情。
吃土
地球上隨處可見的土(岩石),其實是一種最最天然的礦物源,很多地方的土中含有大量的礦物質和豐富的鹽。
在肯亞埃爾貢山國家森林公園中,有個叫做“基藤洞(Kitum Cave)的地方。白天這個山洞是非常安靜的,但當夜幕降臨,原本安靜的山洞就會變得熱鬧非凡,很多食草動物,比如羚羊、水牛甚至是大象都會排隊進洞舔舐洞壁上的岩石和土,它們這種“迷惑行為”就是為了補充身體所需的鹽分。
由於埃爾貢山地處赤道,常年溼潤多雨,地表的鹽分被雨水溶解、流失,或滲入更加深層的地層之中,這直接導致植物中的鹽分含量極低,逼得食草動物只好透過舔舐含鹽量高的土或岩石補充鹽分。
亞馬孫雨林中,金剛鸚鵡們有一塊“祖傳寶地”,這塊寶地的土壤中含有大量鹽分,為了保證小鸚鵡的健康成長,成年金剛鸚鵡在繁殖季節總會去那裡挖一些土回來餵食小鸚鵡。
吃糞便
對於人類來說,“吃糞便”這種行為絕對是非常難以接受的,對於那些吃糞便的動物,人類總抱著異樣的眼光。
但從動物的角度來看,人類拒絕吃糞便的態度,才是地球自然界中最大的“迷惑行為”。
因為很少有動物能夠一次就將食物中的營養100%地吸收,這也就意味著排洩物中總會有沒被吸收的營養。
對於自然界中經常飢一頓飽一頓的動物來說,生存才是第一要素,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將還有營養的排洩物重新吃下去,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據相關研究資料,食草動物的糞便中通常會有1/3的未吸收營養,所以幾乎所有的食草動物都會有吃排洩物的行為,而這種行為也能夠讓它們更徹底地吸收植物中的無機鹽。
吃屍體
在我們的常規印象中,食草動物是隻吃草的,但其實在野外環境下,一旦看到了一大具新鮮的“屍體”,無論是食肉動物還是食草動物都會控制不住自己。
沒辦法,誰讓動物屍體中含有大量的鹽分呢,對於那些多雨少鹽的地區生物來說,動物屍體就是天然的鹽礦。
有科學家曾在熱帶雨林中做過實驗,將三個棉球分別放入水、糖水、鹽水中,然後再將三個棉球一起放到螞蟻巢附近。
出乎意料的是,螞蟻們並沒有第一時間選擇糖水棉球,而是全部選擇了鹽水棉球,可見鹽對於生物的重要性。
總結一下,動物其實和人類一樣,都需要鹽來維持自身機能的正常運轉,但由於人類很早就學會了如何主動獲取鹽的方法,再加上長期高鹽飲食改變了我們的身體,所以人類對於鹽的耐受度變高了,對鹽的感受也越來越遲鈍,需要大量的鹽才能讓我們覺得“有味道”。
與此同時,身體為了保持體內的鹽平衡,在攝入量變大的情況下,人類排鹽能力也大大增加了,如果一個高鹽飲食的人突然停止了鹽的攝入,那麼他就會因為“不平衡”而陷入虛弱。
虛弱。